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新中国成立 76 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有人说是扶贫,仅 2013 — 2020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 9899 万人;有人首推交通,截至 2024 年底,中国高铁以 4.8 万公里跃居世界首位;有人认为是科技,原子弹爆炸、嫦娥登月、蛟龙深潜……
这些都对。但在正解局看来,新中国 76 年最大的成就是扫除文盲。
美国记者埃德加 · 斯诺在他关于中国的著作《西行漫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在西北,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
实际上," 遍地文盲 " 绝非当时中国西北独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 5.5 亿人口,80% 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 95% 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76 年间,中国文盲率降至 2.67%,这意味着约 97.33% 的人口具备基本读写能力。
教育情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49 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只有 0.4%,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 20%,初中入学率仅为 3.1%,高中阶段入学率只有 1.1%,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 11.7 万人。
1949 年与 2018 年不同学龄段入学率对比
2024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2.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80%。
看完纵向对比,我们再来看看横向对比。
201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2013-2014》显示,全世界 72% 的文盲人口集中在 10 个国家,总量达 5.57 亿,印度第一,中国第二。
1985-1994 年及 2005-2011 年文盲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
报告特别指出,从 2014 年往前推 20 年,中国成年人文盲数量下降了 70%,整整减少了 1.3 亿。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2010 年中国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54656573 人,比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了 30413094 人。
要知道,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印度、埃及降幅极小,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不减反增。可见,中国取得 70% 的降幅,殊为不易。
另一个可供比较的维度是识字率。到 2022 年,中国的识字率已经提升到了 97%。
目前来看,中国现在的文盲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而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随着中国扫盲工作的持续进行以及日益完善的教育体系,文盲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少。
新中国扫盲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从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的。
文盲之弊,不言而喻。正因如此,早在 1945 年,中共七大就指出:从 80% 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952 年,国务院成立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次年,扫盲会制定了扫盲标准:
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 2000 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
农民一般订为能识 1000 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
城市劳动人民一般订为能识 1500 个常用字,读、写标准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
扫盲宣传画
从上面的文件可知,扫盲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要求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常用字。
少则 1000 字,多则 2000 字。在我们看来,这个要求不高。但在当时,扫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对成年人来说,零基础、年纪大,记忆力差,又要忙于生产,要想学会认识上千个字,难度不小。
扫盲的第一个突破点,是总结出了一套速成识字法。
解放军西南军区的文化干事祁建华利用注音识字发明了速成识字法。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注音符号(类似但又不同于拼音)拼读汉字的读音。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
这套 " 化整为零 " 再 " 化零为整 " 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也调动了学习者的兴趣。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应用了这套方法,率先在全军消灭了文盲。《人民日报》获知后发表社论,号召各地 " 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 "。速成识字法把扫盲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扫盲的第二个突破点,是编写出了一批实用的教材。
随着扫盲工作的深入,全国各地编写了一大批扫盲教材。这些教材,五花八门,目标群体不同,教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有的面向工人,如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是 " 工人 " 和 " 做工 " 两个词,极具工人特色。这套课本第三册还出现了 " 水蒸气 "" 雾的成因 "" 空气和风 " 等介绍自然常识的内容。
扫盲教材
有的面向女性,如北京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编写的教材《市民识字课本》,便是为城市家庭妇女量身设计。课文图文并茂,涵盖买菜、算账、坐车、教孩子写作业等内容。
这些教材,并不死板,集教学、生活、生产于一体,兼顾理论与实践,既教授识字,又指导了生活生产,极富实用性。
扫盲的第三个突破点,是发起了形式多样的学习运动。
有了方法、教材,从田间到工厂,从煤矿到发电厂,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了。
▼ 1952 年 8 月 2 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25 周年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运动员在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 1952 年,天津一个剧团的演员在后台学习生字。
▼ 1958 年,云南玉溪县凤凰水库工地上的民工利用休息时间识字。
1950 年代末,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全国已有近 3000 万人脱盲。1964 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 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 80% 下降到了 52%。
扫盲毕业证书
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如果说,运动式学习是在 " 亡羊补牢 ",那么,教育的普及才是真正的 " 未雨绸缪 "。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几乎与扫盲运动同步开始。
1951 年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新学制的建立,基础教育得到全面恢复。随后密集制定了重要政策法律以及发展战略,形成了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体系。
这里,正解局提供三个可供观察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义务教育阶段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 1989 年 10 月 30 日发起实施的民间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的符号 " 大眼睛 "
这项公益事业,参与之广、影响之大,无出其右者。
自 1990 年 5 月,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落成以来,截至 2018 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 150.23 亿元,资助困难学生 594.9 万名,援建希望小学 20110 所,希望厨房 6236 个,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 31109 套,培训教师 114306 名。
金寨县希望小学
此外,希望工程还资助建设希望工程体育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开展远程支教、科学文体、夏令营等各种活动,积极进行教育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第二个维度,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助学贷款。
1999 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次年即覆盖全国高校。
20 年来,受惠于这项政策者,超过千万。国家开发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该行助学贷款累计发放额超过 1600 亿元,支持学生突破 2600 万人次,计 1188 万人。
国家助学贷款门槛很低
即便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今天,仅 2024 年,就有 625 万人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惠及面之广,可见一斑。
第三个维度,不断增长的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1952 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只有区区 8.95 亿元;2018 年,已增长至 64595 亿元。
2010-2022 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 GDP 比例要达到 4% 的目标。这一目标在 2012 年得到实现并保持至今。
2017 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 " 两免一补 " 政策,首次实现城乡标准全面统一,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历史突破。
76 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再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上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走进课堂,从源头切断了文盲的出现,可谓 " 釜底抽薪 "。
扫盲这条路,中国走了很久,走得很难。
今天谈扫盲,本质是在谈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之生长,短期可见;人之改变,尚需时日。
不同于看得见的经济、科技成就,教育如春雨般 " 润物细无声 ",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教育的意义。
于国家而言,教育把中国这个文盲占人口 80% 以上的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培养了 2.7 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国家发展最根本的源动力。
于个人而言,无数中国人通过受教育,完善了自身,开拓了眼界,改变了命运。
此时此刻,你我因这篇文章相遇,皆受益于教育。
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扫除文盲不再是问题。国人关心的焦点,已经从 " 有学上 " 上升到 " 上好学 ",我们期待更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更公平、更均等的教育机会,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教育无止境,教育改革还在路上。
因为,教育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