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 " 烧完 "250 亿,监管出手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
作者/ IT 时报 贾天荣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 你的外卖最近变贵了吗?" 从年初几毛钱一杯就能薅到的咖啡,到各种满减券后价格几块钱的外卖,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点单习惯。
半年间,三大巨头你追我赶:京东杀入搅局,美团被迫迎战,阿里凭 " 淘宝闪购 " 强势崛起,一场真实版的外卖 " 三国杀 " 轰轰烈烈上演。
9 月 24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起草的《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政策信号,恰好映照出过去半年外卖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那么,谁是最后的 " 司马懿 "?
消费者
外卖价格 " 无序波动 "
奶茶咖啡多喝了几杯
时间回到今年 2 月,京东外卖正式上线,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 " 低价 "。
《IT 时报》记者当时测试,同一份套餐,京东售价 21.3 元,美团 26.3 元;库迪咖啡在京东仅需 5.9 元,而美团则要 13.99 元。靠着低价、骑手权益和 20 分钟未送达退款等策略,京东迅速抢走一批尝鲜用户。
但到了 9 月底,京东的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9 月 29 日,《IT 时报》记者实测,点同样一份套餐,叠加各种优惠券和平台自带补贴后,美团售价 18 元,京东 21 元,淘宝闪购 17.5 元,而最便宜的竟是大众点评于 9 月 10 日重启的 " 品质外卖 " 服务,叠券后仅需 15 元。
一杯瑞幸咖啡的价格也逐渐趋同:美团 13.3 元、淘宝闪购 13.4 元、京东 14.9 元。
半年时间,价格战的硝烟虽未散尽," 便宜 " 已不再是京东的杀手锏。截至目前,京东外卖已覆盖 350 个城市,日订单量突破 2500 万单,但与美团 1.5 亿单、淘宝闪购 1.2 亿单的峰值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对消费者而言,半年鏖战过后,外卖整体价格比以前更便宜了吗?
9 月 29 日,《IT 时报》记者在多平台实测发现:相比补贴最激烈时 " 普惠 " 的状态,如今三家平台的外卖价格 " 各有千秋 ",尤其是红包、满减、商家定价与平台补贴多重叠加后,价格呈现出 " 无序波动 ",同样的一份餐,有的比当初补贴最猛烈时贵了几块钱,有的则便宜了一点。
外卖是否 " 真便宜 "?更多体现在能否抢到大额补贴红包的 " 薅羊毛 " 时刻,而不是日常点单的长期优惠。
行业整体却在高速膨胀。美团方面披露,2025 年初,行业订单规模约 1 亿单,到 7 月已飙升至 2.5 亿单,8 月更是逼近 3 亿单。规模的暴涨,正是这半年间补贴大战的直接产物。
骑手
奖金翻倍,工时更长,社保 " 破冰 "
这场外卖大战最初的导火索,是对骑手权益的争夺。
多位骑手向《IT 时报》记者表示,过去几个月明显感受到各大平台对骑手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
上海美团骑手阿峰(化名)观察到,京东入局后,美团单量曾一度下滑,但七八月叠加天气因素,单量回升," 最多的还是餐饮和奶茶单 "。他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夏天,美团针对骑手推出了以往没有的 " 长线活动 "," 七八月完成对应单量,能拿到 6000 多元的奖励 "。
外卖大战这几个月,补贴和奖金都翻倍了。上海饿了么骑手小飞(化名)回忆,补贴高峰期时,每单收入几乎翻倍,日薪可达 500 至 1000 元。另一位上海美团骑手潇潇(化名)则每天接单 30 至 40 单,若跑夜宵班则可达 50 单,3~5 月,平均每月能有 7000 元至 8000 元的收入,在站点里属中上水平。到了最忙的 7~9 月,收入最高时一个月能超过 9000 元。但多劳多得需要付出更长的工作时间,9 月 28 日暴雨天,她一口气送了 65 单。
除了收入明显增长,骑手保障也开始 " 破冰 "。
8 月 25 日,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宣布,将为全国骑士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贴比例最高至 100%。今年 10 月,社保补贴将在首批城市落实,年底前覆盖全国直营城市。
此前,美团曾宣布今年年底养老保险补贴将推广全国,预计覆盖超过百万骑手。8 月 19 日,京东宣布,已为 15 万全职骑手缴纳 " 五险一金 ",且由京东承担所有费用。
长期来看,平台补贴不可持续,骑手收入将逐渐回归常态,但在价格和补贴竞争之外,能变相推动骑手提升福利待遇和就业保障,是 " 三国杀 " 半年后令人欣喜的一面。
毕竟,规模整体增长对于骑手而言,意味着更长的工时和更高的劳动强度,他们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制度保障。
