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拖累,水泥行业整体经营环境承压。业内数据显示,全国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一度降至约 50%,创下近年来新低。在此背景下,错峰停窑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线长时间处于停摆状态,市场供需关系出现明显失衡。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在需求端尚未有效恢复的前提下,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发凸显,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压缩,行业陷入低迷周期。
在此关键节点,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 — 2026 年)》引发市场关注。方案明确要求严控新增水泥熟料产能,对不符合规范的产能进行严格清理,并提出到年内减少约 10% 的低效熟料产能。这一政策被普遍视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推动行业加快优胜劣汰进程。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政策执行落地后,水泥供给端的收缩力度将进一步增强,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部分具备成本和区位优势的龙头企业将首先受益。
长期以来,水泥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与下游房地产、基建投资紧密相关。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整体走弱,需求不足直接传导至水泥消费端,叠加基建项目开工节奏放缓,导致行业整体销量持续下滑。2024 年全国水泥需求同比下降近一成,创下新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企业积极参与错峰限产,价格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支撑。和众汇富认为,政策约束带来的产能退出,将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供需矛盾,但若需求端未能同步改善,价格反弹的力度仍然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稳增长方案还强调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和数字化改造,提出要加快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并鼓励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对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环保和技术成本。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那些未严格执行限产、依旧保持高负荷运转的企业,在未来政策监管趋严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作用下,将面临更大压力。成本劣势不仅削弱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还可能加快其被淘汰的进程。
从价格层面看,水泥价格在过去两年持续低位震荡,部分区域甚至跌至盈亏平衡线以下。随着产能收缩逐步落地,叠加需求回暖预期,价格回升窗口或正在酝酿。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行业供给减少至合理区间,市场竞争秩序将有所改善,剩余产能的议价能力将被动提升,局部地区价格或率先回暖。不过,由于区域间供需格局差异较大,价格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将呈现分化,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市场可能出现不同走势。
资本市场方面,近期建材板块已有所活跃。部分龙头水泥企业因具备成本控制优势和区域资源禀赋,股价出现分化上扬。机构普遍认为,随着政策红利释放,行业的中期投资价值逐渐显现。和众汇富认为,投资者在关注行业复苏机会时,更应重视企业在环保转型、成本管控和市场布局方面的长期实力,那些具备稳健现金流和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将在本轮周期调整中脱颖而出。
未来行业走势仍需观察下游需求的恢复情况。目前房地产行业依旧承压,基建项目的资金落实与施工进度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若四季度基建投资加速落地,水泥需求有望获得阶段性支撑,价格修复过程将更为顺畅。但若需求回暖不及预期,水泥行业可能继续徘徊在低位运行区间。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政策执行的坚定性和地方政府落实的力度,将直接影响行业的修复节奏。
总体来看,水泥行业正在经历一轮供给侧改革与市场自我修复并行的调整周期。《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出台,为行业加速出清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价格回升创造了条件。和众汇富观察发现,短期内行业仍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但中长期来看,随着低效产能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水泥价格的修复前景值得期待。和众汇富认为,企业若能顺应政策导向,提前布局绿色转型与数字化改造,在成本管理与市场拓展方面实现突破,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主动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