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孤灯冷月
当整个餐饮行业陷入预制菜信任危机,
有一家连锁餐厅却用同样的模式实现了营收翻倍。
它的成功,
是颠覆了行业规则,
还是精准击中了消费者痛点?
今天咱们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同样都是搞预制菜的,怎么西贝就被网友喷成了筛子,而萨莉亚反而被年轻人捧成 " 穷鬼天堂 ",甚至成了某种信仰?
这事情特别魔幻,魔幻到贾国龙老板半夜睡不着觉都想不通——我这么努力做菜,怎么还不如那个连后厨菜刀都找不着的萨莉亚?
要知道,被业内直白称为 " 预制菜之王 " 的萨莉亚,2024 财年其在中国内地营收突破 2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7%,营业利润更是激增 33% 至 4 亿元,门店数量悄无声息地扩张到 450 家。
在预制菜争议几乎席卷整个餐饮行业的当下,萨莉亚的存在堪称一个 " 反常识 " 的样本。
萨莉亚的核心密码,从消费者翻开菜单的那一刻就已经揭晓——萨莉亚的定价恰好卡在了 " 划算 " 与 " 可接受 " 的黄金分割点上。
在北上广深这类外卖均价早已突破 40 元的城市,萨莉亚的价目表堪称 " 钱包救星 ":14 元的番茄肉酱意面、19 元的米兰风味披萨、9 元的奶油蘑菇汤、8 元就能无限续杯的饮料,甚至连红酒都能做到 38 元一瓶。
72% 的菜品定价低于 20 元,人均消费稳定在 35 元以内,这个价格不仅远低于必胜客 72 元的人均消费,甚至比很多主打 " 现做 " 的中式快餐还要亲民。
可以说这个价格,精准踩中了消费者对预制菜餐厅的心理预期阈值—— 95% 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能接受的预制菜餐厅最高人均预算不超过 50 元。
2024 财年数据显示,萨莉亚中国市场客流量达 2.67 亿人次,相当于每 5 个中国人就有 1 人光顾过,如此庞大的客群基础,正是建立在 " 人人吃得起、吃得值 " 的定价之上。
此外,其 2024 财年人均创收达 50.2 万元人民币 / 人 / 年,而海底捞、百胜中国同期仅为 20 万元左右。
而这一切的背后,绝非简单的 " 低价策略 ",而是源于萨莉亚从种子到餐桌的全链条成本控制能力,这才是它敢于定价的真正底气。
消费者走进萨莉亚时,心理预期早已被价格锚定——没人会指望用快餐的钱吃到米其林级别的现做料理,就像买方便面不会纠结是否 " 手工熬汤 ",萨莉亚的低价本身就传递出清晰信号:这是工业化生产的平价餐食,核心价值是实惠与便捷。
反观那些陷入争议的品牌,往往是用预制菜的成本(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可下降 8%),卖着 " 现做匠心 " 的高价,形成了价值与价格的严重错位。
更精妙的是,萨莉亚的低价从未与 " 偷工减料 " 挂钩,它的肉酱意面肉酱占比高达 30%,每根面条都能裹上厚实肉糜;29 元的芝士披萨能拉出 15 厘米的丝,马苏里拉芝士含量足有 150 克;9 元的蒜香蜗牛单颗成本就达 2 元,上桌时还在滋滋冒油。
有美食博主曾做过盲测,在必胜客、达美乐和萨莉亚中,最便宜的萨莉亚反而被评为 " 最正宗的意式风味 ",这种 " 低价不低质 " 的体验,让消费者主动忽略了 " 预制 " 属性。
萨莉亚的创始人正垣泰彦早年就认定的真理:餐饮的核心竞争力藏在供应链里,只有掌控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 " 低价不低质 " 的平衡。
这套垂直整合体系,让它在原材料成本率高达 41.2% 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 60% 以上的毛利率,要知道以成本控制著称的达美乐,原材料成本占比也仅为 27.4%,萨莉亚能在更高的原料成本下实现盈利,靠的正是全链条的极致把控。
在食材源头,萨莉亚做到了极致溯源。
为了做好核心产品奶汁焗饭,它在澳洲自建工厂,放弃外购浓缩牛奶,直接采购鲜牛奶加工成奶油酱,既提高了成品率,又降低了 12% 的原料成本,这款奶油酱如今供应全球所有门店。
生菜这种常见食材,它专门在日本设立种子研发中心,培育出 "SZ-18" 专属品种,单颗可分出 5-7 盘沙拉,利用率比普通生菜翻了一倍多,还能通过冷链 3 小时内送达门店,保证新鲜度。
番茄来自北欧品种,在韩国搭建低成本温室大棚种植;牛肉源自澳大利亚自有牧场;红酒直接从意大利酒庄直采,省去所有中间商环节,仅这一项就比同行降低 15% 的食材采购成本。
这种对核心食材的深度掌控,让萨莉亚在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的餐饮行业里,保持了菜品品质和价格的双重稳定。
中央厨房的深度加工是成本控制的关键一环。
