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 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 村超 "" 村马 "" 村 T" 等持续出圈,解码贵州 " 村字号 "》,报道了贵州打造的 " 村 BA"" 村超 " 等 " 村字号 " 群众文体活动,已经悄然重塑贵州乡村的发展图景。具体内容如下:
编者按:近年来,从 " 村 BA" 到 " 村超 ",从 " 村马 " 到 " 村歌 "" 村 T",贵州打造的 " 村字号 " 群众文体活动持续出圈。这些活动,承载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折射自发与引导的辩证,映照物质与精神的共进,已经悄然重塑贵州乡村的发展图景。
2025 年 " 村 BA"(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全国总决赛在 " 村 BA" 诞生地——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举行;2025 年 " 村超 "(贵州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全国赛总决赛在榕江落下帷幕,来自广东肇庆的足球队捧起冠军奖杯;2025 年 " 村马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美丽乡村民族赛马联赛)村级赛马联赛启动,吸引超 2000 匹赛马参赛;中国国际时装周 · 贵州 " 村 T"(贵州和美乡村非遗民族服饰 T 台秀)推介会顺利举行 ……" 村字号 " 活动,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金点子
挖掘传统 " 土壤 ",种下文体旅 " 种子 ",一经媒体 " 浇灌 ",长成 " 品牌 " 大树
中场哨声响起,反排木鼓舞、侗族大歌等演出接连登上 " 村超 " 体育场。广东游客王国华举着手机拍个不停:" 没想到赛场这么火,多彩民族文化更是看不够!"
" 村字号 " 的火热,有硬实底气。每一个活动,都根植于深厚的传统 " 土壤 ":
榕江人踢足球,可追溯到 20 世纪 40 年代。80 多年后,当 " 村超 " 兴起,农民、小学教师、快递小哥、卷粉摊主,纷纷下场;台江县的 " 村 BA" 源自当地 " 农忙晒谷子、农闲打篮球 " 的传统;在黎平县肇兴侗寨,饭养身,歌养心,侗族大歌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养马、骑马、赛马是水族世代相传的习俗;而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精美,是托起 " 村 T" 的文化家底。
▲贵州台江县台盘村,2025 年 " 村 BA" 球王争霸赛贵州赛区决赛现场。瞿宏伦摄
" 村字号 " 的火热,奥秘在文体旅融合:
现在踢球,和过去不同。开赛热场、中场表演、赛后狂欢," 村超 " 赛场刮起 " 最炫民族风 "。苗族芦笙舞、瑶族舂杵舞,大放异彩;素雅蜡染、惊艳马尾绣,多彩绚烂。" 足球 + 民族文化 + 旅游 ",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看 " 村超 "、游村寨、吃牛瘪、听大歌、住民宿," 村超 " 流量转化为游客 " 留量 "。
" 村字号 " 的火热,精髓在传播:
" 村 BA" 最初走红,是观众自发把比赛视频传到网络。" ‘村超’出圈,源于人人都是传播者。" 榕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永杰说,县里开展新媒体电商人才线上线下培训 4 万多人次,孵化新媒体账号 1.2 万余个,全网全平台综合浏览量突破 900 亿次。榕江人的镜头里,有小香猪等 " 村味 " 奖品的欢乐,有 " 草根 " 球员拼尽全力的感动,更有现场高涨的群众热情。
好法子
人民主体," 人人都想做点啥 ";政府护航," 不上场始终在场,不缺位更不越位 "
贵州的 " 村字号 ",可贵在人民主体、群众自发。
榕江县掀起过一场 " 头脑风暴 " —— " 我为‘村超’做点啥?" 这让兴华乡摆贝村党支部书记刘正文犯了难:" 我们村离球场远,又在半山腰,怎么办?"" 没有特色农产品,拿啥给观众看?" 那段时间,他在村里踱来踱去,抬头望见层叠的吊脚楼,灵感乍现:" 我们有保存完好的苗族村寨和苗族传统文化,为啥不摆出来?"
