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8 日,广发银行迎来关键人事更迭:原行长王凯因中国人寿集团内部工作调整,正式辞去董事、副董事长、行长等全部职务。同日,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宣布由集团副总裁林朝晖兼任广发银行党委书记,按惯例将在完成监管核准后将出任行长。这一变动标志着广发银行核心管理层完成新一轮交接。
这并非年内首次重大人事调整。早在今年 5 月,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希良已正式出任广发银行董事长。叠加董事会成员年内变动超过三分之一,广发银行的治理结构正经历深度重塑。在银行业盈利承压、风险防控任务艰巨的背景下,这场由股东方主导的高层更迭,不仅关乎人事安排,更折射出对这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未来战略路径的重新考量。
国寿深度参与广发银行治理
2025 年,广发银行的公司治理层经历显著调整。3 月,广发银行第十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提名蔡希良为董事候选人。作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希良拥有深厚的金融履历,他曾任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后长期执掌中国人寿集团,主导在保险、资管、财险等多板块的协同发展。4 月 28 日,广发银行股东大会选举蔡希良为董事,并随即由董事会推选为董事长。5 月 23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核准其任职资格。
作为中国人寿集团核心金融牌照之一,广发银行不仅是集团综合金融布局的关键支点,更是打通保险、银行、资管业务闭环的重要载体。蔡希良的亲自挂帅,意在强化集团对银行板块的战略协同与资源整合。
9 月底,行长人选也尘埃落定。林朝晖接替王凯担任党委书记,他长期在保险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及风险控制领域深耕,曾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高管,具备跨金融业态的管理经验。这一任命进一步强化了 " 保险基因 " 在广发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除董事长、党委书记变动外,广发银行董事会成员变动频繁。2025 年以来,蔡希良、蔺雪冰、李德峰等人先后进入董事会,田明明、于胜全等人离任,变动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尽管公告强调经营稳定,但如此高密度的治理层调整,无疑反映出股东方对银行发展方向的深度介入与战略再定位。
换帅易,换局难
广发银行曾是中国股份制银行的先行者,拥有辉煌的历史。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似乎一度迷失了方向,面临着 "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 的严峻局面。
相较于招商、中信、兴业等同时期成立的股份制同业,广发银行在资产规模、净利润等核心指标上已显落后。其营收结构对传统对公业务和利差的依赖度较高,在轻资本、弱周期的中间业务方面,尚未形成足够强大的护城河。虽然背靠中国人寿这棵 " 大树 ",但如何将庞大的保险客户资源有效转化为银行的高价值客户,始终是待解之谜。" 保银协同 " 的口号喊了多年,但体现在财报上的协同效应,尚未达到市场预期。
与许多中型银行类似,广发银行面临宏观经济周期带来的挑战。历史上遗留的以及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暴露的信贷资产风险,尤其在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仍需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化解和管控。这不仅消耗着银行的利润,也牵制了其拓展新业务的资本和精力。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之下,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中小型银行,都在积极布局线上生态。广发银行虽然也在努力,但其在科技投入、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尚未形成颠覆性的竞争优势。如何在国寿的体系内,找到独具特色的数字化路径,避免在同质化竞争中内卷,是摆在董事会、管理层面前的又一难题。
截至 2024 年末,广发银行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广发银行股份 9,519,210,262 股,持股占比为 43.686%,其关联方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广发银行股份 762,469,249 股,持股占比为 3.499%,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发银行其他股东不存在一致行动关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和最终受益人均为中国人寿保险 ( 集团 ) 公司。
千亿资本布局下的战略猜想
林朝晖即将执掌的,不仅是一家资产规模近 4 万亿元(2024 年末为 3.64 万亿元)的全国性银行,更是一个承载中国人寿综合金融战略的关键平台。
随着新一届董事会、管理层完成更替,广发银行的战略蓝图正加速铺开。依据 2024 年度股东大会决议,该行已正式获批《2025 至 2029 年资本规划》及总额不超过 1500 亿元的金融债券发行计划。这一重大资本安排,为新任管理层推动战略转型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也揭示了该行未来业务发展的潜在路径。
市场预测,1500 亿元金融债券的发行将首先用于满足业务发展的资本需求,应对日益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在当前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将成为提升该行盈利韧性的关键举措,为应对复杂经营环境建立有效缓冲。
在战略资源配置方面,市场预期新任管理层将把资金重点投向三大核心领域:其一," 保银协同 " 有望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通过构建 " 保险 + 信贷 " 联动模式,围绕国寿体系的客户资源与企业生态,开发定制化的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及财富管理产品,实现真正的交叉销售与客户价值深度挖掘;其二,借助国寿集团在养老产业的先发优势,广发银行或将打造 " 养老金管理 + 养老服务 + 养老社区 " 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这一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三,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必由之路,预计部分资金将投入核心系统升级、开放银行平台建设及大数据风控能力提升,通过科技赋能从根本上改善运营效率与客户体验。
此外,部分资金可能用于加速存量风险化解。通过不良资产核销、转让等市场化处置手段,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基础,为战略性业务拓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这一系列资本安排,既体现了新任管理层对当前经营挑战的清醒认识,也彰显了其推动战略转型的决心。如何在平衡短期经营压力与长期能力建设的同时,实现业务结构的战略性重塑,将成为考验管理层智慧的关键课题。
答案尚未揭晓,但方向已然清晰:合规是底线,协同是优势,科技是出路。林朝晖能否在业绩下滑、监管高压、上市受阻的多重挑战下,以 " 稳健治理 + 协同创新 " 打开新局面,不仅关系广发银行的命运,也将成为保险系控股银行治理成效的重要试金石。
这场从董事会到管理层全面重塑的深层意义,远超个别人事的更迭。它标志着广发银行正式进入一个由国寿集团深度赋能、全新治理架构引领的发展新阶段。在银行业从 " 规模驱动 " 转向 " 质量驱动 " 的大趋势下,广发银行既拥有保险系股东的独特资源,也面临股份制银行同质化竞争的普遍困境。新班子能否以协同破局、以风控筑底、以定力谋远,不仅决定其自身命运,也将为 " 保险系银行 " 的发展路径提供关键样本。
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换帅容易,换局却难。真正的破局,在市场与客户的信任之中。这个新领导集体所面临的,不仅是一家银行的转型重任,更是对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实践探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