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 前天
一坐车就想睡觉,到底是为啥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出行过的朋友,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

自驾出行,说好要陪主驾聊天,结果撑不过半小时就困到不行。

坐高铁大巴,更是睡睡醒醒、点头点一路,甚至还得设个闹钟确保自己在下车前成功苏醒。

出行状态 belike:

我请问呢:平时想睡都睡不着,为啥一坐车就会自动进入睡眠模式???

究竟是身体的 Bug,还是车厢里有不为人知的催眠秘密???

例如为了赶车而早起要补觉、路上实在太无聊、耳边说话的白噪音、被窗户遮挡的昏暗光线、终于不用想工作的松弛感……犯困的原因千千万,除了家里那张床。

在种种影响中,确实有一些车里特有的因素,从你坐上车的那一刻开始,可能就在施下「催眠」魔咒——

车辆启动后

相当于一个催眠摇篮

不管什么车,行驶的过程中,都难免和地面 / 轨道摩擦产生振动、摇晃。

这种轻微振动,虽然频率不高,但是非常催眠。

你以为:上    了

实际上:上   床   了 ️

图片来源:网络表情改编

科学家模拟车辆行驶中产生的振动,进行了人体实验 [ 1 ] ,发现:即使是身体健康的大学生,也会在车辆振动中「被催眠」。

短短 15 分钟就出现了明显的困倦,比坐着发呆还容易犯困。不知道啥时候眼睛一闭一睁,就会进入梦乡。

这种催眠效果,就连精神高度集中的驾驶员本人,都扛不住。

很多专门针对驾驶员的研究都发现:振动会在 15~30 分钟内逐渐给驾驶员带来困倦感,30 分钟后警觉性会出现显著下降。 [ 2-3 ]

图片来源:文献 [ 4 ]

很多驾驶员,看似清醒、能够清晰感知周围的环境,实际上对驾驶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已严重受损。大量研究数据已经证实:疲劳和困倦是交通事故的一大原因,占比高达 2%-21%。 [ 4 ]

真心建议各位国庆驾车出行的司机朋友:为了保障安全,出发前一定要睡饱睡足,旅途中最好驾驶 2 个小时左右就休息一下,最长连续驾驶千万不要超过 4 小时。

图片来源:网络

驾驶员尚且如此,更别提无需集中精神的乘客了,低频振动 + 微微倾斜的舒适椅背,车辆就是一个巨大的催眠摇篮!

碰上长时间运行、车里人员密集却无法开窗通风的时候,空气里还会自带催眠成分——

车内空间密闭时

二氧化碳太多,让人嗜睡

车里的环境简单说就是:一群人被塞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

无色、无味、无臭的二氧化碳,在人类的一呼一吸之间就会变多,悄悄影响我们的生理状态。

研究发现:当环境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1000~4000 ppm 时,人们就会开始出现嗜睡等症状。 [ 5 ]

密闭不通风的车厢,恰好是二氧化碳浓度暴涨的绝佳环境。

无论是开车上高速不方便开窗,还是乘坐窗子焊死的公共交通,都可能存在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情况。

研究人员监测了三辆 43 座景区观光巴士车发现,运行过程中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均已超过 3000 ppm。乘客越多、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催眠效果越好。 [ 6 ]

图片来源:文献 [ 6 ]

社交平台上也有博主实测过,高铁车厢满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在 1400+ ppm,同样处在让人犯困、嗜睡的区间里。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空气之眼

环境如此,旅途中难挡困意、呼呼大睡,也在所难免。

自驾堵在路上的时候,倒是可以多开窗吹吹自然风稀释了二氧化碳,自然能有效缓解困意。

但如果遇到堵车时间过长,或是长途出行的情况,那更是会让你累到不得不睡。

坐车时间一长

身体比你想得还要累

长时间坐车,看似啥也没干,其实身体还在加班加点干活。

首先是大脑还在忙着处理信息。

人体的大脑里有个前庭系统,它主要负责感知自身平衡和空间方位。坐车时的颠簸和方向转换,会让前庭系统不断发射让你保持平衡的信号。

但同时感知你运动状态的还有中枢神经和视觉系统,它们会认为你是静止状态,尤其是你盯着不动的物体(手机)看时,于是就形成了「感觉冲突」 [ 7 ] 。

不断处理这种冲突信号会消耗脑力,带来疲劳感。对这种冲突敏感的人,就可能会晕车。

另一方面,肌肉也在默默卖力。

即使是小幅颠簸,你的肌肉也需要不断激活工作,来稳住胸椎和腰椎 [ 8 ] 。好几个小时保持坐立姿势,下肢血液循环也会明显变差,加速肌肉疲劳。

如果再加上「反人体工学」的座椅、不好施展手脚的空间,都会大量消耗你的精力。

公共交通座椅设计 be like:

最终结果就是全身都在对你说:快睡吧!让我们都休息下!

