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2025 年,智能眼镜市场,正处在一个有些矛盾的节点上。
而要看懂这个市场,得先分清两个时常被混用的词—— AI 眼镜和 AR 眼镜。
简单地说,AI(人工智能)眼镜的核心是 " 听 " 和 " 说 ",它主要用摄像头和麦克风当感官,用 AI 大模型作大脑,来理解你周围的世界,且大多通过语音和你交流;而 AR(增强现实)眼镜的核心则是 " 看 ",它必须有块屏幕,能在你眼前显示信息,把虚拟内容叠在现实世界上。
当然,所有厂商的终极目标,是把这两者合而为一,做出既能理解世界、又能显示信息的产品。但在现阶段,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市面上的相关产品往往都会有所侧重。
市场的矛盾也体现在这里。
一方面,是研究机构给出的乐观预测一一根据 Omdia 在 2025 年 9 月 28 日发布的报告,AI 眼镜的全球出货量在 2025 年的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158%,总量达到 510 万台;该机构还预测,到 2026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000 万台。同时,这张牌桌上的玩家也分量十足,从 Meta 到谷歌,再从小米到华为,一众巨头都入场已久。
但另一方面,对于需要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的多数消费者来说,这事儿还没那么热闹。一副智能眼镜的价格不低,买回来到底能用来干什么,很多人还没完全想明白。
不过,在 AR 眼镜这个目前还挺小众的市场里,已经有中国企业做到了全球出货量第一。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TCL 电子(01070.HK)孵化的雷鸟创新,在 2025 年第二季度以 39% 的市场份额,取得了全球 AR 眼镜出货量第一的位置。
从不带屏幕、主打 AI 功能的智能眼镜,以及技术更复杂的 "AI+AR" 融合型眼镜,雷鸟都有布局研发。
这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这家公司对不同产品线的具体规划是什么?它的整体布局,又显示出在 AI 和 AR 眼镜加速走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不同的路径?
一个明确的场景,一个可及的价格
把手机揣在口袋里,正在成为一些科技产品爱好者的新习惯。
在通勤的地铁里,他们戴上眼镜,眼前就是一块 IMAX 影院尺寸的屏幕,用来刷完一部电影;在陌生的街角,导航路线会直接投射在视野前方,而不是显示在需要低头看的手机上;和外国客户交谈,对方的话会以字幕的形式实时出现在眼镜里;甚至在咖啡店结账,只需要看一眼支付码,就能完成付款。
这些过去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正在构成 AI 与 AR 眼镜想要讲述的 " 新消费 " 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用第一视角,更直接,也更便捷地处理数字信息。
所以,在现阶段,一副能让大众市场普遍接受的 AR 眼镜,需要满足的条件可能并不复杂。首先,它需要有一个足够清晰、能被立刻理解的使用场景。
对于当前雷鸟旗下出货主力产品 Air 系列而言,这个场景就是 " 个人专属的巨幕显示器 "。
在雷鸟创新的产品规划里,Air 系列不做 "AI 助手 ",也不进行 " 空间计算 ",只专注于一件事:做好一块 " 个人专属的巨幕显示器 "。它的功能很具体,通过一副眼镜,为用户在眼前投射一个虚拟的巨大屏幕,主要用来连接手机、电脑或游戏机,以更高私密性的方式看电影、玩游戏。
TCL 实业副总裁、雷鸟创新 CEO 李宏伟告诉记者,之所以这种相对简单的产品形态能够率先获得市场认可,是因为 AR 眼镜的发展进入了 "TPMF" 阶段。TPMF 是技术(Technology)、产品(Product)和市场(Market)契合度的缩写。
在他看来,以雷鸟 Air 系列为代表的 AR 眼镜,恰好在 " 大屏观影及游戏 " 这个场景下,实现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对齐。
这种 " 对齐 " 首先体现在技术层面。
根据雷鸟方面的介绍,Air 系列眼镜采用的是 "MicroOLED+BirdBath" 的光学方案。
简单来说,MicroOLED 是一种微型显示屏幕,负责生成图像;BirdBath 是一种光学结构,负责将屏幕上的图像放大并投射到人眼中。经过多年发展,这套方案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能够为用户提供画质接近大屏电视机的显示效果。
为了提升这个核心场景的体验,雷鸟方面还在音频上下了功夫。据记者了解,Air 系列产品应用了 " 相位消除技术 " 和 " 轻语模式 ",前者的作用是,通过发出反相声波来抵消眼镜扬声器外泄的声音,防止旁边的人听到你在做什么,后者则可以进一步降低音量,方便在办公室午休这类需要极度安静的环境里使用。
但一个能用的产品,和一个能被大众市场接受的商品之间,还隔着一道价格的门槛,这也是 AR 眼镜行业过去几年一直面临的问题。
李宏伟表示,实现价格下探的关键,在于与国内供应链的合作,该公司联合供应链企业,共同打造了第 5 代和第 5.5 代 MicroOLED 屏幕,在保证画质提升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就是产品零售价的降低,雷鸟 Air 系列的主力产品价格,已进入 1200 元至 1700 元的区间。这个价格,已经与主流的头戴式耳机、便携显示器等消费电子产品处于同一水平。