摆贝村决定拿出最隆重的鼓藏节仪式。80 多岁的老党员杨老赶带头支持。鼓藏节被搬上第一届 " 村超 " 开幕式时,杨老赶走在队伍前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 " 村超爷爷 "。
正是 " 人人都想做点啥 " 的精神,让 " 村字号 " 后劲十足。" 村超 " 的参赛队伍、赛程安排、晋级规则、节目表演由村民自发组织、自行实施。榕江先后有 11.68 万名群众参加非遗节目表演,885 支特色啦啦队参加巡游 ……
贵州的 " 村字号 ",难得的是政府护航," 不上场始终在场,不缺位更不越位 "。
正是 " 不缺位更不越位 " 的理念,让 " 村字号 " 蓬勃发展。长远规划、统筹协调,招商引资、招揽人才、保障安全,政府的支撑一点也不少。
▲贵州凯里苗侗风情园内,村民身着民族服饰走秀。贵州 " 村 T" 团队供图
夜幕降临,灯光聚焦。黔东南凯里市苗侗风情园内,村民们肩扛锄头、身着盛装,自信走上 " 村 T" 舞台。" 这几年,贵州民族文化可火嘞!"2024 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服装设计师杨春林在当地政府返乡政策的吸引下回乡创业,成为 " 村 T" 发起人。参与的村民们多了," 村 T" 开始小有名气。另一头,市区的 " 绣里淘 " 非遗集市里,绣娘们却因手工艺品生意缺少 " 流量 " 而发愁。在凯里市统筹协调、牵线搭桥下,杨春林把 T 台搬到苗侗风情园的风雨长廊。村民们则穿上传统又时尚的民族服饰,带上特色美食,转眼变成自信 " 模特 "。
" 村民们不仅登上‘村超’‘村 BA ’走秀,还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大舞台!" 杨春林欣喜地说。短短一年,贵州 " 村 T" 全网话题流量突破 120 亿次,为凯里吸引游客 50 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5 亿元。
在政府引导下,专业团队为 " 村字号 " 注入活力。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部赛马城,参赛选手策马奔腾。韦毓祥摄
赛马奔驰,三都县的西部赛马城里欢呼响彻全场。水族人自古爱马,每逢端节,都要在端坡上赛马。可 " 村马 " 出圈,却是最近几年的事。" 过去,赛马多为民间自发,端坡设在野山上。" 三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韦丽娜说," 赛马是一项专业运动,需要通过市场化运营‘破圈’。"
2023 年,县里引入深耕贵州文旅产业多年的专业团队,成立贵州赛马城文化体育有限公司。以赛事运营为抓手,赛马城公司探索出 " 国际标准本土化、民族文化市场化、产教融合实体化 " 的发展路径。" ‘村马’成了三都的流量担当。" 公司负责人覃云峰介绍,2024 年 32 场赛事吸引 70 万人次,单月旅游收入达 4.73 亿元。
新路子
群众的乐子铺就致富的路子," ‘村字号’走出国门,走出自信 "
" 村字号 " 传统一直在,为什么现在才 " 出圈 "?过去穷,群众外出打工,缺少自信。现在富了,人们有空闲踢球、赛马,而群众的乐子又铺就致富的路子,乡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贵州的村民还走出国门,代表 " 村 T" 亮相大阪世博会。" 妈妈们换上了‘压箱底’的盛装,受到不少外国粉丝的喜爱!" 杨春林说," 绣娘们发现,自己缝制的民族服饰不仅不‘土气’,而且很时尚!"
" 村字号 " 活动提升了文化自信,涵养了乡风文明。漫步肇兴侗寨,侗族大歌悠扬,吊脚楼干净敞亮,村民们友善热情。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自豪地说:" ‘村歌’大赛举办以来,邻里矛盾少了,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搞得漂漂亮亮!"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 村歌 " 队员参加比赛。吴光辉摄
受灾不过一月," 村超 " 感恩重启,锻造了团结奋进新品格。今年 6 月,榕江遭遇洪灾。八方来援,吃饭成了难题。在一些受灾较轻的乡镇,村民捐钱出力,制作盒饭,送到一线。" 受灾群众没有埋怨,而是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榕江县委书记徐勃说。
" 村字号 " 开辟宽广的精神世界,也为地方经济增添持久动力。
赛马入栏,三都县一家养马场内,石绍张正仔细给马儿 " 按摩 " 放松。他从 18 岁外出闯荡于各个马术俱乐部,后回到家乡创业。谈及创业前景,石绍张信心十足:" 不仅是赛马,出诊、换马掌、寄养马等业务都是一片‘蓝海’!"
" ‘村马’跑出一个大产业。" 韦丽娜说,三都县通过举办 " 村马 " 比赛,带动马术培训、马匹交易、研学相关产业。" 我们与赛马城公司合作开办骑师‘订单班’,开设驯马技术、赛事管理等课程。"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王天力说,该专业有望填补西南地区马产业技能型人才缺口。
在更高层面," 村字号 " 打造了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 " 超级发动机 ",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 有了人流,直接带旺旅游经济。" 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孙小薇说," 村超 " 出圈后,全县新增经营主体 7700 余户,住宿床位数从不足 6000 个增加到 1.2 万个。2024 年,全县餐饮住宿收入超 13 亿元,今年上半年超过 8 亿元。
榕江县城外的果园里,被网友称为 " 西瓜妹 " 的村民熊竹青在镜头前打开直播,身侧堆满了百香果、罗汉果等特产。她欣喜地说:" ‘赛场展示 + 线上下单 + 产地直发’的模式,让榕江的优质农产品走出了大山!"
