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江湖 09-30
刚‘扫’完街反手丢出10个亿:高德向商家撒币有何深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 高德扫街榜 " 的后续动作来了。

在正式发布 " 扫街榜 " 之后,最近高德又发布超 10 亿补贴促线下消费的 " 烟火好店计划 "、宣布为全国所有餐饮商家免一年入驻年费。

显然,本地生活的闪击战,还没有打完。

外卖补贴大战刚告一段落,这波高德拿出 10 亿补贴,瞄准商家是一步好棋:以短期收益换取商家资源做大供给。

但就像当年夸克搜索刚出就打免费牌一样,本质上,高德其实是打了个 " 时间差 "。

榜单刚发布,业务还在增长初期远没有到变现的时候,此时打 " 补贴 "" 免费 " 牌,付出的成本最低。但 "10 亿补贴 " 能持续多久?免费的到底是不是最贵的?

这些可能才是商家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补贴商家的背后," 扫街榜 " 是一场 " 持久战 "

以本地生活打 " 团战 " 为背景,高德推出扫街榜是非常合时宜的。

高德推出扫街榜,很多商家的反映是最积极的,不少餐饮人都在视频号、抖音等阵地表示,希望扫街榜能用真实的数据,来重塑整个 " 餐饮评价体系 "。

商家希望 " 高德扫街榜 " 能" 颠覆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希望高德来做 " 陈胜、吴广 "。

理论上,高德是有能力 " 屠龙 " 的。

原因在于,在高德地图上,不同人群的目的地数据可以相互交叉验证,基于真实导航数据来对商家做排行造假成本很高,评价更真实。

这也是高德做 " 扫街榜 " 做大的底气。

为了这份底气,高德 CEO 郭宁喊出扫街榜 " 永不商业化 "。

对于商家而言,免费肯定是好事儿。毕竟餐饮行业这么卷,商家们都期望有一个降低成本的机会。

而所谓 " 永不商业化 ",其实也有一层更现实的考虑:相比榜单竞价排名带来的那点商业化收入," 扫街榜 " 所图更大。

首先,是内部地位,向蒋凡靠拢,向阿里大消费战略靠拢。

干不干得赢某点评另说,先把内部的地位稳住才是头等大事儿。毕竟,巨头之间打仗,战略方向在哪,资源分配就在哪。

于内部而言,阿里经过战略调整,AI、云计算、大消费是战略重点。所以,蒋凡被重用,甚至整个二季度,阿里多半的重心都放在了即时零售赛道。

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点是,此前阿里整合内部资源,做即时零售、本地生活业务时,并没有带上高德,直到这次高德发布扫街榜。

天眼查 APP 商标信息显示,到今年 7 月份,高德才申请了 " 扫街榜 " 的多项商标。

我们合理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在阿里的大消费战略梯度中,高德的位置并不在第一梯队,冲在最前沿的还是淘宝、饿了么、飞猪。

这么说吧,后续如果需要砍预算,淘宝、饿了么是主阵地,肯定是优先要保障的。其他战线的恐怕就要紧一紧腰带。

从逻辑上看,淘宝是消费型流量,闪购的主阵地,是本地生活版图的棋眼。饿了么是土著居民,更是履约端的重要支撑。

在闪购大战初期,淘宝闪购跟饿了么的组合,势如破竹,不论是用户端还是资本市场,都给予了正面反馈。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眼下阶段,高德需要 " 扫街榜 " 的程度远高于 " 阿里需要高德 "。

毕竟,高德在阿里大战略中的位置略有尴尬。

从高德的视角而言,财报里被归为其他,组织架构中与钉钉、优酷、盒马并列,业务就可能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况且当下阿里资源集中在即时零售、集中在本地生活,高德作为本地生活的 " 老玩家 ",处境有那么一丝微妙。

而高德做本地生活这么多年,还是靠聚合打车证明了自己的流量价值。本地生活这个烈度更高的战场,高德 " 战绩可查 "。

从阿里高层的角度来看,也不是没有给过高德本地生活机会,也因此,这轮本地生活,阿里的大部分资源很可能并不会大幅向高德倾斜。

高德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来做 " 扫街榜 "。

从资源分配的角度看," 扫街榜 " 这个项目,如果蒋凡没参与,是高德 " 向集团高层争取 " 然后才立项的话,那么这轮后续出牌的 "10 亿补贴 "" 免入驻费 " 能持续多久?

