2025 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调控进入密集发力阶段。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截至 9 月 27 日,全国约 200 个省市(县)出台稳楼市政策已超过 470 条,涉及范围之广、频次之高在近年来并不多见。这一系列措施显示出中央与地方在稳楼市、稳信心、稳预期方面的坚定态度,也释放出房地产市场向着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信号。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政策组合拳的持续落地,已使市场的企稳迹象逐步显现,四季度或成为观察政策成效的重要窗口期。
从政策结构来看,今年出台的稳楼市措施呈现出多层次、多方向的特点,既包括需求侧的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调整,也涵盖供给端的城市更新、土地政策优化以及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探索。尤其在公积金方面,多个城市推出了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扩大提取范围等措施,还针对多孩家庭、灵活就业群体等进行差异化支持。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类精准举措不仅降低了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的资金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的成交预期,起到了托底作用。
三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部分指标已有所改善。以 " 金九 " 为例,部分热点城市新房成交量有所回升,价格降幅逐步收窄,购房者入市情绪开始回暖。最新数据显示,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降幅收窄,市场信号趋于积极。和众汇富认为,这表明政策的边际效应正在释放,信心的恢复虽然存在惯性,但市场已不再是一味下行的格局,而是进入企稳调整的新阶段。
除了需求端的发力,供给端的结构优化也成为政策的重要抓手。城市更新、旧城改造、老旧小区升级以及存量土地盘活,正在逐步得到政策倾斜。部分城市在土地出让、配套建设、规划审批等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还能在供给端形成新的增长点,使房地产行业在去库存的同时培育新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由 " 规模驱动 " 向 " 质量驱动 " 的转型。
政策持续加码的同时,融资环境的改善也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伴随房地产风险防控与金融支持政策的出台,中小房企在资金压力缓解方面迎来转机,部分城市的 " 保交楼 " 项目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市场信心进一步稳固。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融资渠道的适度宽松为企业渡过流动性难关提供了条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市场风险的出清过程。对于购房者而言,项目交付预期改善,也有助于消除观望情绪,促进交易活跃。
展望四季度,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逻辑或将更具针对性。首先,城市更新与存量盘活仍将是重头戏,土地供应与税费优惠等方面或将进一步倾斜,以释放存量资源价值。其次,需求侧的因城施策将继续强化,一些人口净流入、产业支撑较强的城市可能在购房资格放宽、首付比例调整、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继续探索。和众汇富认为,这将有助于差异化满足购房群体的实际需求,推动市场逐步修复。第三,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或继续改善,专项债、风险补偿基金等政策工具可能在更多地区落地,以稳定开发商资金链,确保项目建设与交付进度。
不过,市场回暖并不会一蹴而就。房地产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依然存在,包括部分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度高、三四线城市人口与产业支撑不足、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尚未完全消化等问题。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意味着市场反弹的节奏将呈现分化特征,一线和部分核心二线城市可能率先走出低谷,而部分弱三四线城市即便出台政策,也可能面临转化乏力的困境。同时,购房者信心的修复仍需时间,短期内交易活跃度的提升或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呈现。
综合来看,2025 年以来的稳楼市政策,已从单纯的 " 托底救市 " 逐步走向 " 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 并重的新阶段。从市场表现看,交易量的边际改善、房价降幅的收窄,以及购房者入市积极性的提升,都验证了政策的有效性。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随着政策继续落地,四季度市场或迎来温和回升。但这一回升更多是结构性的改善,而非全面性复苏,市场整体走势仍需时间与耐心。对于购房者而言,理性判断区域与产品价值,把握政策窗口期将成为关键;而对于企业而言,优化产品结构、控制杠杆风险、积极适应政策导向,才是穿越周期、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