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前天
从“活下去”到“火起来”,贵阳“黔陶”走进文旅新场景 | 代表建议·融媒督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白露已过,凉意渐起,花溪区黔陶乡 " 寻黔访陶 " 作坊的制陶转盘却火热发烫。黔陶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吴宏抹掉额角汗珠,双手开合之际,一只造型独特的杯子轮廓渐渐清晰。

" 从无人知晓黔陶,到黔陶成为市民、游客心头好,我在静静等候它发芽抽枝。" 这些年来,吴宏如一粒倔强的种子,扎进了黔陶的土壤,叩开了市场的大门。她亲手烧制揉进黔竹、黔茶等 " 贵阳风物 " 的黔陶制品,作坊里开出了对 " 黔中之陶 " 进行活态传承的花。

黔陶,是黔中陶,亦是心中陶。" 贵阳陶艺之火自明清时期燃起,历经岁月磨洗,代代传承至今,这把火灭不得。"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王谷雨、程华将目光倾注于 " 加强非遗陶文化保护 "。循着人大代表的 " 金点子 ",贵阳市文旅部门铆劲发力,为黔陶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全新场景。

挣脱困局:

陶艺之 " 火 " 灭不得

花溪黔陶只剩 " 空名 ",54 岁的吴宏担心古法制陶手艺要 " 断代 ";开阳制陶作坊接连歇业,61 岁的吴文国慨叹 " 无人可传 "…… 王谷雨代表、程华代表在近年来的走访中发现,时代的洪流带来了机械化生产工艺,也让贵阳本地非遗陶艺面临 " 人走艺绝 " 的困局。

" 花溪区黔陶乡因涵养陶艺文化而闻名,黔陶陶艺是贵阳本地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及自己提交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关于开发利用黔陶非遗陶文化的建议》,王谷雨代表说:" 然而,当下陶文化挖掘利用不足、传统技艺断层、社会知晓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非遗传承人传承人担心手艺失传,正体现了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局。黔陶陶艺需要被挖掘、被推介、被看见。"

△市人大代表程华(左一)同记者走访陶艺制作店。

在开阳文化领域工作多年的程华代表,则更多聚焦开阳非遗陶艺的发展走向。" 我建议,以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特点、强化宣传引导、创新发展模式,既保留非遗传承的原有底色,又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让非遗陶艺不仅‘活’下去,而且‘火’起来。"

如果说非遗陶艺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那么,帮助非遗陶艺找回市场活力,则需要一群又一群人的助力。

要帮助贵阳土陶长出 " 市场化的翅膀 "!接到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的代表建议后,市文旅局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调研考察,据此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和传承方案,并在今年加以推行。

传艺传心传薪火,见人见物见生活。贵阳 " 黔陶 ",有了新变化。

政策托底:

手艺人理应 " 有奔头 "

" 目前,贵阳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3 项、省级 102 项(131 处)、市级 269 项(284 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4 人、省级 39 人、市级 189 人。以 2024 年为例,我们当年完成了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传习活动评定工作,并按照规定发放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共计 97.6 万元。" 市文旅局非遗处处长马原介绍道,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政策对非遗传承最实在的托举。

△黔陶技艺非遗传承人吴宏正在制陶。

这不,在花溪区黔陶乡,非遗传承人吴宏家的窑火从 " 断断续续 " 变得 " 红红火火 "。" 之前,黔陶古法制陶、古法制釉险些就断了代。得益于政府支持,我坚持走访老手艺人、查阅相关资料、亲自动手实践,才得以让最质朴、最古老的黔陶制陶方式还原重现。" 吴宏指着手边的作品介绍道,在还原老技艺后,自己不断创新制陶用材," 黔茶、黔竹混入陶泥,让陶器更有‘贵阳肌理’,本土餐饮品牌去茶山、黔大叔等都向我们发来了订单。我正筹备开设黔陶研究院、黔陶博物馆。"

开阳县鱼上村的窑上坪作坊内,开阳县陶艺非遗传承人吴文国正忙着码放待烧制的陶瓶陶罐。" 这批新订单有足足一万个!" 鬓发花白的老爷子指着陈列架,话音里中气十足:" 我靠着这门老手艺,还能端稳新时代的金饭碗!"

△市级非遗传承人文桂平正在制作陶器。

比吴文国还年长几岁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文桂平,刚做完一批企业定制的 " 主人杯 "。" 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这几个月来,非遗让我的老作坊迎来了外地游客、高校师生,文创大赛、非遗成果展示又让黔陶的影响力蹭蹭上涨了几个度。" 指腹蹭过细腻的陶面,笑意爬上了文桂平的脸颊。

文旅牵线:

促老技艺扎根新时代

正如吴宏、文桂平所言,得益于文旅深度融合的好势头,贵阳 " 黔陶 " 的市场化之路逐渐 " 破圈 "。

" 把作坊搬进景区、让技艺对接消费,是我们响应人大代表建议引入的新场景。眼下,外地游客来贵阳,常会把体验非遗列入‘文化打卡清单’,要亲手做贵州的陶、画贵州的蜡染、学贵州的刺绣。" 市文旅局非遗处处长马原的一番话,在这些商业场景下得到了印证——

寻黔访陶的黔陶体验店里,指尖沾满陶泥的游客,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拉出不那么标准但充满活力的坯体;

赵司贡茶工坊里,陶杯与茶香缠绕,两种非遗的碰撞引来了短视频平台的探店博主;

……

非遗陶艺不但 " 被焐热了 ",而且 " 被带火了 ",这与老技艺找回新市场不无关系。" 非遗项目之间开展深度合作,能达到强强联合的叠加效果——非遗宣传与体验俱备,休闲饮茶与制陶兼得。" 马原告诉融媒问政记者,通过这扇 " 窗口 ",更多来到贵阳的游人认识 " 黔陶 "、爱上 " 黔陶 "。

△市人大代表程华(左一)同记者走访陶艺制作店。

" 老技艺扎根新时代,黔陶走进新场景!在保留古法技艺的前提下,手艺人不断丰富器型设计,制作更多被市场所喜爱的茶器、花器、餐具、摆件,这直接推动了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程华代表说,看着贵阳 " 黔陶 " 从 " 其态式微 " 到 " 火头正劲 ",甚至正探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自己心中欣慰无比。

" 今年贵阳避暑旅居经济很火。花溪区给我的回复里提及,要在黔陶老榜河周边打造设置陶艺工坊的‘旅居艺术村’,开发‘黔陶匠人’‘布依陶罐鱼’等专属 IP。大家一同蓄力攒劲,‘黔陶’会越来越有‘排面’!" 王谷雨代表说,希望陶产地和高校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既让高校成为 " 黔陶 " 传承的试验田,又让陶产地成为人才培育的练兵场。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杜立 高晨畅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阳 市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白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