想减轻旅途疲劳感

试试这些小妙招

总的来说,实在有困意,想睡就睡。这对容易晕车的人来说反而是个好事,睡眠状态下,前庭系统就不工作了,自然也就不晕了。

不过对大部分人来说,睡完之后可能:

怎么办呢?

如果你想借此机会好好睡一觉,可以配备一些小工具,比如眼罩、耳塞、颈枕、腰靠,尽量让自己睡好点。

如果之前尝试过但觉得差点意思,八成是有些挑选细节没顾及到——

➊ 耳塞:不用迷信各种奇形怪状或者新奇材质的耳塞,偶尔出游使用,选老牌专业的一次性耳塞即可(比如 Honeywell 和 3M),兼顾隔音效果、舒适度和价格,次抛干净又卫生。

➋ 眼罩:眼罩尽可能选择绑带较粗且好调节的,不容易勒皮肤;形状和材质依个人喜好选择就行。不追求绝对遮光的话,可以买蒸汽眼罩,用完就扔不占收纳。

➌ 颈枕:市面上大部分旅行颈枕,为了保证尺寸适用所有人,会比较偏大,导致很多小身形的朋友用起来头依旧乱晃、支撑效果不佳。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试试双层加厚、或支持无极调节的颈枕,适用度会更高。

类似这种

图片来源:康复医学博士实拍

➍ 腰靠:坐车使用不需要多奢华,把毛巾卷成一个圆柱体,垫在跟肚脐眼齐平的后背位置,就能很好地帮我们在靠背时重塑腰曲,减轻腰背肌肉的紧张挛缩,也有座位触觉提示让我们不要歪着坐的功效 ~

至于网上很火的「上吊式」睡觉,当成段子玩玩还行,实践起来风险太大,尤其是对于颈椎已经有问题的朋友们,着实是在危险的边缘试探。真心不建议!!!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如果你并不想在车上睡觉,可以试试这样做:

● 自驾的小伙伴:非高速路段,适当开窗通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帮助减轻困倦程度。

● 坐公共交通的小伙伴:有条件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走动一下,缓解肌肉疲劳。

● 只能坐着,也有一些很简单的小动作,可以有效帮你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比目鱼肌俯卧撑,踮踮脚就行

  坐姿踝泵,勾勾脚就行

  坐姿骨盆前后倾,前后动动就行

国庆假期来啦

记得   转发   给旅游搭子 & 关爱的人

一起舒适旅途!安全出行!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 1 ] Azizan A, Fard M, Azari MF, Benediktsd ó ttir B, Arnard ó ttir ES, Jazar R, Maeda S. The influence of vibration on seated human drowsiness. Ind Health. 2016 Aug 5;54 ( 4 ) :296-307.

[ 2 ] Azizan A, Fard M, Azari MF, Jazar R. Effects of vibration on occupant driving performance under simulated driving conditions. Appl Ergon. 2017 Apr;60:348-355. doi: 10.1016/j.apergo.2016.12.020. Epub 2017 Jan 3. PMID: 28166895.

[ 3 ] Zhang N, Fard M, Xu J, Davy JL, Robinson SR. Road safety: The influence of vibration frequency on driver drowsiness, reaction time, and driving performance. Appl Ergon. 2024 Jan;114:104148.

[ 4 ] Bhuiyan MHU, Fard M, Robinson SR. Effects of whole-body vibration on driver drowsiness: A review. J Safety Res. 2022 Jun;81:175-189. doi: 10.1016/j.jsr.2022.02.009. Epub 2022 Mar 8. PMID: 35589288.

[ 5 ] Jin RN, Inada H, N é gyesi J, Ito D, Nagatomi R. Carbon dioxide effects on daytime sleepiness and EEG signal: A combinational approach using classical frequentist and Bayesian analyses. Indoor Air. 2022 Jun;32 ( 6 ) :e13055.

[ 6 ] Chiu C F, Chen M H, Chang F H.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s within tour buses under real-time traffic conditions [ J ] . PLoS One, 2015, 10 ( 4 ) : e0125117.

[ 7 ] Allred AR, Gopinath AR, Clark TK. Validating sensory conflict theory and mitigating motion sickness in humans with galvanic vestibular stimulation. Commun Eng. 2025 Apr 27;4 ( 1 ) :78. doi: 10.1038/s44172-025-00417-2. PMID: 40289181; PMCID: PMC12034809.

[ 8 ] Baig HA, Dorman DB, Bulka BA, Shivers BL, Chancey VC, Winkelstein B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requency and muscle responses of the lumbar and thoracic spines of seated volunteers during sinusoidal whole body vibration. J Biomech Eng. 2014 Oct;136 ( 10 ) :101002. doi: 10.1115/1.4027998. PMID: 25010637.

策划制作

策划:甜宝、ccc   |     监制:Feidi

插图:见图注   |     封面图来源:搞错饺子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丁香医生设为星标哦~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二氧化碳 苏醒 交通事故 效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