这也是个现实的问题。

扫街榜要做起来,非一日之功。表面是一个 " 榜单 ",但背后其实是以 " 榜单 " 为核心的商家生态。

这是一场持久战。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餐饮商家进来,没有优质商家深入参与,那么榜单还有生命力吗?米其林餐厅为什么名号响?不就是优质的商家足够多?

所以,高德表面是 " 做榜单 ",实则是 " 做生态 "。

做一个餐饮供给生态这事儿,显然就不是一个地图 APP 能撑起来的业务量。如果未来有一天,集团层面要优先保障本地生活 " 一线 " 的资源供给,那么 " 扫街榜 " 的供给生态还能不能持续、完善地建立起来?相关的补贴、扶持政策能不能持续到位?

这可能是值得商家们持续关注的一个点。

数据也有 " 局限性 ",关键还是用户习惯

做好 " 打赢 " 持久战的后续资源准备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花那么多资源做出来的榜单是不是真的有效。

客观来看,榜单这个东西,它也有两面性。

一方面,有时候数据本身就是一种 " 偏见 "

拿高德扫街榜来说,如果以导航数据为主来做餐饮榜单,也可能会有 " 数据失真 " 的问题。

在一、二线城市,人们开车出行的场景相对较多,榜单会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在二、三线城市,甚至下沉市场,这样的榜单权威性就没那么大,因为在很多小城市、县城里,大部分居民的出行方式可能是两轮电动车,而且他们对周边街道很熟悉,根本用不着导航。

再者,即便是在一、二线的大城市,很多餐饮门店位于商城的负一层或者顶层,但导航地址只是到商场,也就是说这部分门店的数据可能是缺失的。

恰恰是这些不需要导航的商家,支撑起了更多日常、高频餐饮消费,而这些数据却在榜单内,是不是也意味着榜单本身有不公平的问题?

而这种 " 不公平 ",会不会给某些店带来天然优势?比如更容易停车的商家。

换句话来说,怎么解决这些基于出行数据的 " 扫街榜 " 的失真问题,可能是更需要高德去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基于出行数据得出的餐饮榜单,可能并不总是契合 " 用户需求场景 "。

做榜单有两种思维:一种是文科思维,一种是理科思维。

文科思维是做内容,理科思维是做数据。

高德做扫街榜,其实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内容。因为数据呈现结果,内容呈现决策过程

举个例子:小红书。

身边的很多朋友已经不怎么经常用百度了,甚至也不怎么用 DeepSeek 搜东西了,而是在用小红书搜索。为什么小红书能长出 " 搜索 "?其实就是内容够丰富,能够呈现其他用户多维度的决策过程。

很多时候用户到 APP 上找餐厅,不只是为了看一样排名结果,更是想要参考别的用户的决策。

与高德相比,大众点评是典型的内容供给型,一是商家供给足够多,二是评价的内容足够丰富,基于此,长出榜单。虽然也会有内容失真的问题,但用户粘性很高。

而高德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榜单数据相对真实,但榜单不是从内容长出来的,是从数据上提炼出来的。

而数据是很难反映出用户需求场景的。

餐饮行业有很多个性化需求,比如儿童、老人、朋友聚餐等,这些需求导航数据是没办法分辨的。

到头来恐怕还是绕不开做内容。但高德能不能做好 UGC 内容,恐怕要打个问号。

从过去案例来看,除了微信之外,工具类 APP 做内容就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更别说 UGC 内容了。

做工具类 APP 的,除了微信,没有做内容成功的先例。就连之前支付宝推进内容化,也似乎不怎么成功。对于一个餐饮榜单来说,没有大量 UGC 的内容的支撑,即便是有出行数据做背书,榜单也是苍白的。

