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09-30
为什么陕西苹果产量全国第1:一场事关国运的变化,正悄悄发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说到苹果,那就不得不提陕西。陕西苹果产量占到全国 30%。

但还有个数据:陕西 1/3 的苹果,又出自陕北的延安。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陕北是黄土高原,十分缺水,怎么能长出这么多苹果呢?

最让人惊奇的是下面这幅图。

这幅图展示了 70 年左右,陕西苹果产区从南到北不断扩大的过程。

陕西苹果北上图 图源《农民日报》

要知道,陕西的苹果种植区,20 世纪 50 年代,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才翻过秦岭,把苹果种到了秦岭北面。

而现在,陕西甚至把苹果种到了比延安更北的榆林,像榆林的榆阳、米脂都在大量种苹果。

现在,陕西苹果的重要产区从南到北,绵延超过 800 公里,也奠定了陕西苹果产量大省的地位。

这里面当然有科技进步和种植技术发展的原因。

但还有一个核心要素:

雨带北移。

实际上,不管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感知中,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中国的气候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迁。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降雨带,正在经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深刻的、历史性的北移。

就像上面提到的,今年 7 月底,河北省多地的降雨量打破历史纪录。

这波强降雨让京津冀地区多条河流出现超历史水位,潮白河、白河、南洋河等 10 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

北京密云水库长期提供首都七成的用水,今年出现 6 项数据破了 1959 年建库以来历史纪录,包括入库洪峰达到历史第一,出库流量达到历史第一,水库水位创历史新高,入库洪水总量最大,入库洪水过程涨幅最快,潮白河干流行洪流量历史最大。

密云水库向下游泄流

降雨明显提前,则是今年北方雨季另一个关键特征。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华北雨季自 7 月 5 日开始,和常年相比早了 13 天,是 1961 年以来最早的一年。

北方确实不再是那个缺水少雨的北方了。

河北省官方曾通报说,从 2014 年到 2019 年,河北超采区深、浅地下水位实现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从 2020 年 4 月起,全河北省超采区地下水位整体开始回升,到 2023 年,超采区深、浅地下水位比 2019 年分别回升了 9.67 米和 3.72 米。

2024 年新疆南疆地区 6 月降水量比常年多三成。极端降水叠加冰雪融化,塔里木河流域多次出现超警戒流量,沙漠里竟然发了洪水。

新疆当地发生洪水 图源:央视新闻直播间

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1961 年至 2023 年,我国降水总量整体在增加,平均每 10 年就要增加 5.1 毫米。

但增加的雨水并没有均匀地洒向大地,而是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倾向性——北方显著增多,南方部分地区则在减少。

中国十大流域,2023 年海河、松花江、淮河和黄河流域降水量比常年值分别偏多 23.7%、14.4%、12.3% 和 10.2%。

未来怎么变化,说不清楚,气象专家们只能先密切观察。

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迁对现在的经济社会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这确实也不得不干了。

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咱们分别搞过一次《中国气候区划》方案。

可一晃 40 年过去了,现在躺在中学地理课本上那幅 " 气候分布图 ",已经不太能反映气候带摆动的事实,也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发生的显著变化,更不能反映未来的气候走势了。

中学地理教材上的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气象专家朱定真一直在研究这事,在 2019 年他和另外三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的提案中,集中做了详细分析。

具体来说,和 1951 — 1980 年相比,1981 — 2010 年中国有 30 个气候区出现了水平位置移动或范围增减。

其中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了;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且最大北移幅度超过 1 个纬度(1 个纬度约 111 公里)。

北亚热带北界东段越过淮河一线,平均北移了 1 个纬度以上;

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 2 个纬度;

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了 0.5-2.0 个纬度。

中国幅员辽阔,听上去没什么?

但其实,这对农业影响挺大的。

两段时期新疆小麦种植气候区划

一年两熟作物种植北界在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平均北移 26 公里,一年三熟作物种植界线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五省北移西扩很明显,浙江、安徽部分地区超过 100 公里。

新疆棉花种植北界北移了 100-200 公里,宜棉区面积明显扩大,南疆棉区棉花种植品种总体向生育期较长、增产潜力更大的中熟和中早熟品种转变。

南方双季稻的北界北推了将近 300 公里,冬油菜北界北扩了 100 公里,柑橘不同适宜区种植北界平均北移 83 公里。

冬小麦北界北扩西移 20-200 公里。

有数据显示,在整个东北地区,最大冻土深度正在以每 10 年 5.5 厘米的速率减小。

于是,东北玉米、水稻可种植面积也增加了,我国水稻种植界线的最北端从北纬 47.34 度的松嫩平原北部-三江平原南部,跑到了北纬 49.5 度的黑河市爱辉区,离俄罗斯就差 10 来公里了。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国家级水稻灌溉试验重点站的寒地水稻试验田

不夸张地说,这事儿事关国运。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物候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几百年的冷暖交替周期。

那些相对温暖的时期,往往会出现王朝的盛世,比如两汉、隋唐、清代中期等。

今天就不能这么看问题了,历史上的中华政治中心和百姓人口大都在北方,多数朝代版图没有今天大,人口更不如今天多,治理水平和社会复杂性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提出的 " 竺可桢曲线 " 模型

揭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

一丝一毫的气候波动,对我们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安全就会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拿城市排水这件事来说,国标《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只对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和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做了宏观约束,并没有针对不同气候带做分别规定。

具体到各地,在中国城市化推进最迅猛的这二三十年里,不同城市会根据当地历史气象数据确定设计降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投资城市排水设施。

南方城市往往制定更严格的地方标准,比如广州内涝防治标准是不低于 100 年一遇(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深圳全市整体防洪潮能力为 100-200 年一遇,内涝防治能力达到 20-50 年一遇,甚至深圳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片区就有 100 个。

而北方城市,因为历史同期降水量小,传统设计重现期仅为 1-3 年,部分老城区甚至不足 1 年,起始管径也相对较小,主干管多为 600-1200mm。

国标《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规定的排水设计重现期

对于正在迎接更多雨水的中国北方城市而言,这不仅是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更是一次城市更新的发展契机。

或许,可以通过增加绿地、建设下沉式广场、铺设透水路面等方式,让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不仅有效应对内涝,还能改善城市生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这需要的,是超越短期利益的前瞻性规划和持之以恒的战略投入。

能源领域,面对水电的不稳定性,我们一边投资了大量光伏、风能,一边在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方面发力,以此来构建更有韧性的多元化能源体系。

再就是最重要的农业领域了,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能适应气候变化的耐涝、耐旱作物品种,或者发展精准灌溉、智慧农业等节水技术。

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员廖要明曾告诉媒体,他们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将使用全国 8 万多个区域气象观测资料、高精度气候预估数据,结合小网格推算和 3S 技术等方法,能实现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精细到公里级甚至百米级。

这是一场由气候变化主导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去的经验可能不再适用,传统的优势也可能面临挑战。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它倒逼我们去重新思考社会、环境和国家发展。

THE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陕西 陕北 延安 秦岭 新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