萨莉亚在广州、上海等地建立大型中央工厂,实现 " 原料预处理—调味—封装 " 全流程自动化,比如奶油蘑菇汤汤底成本仅 6 元 / 碗,却能做到浓稠挂勺的口感。
所有半成品都按一人份精准分装,意面和酱料分开包装,门店无需称量只需复热,既减少损耗又提高效率。
这种模式让它的生鲜损耗率控制在 1.5% 以内,远低于行业 10% 的平均水平,要知道在餐饮行业,每降低 1% 的损耗率,就能直接提升 0.3% 的净利率。
物流体系的 " 准时制 " 管理进一步压缩成本。萨莉亚采用 JIT 生产模式,中央厨房根据门店前一日的销售数据精准生产,当天配送到店,实现 " 零库存 " 运营。数据显示,其门店库存周转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2 倍,既避免了食材积压变质,又减少了资金占用成本。
2025 年,萨莉亚还追加 3000 万美元在广州建设新工厂,目标是支撑未来 1000 家门店的供应,随着规模效应的进一步释放,其成本优势还将持续扩大。
如果说供应链是萨莉亚的骨架,那极致的运营效率就是它的血脉,让每一分成本都花在刀刃上。
餐饮行业三大核心成本——房租、人力、食材中,萨莉亚在每个环节都做到了行业极致,最终形成了别人学不会的 " 效率护城河 ",这种效率优势直接转化为了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低价。
在选址上,萨莉亚奉行 " 一流城市、一流商圈、三流地段 " 的反常识策略,专挑商场负一楼、写字楼底商、大学城周边等租金洼地。数据显示,其租金支出在总营业额中的占比仅为 13%,而必胜客、西贝等品牌的租金占比普遍超过 20%。广州某商圈的萨莉亚门店,租金仅为同商圈临街店铺的三分之一,每月能节省近 10 万元成本,这些省下来的钱直接转化为定价优势。
这种选址逻辑看似放弃了黄金流量位,实则通过低价形成了自然引流,反而实现了更高的坪效——其单店坪效可达 4500 元 / 平方米 / 年,远超连锁西餐行业 3000 元的平均水平。
人力成本控制更是达到 " 变态级 " 精度。
萨莉亚深刻明白,餐饮最大的变量是 " 人 ",于是通过极致标准化将人力需求降到最低。后厨的烤箱只有两个固定时间档—— 2 分 20 秒和 4 分 40 秒,电磁炉只有开和关,员工无需判断火力时间,只需按品类放入对应设备即可。所有半成品都是 " 一袋一份 ",倒出来就能加工,连番茄都有专用切割机,几秒钟就能处理完毕,新手培训一分钟就能上岗。
这种简化让人力结构发生质变:门店 60% 以上都是兼职员工,负责加热、传菜等基础工作,全职员工仅负责管理和核心环节,人力成本占比仅为 29%。要知道,达美乐的人力成本占比高达 38.6%,即使是标准化极强的麦当劳,也只能勉强与萨莉亚持平。
更夸张的是,萨莉亚在日本总部甚至量化了员工的每一秒价值—— 1 秒 =0.22 日元,以此为标准优化所有操作流程。2008 年成立的专门项目部,通过科学检验消除操作浪费,仅清扫流程的优化就省下了 30 分钟:将 " 先吸尘后拖地 " 改为 " 先拖地后吸尘 ",更换带自动加水器的拖把,省去打水环节,这 30 分钟让门店每天能多服务 20 桌客人,相当于节省了一个员工的成本。传菜环节取消托盘直接用手,每单能节省 8.6 秒;洗碗池优化排水速度,确保污水在规定秒数内排完;连盘子都设计成带高度落差的形状,方便堆叠拿取。
这些看似琐碎的改进,最终转化为惊人的出餐速度——日本综艺节目测试显示,点 15 道菜仅需 10 分钟就能全部上齐,翻台率高达 5 次以上,远超行业 3 次的平均水平。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反感,本质上不是反感工业化生产,而是反感 " 信息不对称 " 带来的欺骗感。某调研机构 2024 年的调研显示,63.4% 的消费者认为餐厅使用预制菜必须满足 " 公开标注 " 的条件,37.2% 的人要求 " 价格更低 ",真正完全不接受预制菜的人仅占 9.1%。
萨莉亚恰恰在这两点上做到了极致,用透明化沟通消解了所有疑虑,这也是它不被骂的核心原因之一。萨莉亚从不隐瞒自己的预制菜属性。在日本门店,冷冻半成品直接摆在货架上售卖,相当于把 " 我们用预制菜 " 写在了脸上;国内门店虽然没有这么直接,但后厨无明火、无菜刀的场景,加上快到离谱的出餐速度,明眼人都能看出工业化痕迹。
更难得的是,部分门店设置了透明厨房,消费者能清晰看到半成品加热的全过程,菜单上还会明确标注 " 冷冻半成品 " 字样,这种坦荡反而赢得了信任。新华社曾在预制菜争议期间发文评论:" 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萨莉亚正是践行了这种坦诚,将知情权完全交给消费者。
这种坦诚背后,是对品质的绝对自信。
萨莉亚建立了三级品控体系,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自建实验室对每批次食材进行检测,生菜的菌落总数控制在 10CFU/g 以下,远低于国标限值;意大利研发中心每季度更新配方,确保全球门店口味差异率低于 5%,比如肉酱意面的番茄酸度严格锁定在 pH4.2-4.5 区间。