电影票 APP 猫眼也曾想做一个影评内容体系,但始终替代不了豆瓣,核心原因就是工具类应用跟内容类应用本就基因不同。

实际上,光有内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用户的习惯难迁移。

高德地图的打车为啥能做成,一是因为用户打开地图的动作是 " 无意识 " 的,从地图到出行,决策链条顺,场景契合。

所以,当初补贴大战打得再凶,高德聚合打车模式始终稳坐泰山。

更何况,地图是个出行软件,不是个外卖、电商软件,没这块心智,高德 8 亿用户价值是很难被充分开发出来的。

也就是说,做餐饮,高德可能需要 " 另起炉灶 " 再搞一个餐饮流量池。那么问题来了,在大消费战略下,阿里每年能给高德多少钱来重新建立用户习惯?

再者如果真的有这么多资源,为什么阿里不投给用户决策逻辑更顺的淘宝、饿了么?

吃饭这件事儿,用户往往是先决定去哪,不清楚路线的情况下也许才会用地图 APP 导航。消费的决策跟执行,顺序是不能倒过来的。

而对于商家来说,渴望的不是流量,而是交付的确定性。

所以,把扫街榜做到地图 APP 里,有点反用户直觉。

内容也好,数据也罢,一个现实问题是,导航之外 " 扫街榜 " 可能需要更多维度的数据来做补充。

数据来源一杂,真实性就又成了问题,因为数据这个东西,大部分都是运营出来的,可以说,数据治理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内容治理。

高德的解决方法是,高德扫街榜将在获得用户授权后,首次引入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结合用户信用等级为可信评价加权,并借助 AI 风控,有效识别、过滤虚假和噪声评价。

这套方法靠不靠谱,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你看闲鱼,也是用了芝麻信用体系,然后二手市场的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吗?

能否弥补数据的 " 局限性 ",芝麻信用体系能否解决数据治理的问题,还是需要高德用实际效果来回答。

本地生活之外,高德商业化的第二条路

基于出行数据做餐饮,想法很有创新意义,但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可能未必是高德的最优解。

如果扫街榜做好了,成了新的入口,那么百度地图、腾讯地图,是不是都可以搞个榜单?高德扫街榜的真正壁垒在哪?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扫街榜做得不好,难以跟阿里协同,那么高德在阿里内部的战略权重可能会更低,将来商业化的挑战可能更多。

于阿里战略层面而言,如果缺乏足够的战略协同,那么高德需要进一步提升货币化率。而高德不缺用户,缺的是多元化的变现场景。

也许,真正的答案不在本地生活,还是在于出行。

从高德的业务结构来看,2024 年,在线广告业务贡献 78 亿元收入,占总营收 65%,第二业务是车企合作与车联网服务,年收入约 24 亿元,占比约 20%,第三大业务是数据与技术服务,年收入 6 亿元,占比 5%。

从业务结构来看,最有商业化想象力还是出行服务。

比如,Robotaxi。

如今的高德,与其深入本地生活做榜单,倒不如回归主业,放下执念。比如,高德地图的导航功能用户粘性已经够强,是不是可以增加核心用户付费收入,再比如做打车业务,不缺用户也不缺习惯,是不是可以布局 Robotaxi 业务?

其实,这方面高德已经有动作了。比如,高德地图曾与 AutoX 联合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在上海测试。但在外界看来,高德投入 Robotaxi 的决心似乎还不够。

实际上,随着车辆成本的降低,以及政策法规的逐渐开放,市场对 Robotaxi 的估值已经开始改变。

隔壁萝卜快跑估值已经超过 400 亿美元,Waymo 的市场估值,有机构预测在 1500 亿。Robotaxi 出海也是如火如荼。

相比竞争激烈的本地生活,无人驾驶才是真正的结构性增量。也许,未来 Robotaxi 的爆发,才是高德的真正机会。

届时,高德会怎样重构出行行业?值得期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阿里 淘宝 饿了么 高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