" 雷鸟 Air 3 系列的推出就像电动车行业中的 Model 3。" 李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了个类比," 依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通过技术迭代和产业链联动,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品质,从而让价格触及更多消费者的可承受范围。"
一个明确的场景,加上一个可及的价格,这两个因素共同构成了雷鸟 AR 眼镜在 2025 年上半年获得市场份额增长的核心逻辑。
靠一个功能明确的 " 大屏幕 " 拿下市场份额,也证明了在当前阶段,一个好用的 " 配件 " 是消费者所愿意付费的。
但 AR 眼镜的终点,显然不只是一个 " 配件 "。那么,从一个好用的 " 配件 ",到一个独立的 " 智能终端 ",这条路要怎么走?从雷鸟创新的产品布局中,已能看到一种具体的走法。
为下一代智能终端搭建应用场景
当前,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一个 " 不可能三角 " 的难题,也就是重量、性能和续航之间的平衡。想把一台智能手机的功能塞进一副几十克重的智能眼镜里,还要保证能用上一整天,这本身就是对现有技术的挑战。
对此,雷鸟的应对方式,不是试图用一款产品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先将市场做拆分。目前,它的产品组合由三条不同的产品线构成。
第一条,是已经为它打下市场的雷鸟 Air 系列,继续满足用户 " 大屏娱乐 " 的需求。
第二条,是雷鸟 V3 系列,主打 AI 拍摄。这款不带 AR 屏幕的 AI 眼镜,集成了相机、AI 算法和耳机功能,主要面向有第一视角拍摄和创作需求的用户,比如 Vlog 爱好者。根据市场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这款产品在国内 AI 拍摄眼镜品类中,市场占有率已相当可观。
第三条,则是承载其 " 下一代智能终端 " 目标的雷鸟 X 系列。
以最新的雷鸟 X3 Pro 为例,它搭载了自研的 " 萤火光引擎 " 和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合作的 "RayNeo 光波导 " 技术,根据雷鸟创新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这套光学方案的入眼亮度峰值可以达到 6000 尼特,目的是解决 AR 眼镜在户外阳光下 " 看不清 " 这个基础问题。同时,整机重量控制在 76 克。
前两条产品线,是雷鸟创新面向当下市场的硬件产品,只是一个载体。而对第三条产品线而言,它要承担的任务和功能就更为复杂。
这也是 AR 眼镜行业长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应用生态的匮乏一一如果没有足够的使用场景,眼镜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呈现。
对此,雷鸟的选择是,自己动手,一个一个地 " 搭建 " 场景。在具体路径上,则是和不同领域的头部企业合作,把它们已经成熟的服务,嫁接到智能眼镜这个新的硬件形态上来。
比如,走路导航的场景,雷鸟与高德地图达成战略合作,如同将车载 HUD" 嫁接 " 到眼镜上,用户在街上行走,导航路线和转向提示,可以直接显示在视野前方。按照规划,未来眼镜还能基于 LBS 定位,为用户推荐周边的餐饮、商铺,将本地生活服务也 " 放入 " 眼镜。
比如,线下支付的场景,雷鸟与蚂蚁集团合作,其 X3 Pro 眼镜已经支持 " 看一下支付 ",用户看到商家的支付码,眼镜即可识别并调出支付界面,用户确认后完成付款。
再比如,影音娱乐的场景,雷鸟选择与丹麦音响品牌 Bang & Olufsen 合作,后者将为雷鸟旗下的新品提供专业音频调校,以提升眼镜的音质表现。
当然,上述这些场景得以实现,还需要底层的 " 大脑 " 和 " 引擎 ",为此,雷鸟搭建了 RayNeo OS 平台,并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由阿里云 " 通义 " 系列大模型为其 AI 眼镜提供独家定制化的技术支持。另外,在芯片层面,雷鸟则选择了与高通合作。
除了外部合作,雷鸟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办法来快速丰富内容。比如,其 RayNeoOS 2.0 系统内置了 " 安卓虚拟机 ",通俗点说,它可以让眼镜直接运行一些主流的手机 APP 一一这相当于一条 " 捷径 ",在原生 AR 应用还不够丰富的当下,先把手机上已有的内容生态 " 搬 " 进来。而根据李宏伟的介绍,首批已可支持抖音、B 站、腾讯会议等 30 余款应用。
这一系列 " 先场景、后生态 " 的布局,在记者看来,或许与李宏伟的个人经历有关。
在创立雷鸟创新之前,李宏伟曾在 TCL 负责电视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业务,也曾在爱奇艺负责电视相关业务。对于如何围绕一个硬件终端构建内容和服务,他有自己的经验。
根据现阶段的市场特点,雷鸟的布局和打法,似乎并不执着于等待一个划时代的 "iPhone 时刻 " 的突然降临,而是先找到技术与市场的平衡点,用一个市场能接受的 " 配件 " 站稳脚跟,然后围绕 " 下一代终端 " 这个目标,一层一层地搭建硬件能力,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构建应用服务。
这种模式的最终结果如何,还需要时间验证。但那些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消费场景——第一视角的导航、解放双手的支付、随时随地的大屏娱乐,正通过雷鸟的这种路径,一步步成为现实。
也许很快,在新的国庆假期里,大家在社交媒体上比拼的,就不再是手机摄影技术,而是谁的第一视角 Vlog 剪得更有趣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