徐勃表示:" ‘村超’从一点突破,激活了全县经济新动能。"2024 年,榕江的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超 9 亿元,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超 87%。深化 " 村超 " 品牌运营,榕江和多领域企业开展联名、授权合作," 村超 " 可乐等产品热销。
依托 " 村字号 " 品牌,贵州做强县域经济,努力实现流量 " 长红 "。凯里市计划以 " 村 T" 为平台,与纺织企业开展合作,发展民族服装产业;黎平县借助 " 村歌 " 开发旅游产品,整合社会力量构建产业生态链,将 " 村歌 " 产业化、市场化。
哨声响起,榕江 " 村超 " 球场内," 好球 " 继续开场。贵州 " 村超 " 火了后," 苏超 " 等业余足球赛如雨后春笋涌现。" ‘村超’靠的是把足球赛事与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特色美食、淳朴民风等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式创新,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大做强‘村超’平台与品牌,富脑袋、富口袋、富政府。" 徐勃说。
肇兴侗寨里,月光爬上了鼓楼飞檐,照在村民陆勇妹家的店铺门前。接待完又一批游客,她转身拿起手机打开 " 村歌 " 大赛直播:" 瞧,属于我们大家的好戏,正精彩嘞!"
" 村字号 ",为乡村添彩(余音)
" 村 BA"" 村超 "" 村马 "" 村 T"…… 近年来,一系列 " 村字号 " 赛事活动在贵州多地 " 火 " 起来了。乡村田野上增添了新的风景,村民生活也因此发生着变化。
与此同时," 村 " 字号赛事活动席卷全国,成为现象级文化景观。海南的 " 村 VA"、新疆的 " 村舞 "、浙江的 " 村跑 " 等,结合地方特色,突破时空与地域,实现了 " 村 BA"" 村超 " 模式的本地化生长。这些赛事活动所形成的 IP 矩阵,超越了文体活动的范畴,为乡村治理、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带来启示,刷新着人们对乡土中国的印象和对传统村落的认知。
因农民而生," 村字号 " 赛事活动的一大魅力在于其 " 原生性 " 与 " 主体性 " 的回归。" 村字号 " 赛事多起源于村民自发组织、自愿参与、自主管理的活动。参与者是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活动规则融入本地传统,奖品多为农副产品,这种独具草根特色与乡土情怀的设置,强化村民自信,激发创造力和积极性。观众席上的山呼海啸、线上直播的观看量破亿,显示着活动的感染力,更彰显着源自农民的强大内生动力和创造精神。" 乡村主体 " 的振兴,构筑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
在农村成长," 村字号 " 赛事唤醒了关于乡土文化的共同记忆。比赛日成为村落的节日,聚合着乡亲,升华着乡情。着盛装、唱大歌、吹芦笙、跳铜鼓舞 …… 通过赛事平台和社交媒体,传统民俗、乡土文化与农产品一同走出大山,寻找着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完成了从 " 土味 " 到 " 潮流 " 的价值重塑,并在活态传承中积蓄着生机与活力,探索着以文化 " 软连接 " 激活凝聚力与发展动能的新路径。
展农业特色," 村字号 " 赛事活动发挥了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扩散效应。一场赛事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形成完整的消费链条。依托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打破了传统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赛事对城市也产生影响,城市居民的参与,改变了资源和价值流动的方向,重塑了城乡关系。乡村不仅是农产品供给者,也成为文化供给者、生态供给者和生活方式供给者,其价值正被重新发现和定义。
" 村字号 " 赛事的成功,还展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治理的有效性,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它所带来的 " 流量 " 与 " 增量 ",正在回馈乡土,改善着乡村环境与村民的生活状态。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作为乡村发展的一种具有示范效应的全新范式,贵州等地的实践证明," 村 BA"" 村超 " 等赛事活动不仅体现出经济意义,也具有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多维贡献。在其成功的背后,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发展新逻辑。内容不断丰富、地域不断拓展、影响不断增强,目前," 村字号 " 赛事活动仍在 " 进化 " 发展中。它解读着乡村发展中一种新的可能性——深度激发内生动力、挖掘乡土价值、开发文化资源、促进产业融合。
" 村字号 " 赛事活动,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活力,但要真正成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要注重赛事的品牌建设和运营管理;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赛事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 村字号 " 赛事活动出圈,是中国乡土社会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又一次迸发。它表明,乡村全面振兴的宏大叙事,要由无数个充满活力的乡村来共同书写。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征程中,希望的田野和美丽的乡村,将会成为我们向往的 " 诗与远方 "。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段筠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