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在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康复与调控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渤海重症康复论坛期间,多位与会专家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刘佩梅介绍了学院办学情况。她表示,学院成立于 2004 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经过二十年发展,学院依托天津医科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 8000 余名在校生、涵盖 12 个专业的综合性医学院校,覆盖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院坚持以医学为核心、医学技术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并适当拓展非医学类专业作为补充。近年来,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学院积极布局新兴专业,已累计培养 3 万余名毕业生,广泛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学院实施 " 前期趋同、后期分化 " 培养策略,在 12 个专业基础上设立 12 个微专业,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获得临床及各行业专家认可。面对产业结构和医疗技术的快速演变,学院持续推进 " 医学 +" 融合模式改革,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意识障碍外科主任何江弘认为神经调控技术为康复领域提供了重要工具。何江弘主要从事昏迷促醒治疗,综合运用脑深部电刺激(DBS)、脊髓电刺激等有创技术及经颅磁、经颅电等无创方法。他表示,虽有创手术目前接受度有限,但随着技术进步,治疗方式正逐步向无创方向发展。未来将根据疾病复杂程度灵活选择有创或无创方式,实现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奎成详细介绍了 " 分级运动想象疗法 "。他表示,该疗法是一种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康复技术,融合了三种治疗方式:第一阶段通过卡片进行肢体左右分辨训练,第二阶段引导患者进行细致、精准的运动想象,第三阶段运用镜像治疗,利用视觉反馈激活患侧运动感知。三阶段结合后,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下肢功能以及思维认知、吞咽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效果,尤其适合在基层和家庭环境中开展。近年来,将镜像治疗、运动想象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已成为新兴研究方向。李奎成透露,团队后续计划进一步优化该疗法,例如尝试以动作观察替代镜像治疗,通过观看自身动作视频激活大脑相应运动区域,促进功能恢复,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提高推广便利性。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姜希娟对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发展表示赞赏。她表示,以往认为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患者康复希望渺茫,而跨学科技术融合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其团队围绕动脉粥样硬化开展研究,致力于增强斑块稳定性,采用中西医结合思路阐释 " 益气活血 " 的作用机制,目前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将深入研究线粒体功能与 " 气虚 " 之间的关系,从细胞器层面探索 " 益气 " 的作用机制。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孙少凯分享了微创上转换光遗传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传统光遗传技术需使用可见光(如蓝光)进行调控,由于其组织穿透能力弱,往往需要将光纤植入脑内,带来一定创伤。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引入上转换纳米材料,该材料可将穿透力强的近红外光转化为可见光,该技术相当于在脑内局部植入一个可固定于特定靶点的 " 光转换器 "。在外界近红外光照射下,光线无损穿透脑组织,到达目标脑区后被上转换材料吸收并转化为蓝光,从而原位调控神经元活动,实现对疾病的干预与治疗,并显著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团队成功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治疗实践,通过这种非侵入式的微创方法,有效改善了模型小鼠的帕金森症状,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生物电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帅作了题为 " 经颅磁声刺激的原理与应用 " 的报告。他表示,经颅超声与经颅磁刺激的耦合使用,可在神经调控中实现高分辨率与深部刺激,对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症具有治疗潜力。团队已与多家医院开展合作,在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中取得积极进展。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地在神经调控疑难疾病治疗和科研合作方面成效显著。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经颅磁声刺激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关注可穿戴超声贴片等前沿方向。
" 当前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日益突出,不少学生因情绪困扰出现学习困难甚至无法正常入学。" 为此,天津市安定医院科教科科长张宾团队积极探索新的干预手段,引入基于个体化靶点的精准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功能磁共振定位异常脑区,再结合经颅磁刺激进行针对性调节,有效缓解快感缺失、情绪低落等症状。目前前期临床研究已取得良好效果,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团队已申请两项发明专利。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重点聚焦具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群体,持续优化治疗方案。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教育中心高等医学教育部副编审王暄表示,自建社以来,教材建设始终是人卫社的 " 立社之本、强社之基 "。以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为例:其第一轮教材于 2006 年出版,至 2018 年已推出第三轮。这一历程,见证了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他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康复专业在学科内涵、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现有的部分教材内容,已逐渐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为此,人卫社正在积极进行广泛调研与论证,计划于明年正式启动新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