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个新闻——曾经叱咤歌坛的大姐大毛阿敏,居然因为区区 400 万又一次成了财经版的主角。
怎么回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毛阿敏早年嫁进豪门,老公是中植系创始人解直锟。
但随着她老公 21 年猝然去世,中植系这家公司也在 2023 年轰然倒塌资不抵债,这两年一直在被清算。
由于 2017 年后毛阿敏从中植系拿过 400 万的抚养费和一辆路虎车,公司爆雷后,她这个家属也不得不退赔这笔旧债。。。
这事儿搁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不算个新闻,但发生在毛阿敏身上,实在太让人唏嘘,简直就像一出精心编排的黑色喜剧。
要说这位姐一辈子几起几落,全都躲不过一个 " 钱 " 字惹来的麻烦。
咱们先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个毛阿敏红得发紫的年代。
1988 年春晚,毛阿敏穿着在南京市场花 28 块买的黄色泡泡袖连衣裙,一曲《思念》征服了全国观众。
"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
这只 " 蝴蝶 " 真的飞起来了,春晚之后毛阿敏一炮而红,演出费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
那时的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顶流中的顶流 "。
《中国音乐报》曾登出过热门歌手的出场费用,毛阿敏的名字高居榜首,在那个人均工资几百块的时代,坊间消息说毛阿敏演 5 天就能挣 6 万。
5 天 6 万是什么概念?
当时北京一个四合院才卖两三万,普通工人月薪才几十块一百块,她这赚钱速度比印钞机还快。
可惜啊,钱来得太猛,脑子没跟上趟。
当时毛阿敏有个初恋男友,此人是个富二代吉他手,和毛阿敏合作过几次,一来二去成了情侣。
毛阿敏只喜欢唱歌,不爱管钱的事儿,干脆就让初恋做了她的经纪人,全权处理她的财务事宜。
但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她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失误。
初恋这个人,说是音乐人,倒更像是个投机客。
他给毛阿敏制定的演出计划密集到令人发指,最夸张的时候一天要赶三场。
钱是越赚越多,但毛阿敏连数钱的时间都没有。
果然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1989 年,《哈尔滨晚报》突然爆出毛阿敏偷税漏税的消息,欠税金额高达 20 万!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
更要命的是,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初恋,居然卷着她全部家当跑路澳大利亚了,只留下毛阿敏一个人风中凌乱!
人财两空的毛阿敏当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差点就不想活了。
还是老父亲听说这个噩耗后从上海赶到北京,硬是把女儿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事情发生之后,她被南京军区歌舞团记大过,连降两级,事业一落千丈,塌房 + 社死,很久不能登台。
连出门也要戴墨镜,生怕被人认出来指指点点。。。
第一次掉坑之后,毛阿敏蛰伏了好几年才缓过来,开始慢慢寻找新的机会。
好在她还是有实力在,没多久机会就来了。
1991 年,电视剧《渴望》开播,估计上点年纪的小伙伴还记得当时的盛况,基本就是四个字—— " 万人空巷 "。
《渴望》播出期间,连犯罪率都下降了,派出所的民警也得准点下班回家追剧。
而毛阿敏也坐上了顺风车,她唱的《渴望》主题曲跟着电视剧一起火遍了大江南北,直接开启了她事业的第二春。
1992 年,她签约 TVB 后移居香港,在 TVB 台庆等重要活动中担任压轴演出嘉宾;
1993 年,她推出个人专辑(香港版名为),这是她首张商业化运作的专辑,大获成功。
《丢手绢》
《我不想再次为情伤》
翻红成功的毛阿敏,成就几乎已经超越第一次,各种晚会争相邀请,影视剧 OST 接到手软,价格也水涨船高。
按理说吃一堑长一智,这回她在 " 钱 " 的事儿上应该长记性了吧?
可 1998 年,税务问题又找上门了!
这次的问题比上次更严重,涉及所谓的 " 阴阳合同 "。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有个演艺公司请她去乐山 " 大佛节 " 演出,真实的演出报酬是 15 万,但用来报税的假合同上写的却是 1 万 6。
这种骚操作在当时的演艺圈太常见了,而风头上的毛阿敏正好成了典型。
税务部门很快成立了专案组开始调查,这一查就查出了问题:在她的 65 场演出里,少缴的税款有 106.08 万!
毛阿敏疯狂喊冤,她说自己是被演艺公司坑了。
因为自打她第一次掉坑,那些年的她都像是惊弓之鸟,每次签合同都和对方强调 " 不见税票不演出 "。
简单说,就是双方约定税款由演出方承担,对方付她的都是缴税之后的报酬。
人家跟她说税已经交了,她也就真信了。
可实际上就算不是她主观逃税,也能看出来她问题很大。
她知道这种事儿上容易出毛病,也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但又因为压根不想管这些 " 破事 "" 俗事 ",所以企图通过程序切割责任,自己只唱歌就好。
但哪有那么简单啊?
你要想挣这份高薪,钱的事儿就是你必须要自己操心的。
这不就是典型的 " 在同一个坑里摔两次 " 吗?