当补贴退潮,单量和收入逐步回归常态时,不少骑手对未来仍心存不确定。最近小飞选择用多年跑外卖攒下的积蓄开了一家烧烤店,寻求更稳定的生活。
商家
连锁品牌获益
中小店铺受挤压
此前采访中,很多中小商家都向《IT 时报》记者直言,在 " 补贴内卷战 " 中被迫承担更高成本,生存压力加剧。
在硬币的另一面,连锁品牌凭借资金优势抢占份额,行业生态逐渐向头部倾斜。
百盛中国 2025 年上半年餐厅利润率为 17.4%,同比增长 80 个基点,经营利润增长 10%。公司表示,这一表现部分得益于通过自有 App 及第三方外卖平台拓展的外卖业务。
瑞幸咖啡 2025 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净收入为 123.59 亿元,同比增长 47.1%,单季度营收创下新高。GAAP 净利润达 12.51 亿元,同比增长 43.6%,数据显示,二季度瑞幸咖啡外卖订单占比超过 30%,较上一年同期的 17% 实现大幅增长。
蜜雪集团 2025 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蜜雪集团实现收入 148.7 亿元,同比增长 39.3%;净利润 27.2 亿元,同比增长 44.1%。蜜雪冰城高管坦言,公司一直在密切关注外卖大战的影响,积极与加盟商协同,显著推高了国内店均营业额,增量订单也提升了门店盈利能力。
另一个有 " 意外收获 " 的是顺丰同城。8 月 20 日,顺丰同城公告称,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同比增长超 100%,收入增幅超过 45%,并直言这一亮眼表现源于 " 实时配送行业加速发展、需求快速增加 "。作为行业 " 中立者 ",顺丰同城既能承接京东的订单,也不拒绝美团和饿了么的业务,在混战中反而赢得更多机会。
监管出手
" 烧钱大战 " 或止于冬天
2025 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外卖大战会持续吗?
" 羊毛 " 是平台们的真金白银,规模是 250 亿元补贴堆出来的 " 繁荣 "。
高盛曾预测,仅今年第二季度,美团、阿里、京东三家在外卖方面的投入会达到 250 亿元。8 月下旬,美团、京东、阿里陆续披露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据媒体估算,三巨头在外卖大战中的营销开支可能超过 250 亿元。
美团的财报最先引发市场震动。二季度营收 918.4 亿元,但经调整净利润为 14.93 亿元,同比大降 89%,远低于市场预估的 98.5 亿元,美团直言," 本季度开始的非理性竞争 " 是利润骤减的根源。
作为正面战场的对手,京东同样付出了代价。二季度营收 3567 亿元,同比增长 22.4%,但归母净利润却降至 74 亿元,同比下滑 49%。
相较而言,最晚入局的阿里却成了最坚定的参与者和最大的获益者。二季度营收 2476 亿元,同比增长 2%,归母净利润 335 亿元,同比下降 12%,但幅度可控且符合预期。外卖业务的突破成为最大亮点: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到 1.2 亿单,月活用户暴涨 20%,市场份额从年初不足 20% 迅速提升。
一个季度便烧完 250 亿元,然后呢?美团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坦言,第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将出现大幅亏损。" 我们预计短期内竞争仍将持续,并对财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担忧,或许正是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对饿了么、京东、美团等外卖平台进行集中约谈的原因。如果投入数百亿,最终是 " 一鲸升万物落 ",终不是良性的市场状态。
《IT 时报》记者并未在市场监管总局官网上找到《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但在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征求意见稿明确并落实平台对商户的管理责任、保障配送员权益,针对平台 " 内卷式 " 竞争问题,明确了对价格促销管理的要求,包括确保促销活动公开透明、促销规则公平合理等,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或许,这场始于春天的 " 烧钱大战 ",将止于冬天。
记者观察:
没有赢家,但有平衡
如果说财报勾勒出的是资本市场的冰冷数字,那么用户、骑手的切身感受就是这场外卖大战最真实的注脚。用户记住的,是抢到大额红包时的 " 薅羊毛 " 快感;骑手经历的,是补贴潮水涌动下收入的短暂攀升,随之而来的高强度与不确定,但也看到了保险、福利等权益逐步落地的曙光。
半年鏖战,赢家似乎还未真正出现,但行业的生态已经在悄然重塑。平台们不得不在补贴与亏损之间寻找新的平衡,从而将竞争转向价值与责任。
或许 " 外卖大战 " 最终能带来的,不只是短暂的低价和红包福利,而是一次对用户、骑手与平台关系的重新定义。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 时报 美团 饿了么 京东 东方 IC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