它还通过规模化采购规避风险,全球年采购番茄 10 万吨、芝士 5 万吨,用期货锁定价格,既保证品质稳定,又避免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波动。
2024 财年,萨莉亚的食品安全投诉率仅为 0.03%,远低于餐饮行业 0.5% 的平均水平,这种品质稳定性让消费者逐渐形成 " 萨莉亚 = 放心 " 的认知。
长期稳定的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信任。
萨莉亚每年只更新两次菜单,且新菜必须符合 " 无需额外设备、无需复杂操作 " 的原则,确保无论在哪家门店、哪个时间点,吃到的意面酸度、披萨芝士量都保持一致。有消费者调侃 " 从初中吃到上班,萨莉亚的肉酱意面还是 14 元,味道一点没变 ",这种穿越时间的稳定性,比任何 " 现做 " 宣传都更能打动人心。
当其他品牌在广告里强调 " 厨师现炒 ",背地里却用冷冻食材时,萨莉亚的 " 始终如一 " 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萨莉亚精准匹配了 " 价格 - 价值 " 预期。
消费者心里有杆秤:花 35 元人均,能吃到 11 大品类近 100 种选择,有蒜香蜗牛这样的 " 硬菜 ",有无限续杯的饮料,味道说得过去,环境干净整洁,这种 " 物超所值 " 的体验早已盖过 " 是否现做 " 的纠结。
就像调研报告显示的,在连锁快餐店场景下,超过 50% 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萨莉亚正是通过精准的定位,让自己完全符合消费者对 " 平价预制菜餐厅 " 的所有想象。
萨莉亚的成功,还在于它超越了餐饮本身,成为一种承载大众生活需求的社会符号。在消费分级的时代,它精准捕捉了学生党、打工人、工薪家庭的核心诉求,用平价西餐搭建起一个 " 无压力社交空间 ",这种情感连接让消费者主动为它辩护。
对学生党来说,萨莉亚是 " 西餐启蒙地 "。很多人第一次吃焗饭、第一次喝罗宋汤、第一次尝试蜗牛,都发生在萨莉亚。18 元的海鲜烩饭、22 元的烤鸡腿,加上 8 元畅饮,几十块钱就能满足约会或聚餐需求,不用为了面子点超出预算的菜品。
社交平台上," 萨莉亚隐藏吃法 " 常年热门,意面拌温泉蛋、披萨加双倍芝士、鸡排蘸蘑菇汤,这些低成本的快乐成了青春记忆的一部分。某高校附近的萨莉亚门店数据显示,每周一至周四的午市,学生客群占比高达 70%,成为名副其实的 " 校园食堂 "。
对打工人而言,萨莉亚是 " 续命食堂 "。下班晚了、加班饿了,走进萨莉亚不用等位,10 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菜,20 块钱吃饱,30 块钱吃好,比外卖更快更实惠。北京国贸附近的萨莉亚门店,每晚 8 点后都是下班族的天下,数据显示其晚餐时段的客流量占比达 45%,单日最高接待过 800 人次。有打工人在社交平台留言:" 看着菜单上的价格,一天的疲惫都少了一半 ",这种 " 治愈感 " 是高价餐厅无法提供的。
对工薪家庭来说,萨莉亚是 " 体面的选择 "。在动辄人均上百的西餐厅,父母带孩子吃饭总会精打细算,但在萨莉亚,他们能大方地说 " 想吃什么随便点 "。9 元的儿童餐、13 元的沙拉、25 元的披萨,一家人吃饱吃好也就百十来块钱。有网友观察到,萨莉亚里总有带着孩子的家庭,孩子们拿着无限续杯的饮料,父母看着菜单笑,这种场景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暖意。
共鸣让消费者产生了 " 保护欲 ":2023 年萨莉亚微调价格,牛肝菌鸡肉芝士烤饭从 18 元涨到 20 元,金枪鱼沙拉贵了 1 块钱,立刻引发全网讨论,但几乎没人骂,反而全是 " 涨价也合理,别倒闭就行 " 的声音。
这种情感绑定,是那些靠营销包装的品牌永远得不到的,也是萨莉亚穿越周期的核心底气——即便在 2025 财年一季度面临食材、人力成本上涨 10% 的压力,其中国市场营收仍保持 16.4% 的同比增长,门店扩张步伐丝毫未停。
2025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会依赖预制菜降低成本,但如何避免重蹈西贝的覆辙,萨莉亚给出了清晰答案。它证明预制菜本身不是 " 原罪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成本、品质与信任,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定位。
在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代,关于吃饭这件事,真诚永远比套路更动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