第二次塌房后她干脆直接逃到了国外,在法国一待就是好几年,直到 2000 年老父亲病重才回来。
说起来也是心酸,老父亲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总是 " 算不清账 " 的女儿。。。
接连摔了两次跟头,毛阿敏一度彻底放弃了当艺人。
她开始渴望安稳,想给自己找个避风港。
就在这时候,她遇到了 " 真命天子 " ——资本市场大鳄解直锟。
这位可不是一般人,发家史可以拍成商战片。
1961 年解直锟出生在黑龙江伊春的一个小村子,最早是一名印刷工人。
他胆大心细,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厂里领导,后来更是把握机遇成了厂长。
但当年厂子的盈利很不乐观,解直锟就把主意打在了 " 树 " 上。
他出生的伊春本身以林业为生,最不缺的就是树。
靠着倒卖 " 红松 ",他不仅盘活了印刷厂,还收购了储木厂、水泥厂,养殖场。。。
直到 35 岁,他成立了中植企业集团,成为了盘踞东北的一方大佬。
起初,中植主要经营的是造纸材料。
但解直锟其实并不仅仅想做实业,他敏锐地感觉到,未来若干年,中国最赚钱的应该是金融业!
2001 年他果断进军金融圈,参与了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重组,这家公司后来更名为 " 中融信托 ",而解直锟也一步步成为国内的金融资本大鳄,手握万亿资产。
2002 年,37 岁的毛阿敏在一次企业年会上对 42 岁事业上升期的解直锟一见钟情。
解直锟当时是离异状态,据说毛阿敏是主动要了电话号码,狂追半年,大佬才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而婚后,毛阿敏彻底淡出娱乐圈,安心当起了豪门太太。
41 岁和 43 岁那年,她不惜冒着高龄风险生了一女一儿,之后就在家相夫教子,岁月静好。
有了毛阿敏这块 " 金字招牌 ",解直锟的金融生意也是如虎添翼,在各种社交场合倍儿有面子。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中植系的资本游戏其实本质是在走钢丝。
什么 " 资金池 "、" 定融产品 ",说得好听是金融创新,说白了还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游戏。
前些年市场好,尤其是房地产业一片欣欣向荣,国内不少大型房产公司都是中植系的合作对象,从中植系运作贷款。
但随着 2020 年新冠疫情后房产业大凋零,中植系投资的多个上市公司接连爆雷,导致它自己的资金链也瞬间岌岌可危!
2021 年 12 月 18 日,更大的麻烦来了——解直锟突发心脏病去世,留下一个庞大的烂摊子。
这回毛阿敏倒是学聪明了,她果断放弃继承 260 亿遗产,并把公司全权都甩给了解直锟的外甥。
这个刘洋就是解直锟的外甥
这个决定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现在看来简直是神来之笔。
想必她已经提前察觉到了风雨欲来山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息。
果然,没多久中植系就彻底暴雷,旗下的四大财富管理公司相继出现 " 定融产品停止兑付 " 现象。
集团总资产账面金额大约 2000 亿,但负债本息却高达 4200 亿至 4600 亿!
最惨的是那些血本无归的投资人。
尽管调查显示毛阿敏没有参与过公司的任何决策,但作为企业创始人的家族成员,她也要被清算。
这才有了前文毛阿敏被追着要回 400 万抚养费和一辆车的新闻。。。
要说毛阿敏这大半辈子,简直就是一部《艺人与钱的虐恋史》。
她三次在钱上栽跟头,每次的原因都不一样,但根源都在于一个道理:
以顶级艺人的流水规模,本质上就是一家公司,而艺人自己就是这家公司的 CEO。
做 CEO,怎么可能不管钱呢?
第一次摔跟头,她败在轻信他人,把财政大权完全交给恋人,结果人财两空。
这告诉我们,再亲近的人,在钱的事情上也要明算账。
第二次摔跟头,是败在糊里糊涂。
连最基本的税务问题都搞不清楚,以为把专业的事打包交出去就行,却忘了监督核实。这暴露出她对财务知识的严重短板。
第三次最讽刺,以为自己找了个最懂钱的靠山,结果这个靠山本身就是建立在沙上的城堡。
中植系的暴雷,说到底就是玩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而毛阿敏不幸成了最后接盘的背锅侠之一。
这三次经历告诉我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在当今这个复杂的商业社会,财务智慧何其重要。
不管你是嫁入豪门还是自己成为豪门,都需要相应的财务智慧!
世界上没有绝对可靠的高墙,可以一辈子把你庇护在绝对安全的港湾里。
其实毛阿敏的经历在娱乐圈也不算个例。
这些年多少一线艺人都是翻车在财务上,核心问题就在于他们常常把这类 " 俗务 " 打包交给别人管,觉得自己专心搞业务就好。
但对于靠天赋和机遇崛起的艺人来说,如果想做到顶级,财务管理往往是最先需要学习的,否则就相当于把自己的经济命脉交到别人手里。
即便不做艺人也是一样啊。
毛阿敏的故事,乍看是娱乐圈的浮沉录,细品和每个人都有关系。
咱们普通人虽然不至于像明星动辄百万千万说话,但如果不管理好自己的财务,本质上也是把命运的缰绳交给别人。
你可以不炒股,但不能不懂记账;可以不创业,但不能看不懂合同;可以不当富豪,但不能在遇到诈骗时连基本套路都识别不出来;有时间刷搞钱视频,不如多学点财务知识。
在这个扫码就能借钱、刷脸就能消费的时代,财商是咱最后的防火墙。
连 AI 都会算账了,如果还当 " 财务小白 ",迟早要摔大跤。
明星摔一跤不要紧,人家血厚,咱们普通人摔一跤,可能连爬起来的机会都没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