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跑 14小时前
邪修MMT大战达里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昨天读了徐高怼达里奥的九千字长文《达里奥对于国债问题的认识错在哪里》。徐老师认为其不懂宏观,把微观方法乱入国家层面。

我一直觉得达里奥的经济世界观很清奇,文章也写过,播客专辑也讨论过。 但我这种资浅宏观牛马,只有在大佬撑腰时才敢出来狐假虎威事后诸葛一下。

文章中主要有两个怼点,简单直接。我想很多人内心也都嘀咕过:

微观原则不适用于主权货币国家;

宏观不是机器。

1. 微观原则不适用于主权货币国家

达里奥老师最广为流传的论点之一是: 二战后每次金融危机,根源都是债务周期。长期看,债务不可能永远涨得比收入快;利率也不可能长期高得让借款人受不了,或低得让放款人受不了。

这句话非常符合常识,对企业、家庭、你和我这种 " 用钱者 " 都成立。但对国家这种 " 发钱者 " 不完全适用。主权货币的发行者不用像公司那样,成本收益,精打细算,不停取舍;国家可以直接用自己发的货币,买劳动、买资源,发展技术。

所以,严格来说," 本币债务 " 对国家的意义不同于对个人企业。说得更直白点:不管是美元还是人民币,都是政府垄断发行的。如果政府不先发出来、花出去,大家口袋里就没有钱,达里奥老师自己和桥水账户里也不会有钱。

个人还不上债会破产。但国家不同,主权政府有中央银行,能 " 凭空 " 创造本币,理论上永远不会本币债务违约。换句话说,我们用来还债的现金流是 " 外生 " 的,我命由天不由我;而政府的本币现金流是 " 内生 " 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需要用多少,理论上自己发就是了。 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都是因为这些经济体搞不清楚我命到底是由我还是由天(或没的选),放弃了货币主权,没在需求不足时用足财政赤字稳住就业和消费。

达里奥最广为流传的论点之二是:债多必爆雷。当债务相对于流通中的货币、商品服务总量太高时,就会爆发危机。问题在于,债多危险没错,但得先问是谁的债,出事的通常是 " 私人部门的债 ",不是 " 政府的本币债 " ——它俩在宏观账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混在一起判断会出错。

会计恒等式复习一下:政府赤字 = 私人部门净储蓄。砍政府债务,等于砍私人净储蓄,结果私人被迫要去借钱来维持生计。

2. 宏观不是机器

把宏观看成 " 机器 " ——这种说法早被学界抛弃。上世纪 70 年代滞涨就打脸了 " 菲利普斯曲线 "。道理也是 real 简单:宏观关系会随环境改变,因为经济主体有 " 预期 ",预期因环境而改变行为。政策同样一招,在不同宏观条件下,效果可以完全不同。

由此推论:国家在合适条件下,可以长期通过加债来支撑经济,而不必恐惧危机。所以不能用一套机械律解释所有时期。经济不是可被理解、可建模、可调节的复杂系统;不是结构明确、按周期运行的机器。

The Phillips Curve is Dead, Long Live the Phillips Curve!

整篇文章的逻辑都很清晰。但不知道大家读完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想起了那三个神奇、又充满争议的字母—— MMT(现代货币理论)

换句话说,徐高老师的两点主论,都和 MMT 思路高度一致。这就很有意思了。

政府 " 花不花钱 " 是一个永恒争论," 控赤字 "vs" 该花就花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主张 " 控赤字 " 一方都会引用达里奥的观点:债多必出事。

但就在这几年,东西方似乎有一个微妙的变化:迄今为止,MMT 在西方(大多在欧洲)主要被看作邪修,西方经济学者更喜欢正统的 " 达里奥常识 "。而东方的经济学者,或者主张 " 该花就花 " 的人,反而会直接引用 MMT 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或者说,MMT 在东方的讨论,这些年似乎经历了 " 异端 " 到 " 被认真讨论 " 的过程;东方思想似乎更开放,更不纠结 " 正统 ",如果 MMT 思路有用,那就直接引。

当然," 该花就花 " 有前提:必须在需求不足的前提下。政府真正的约束不是 " 钱不够 ",而是 " 真实资源 "(劳动力、产能);只要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政府扩大赤字、甚至通过央行配合创造本币来支持财政,都不必然引发通胀或金融危机。关键看花钱花到哪:如果是有效需求、有效投资,就不会有 " 货币必贬 " 的宿命。

当下中国正好符合几条安全线: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通胀也低——所以应该加大赤字和债务,而不是 " 漂亮去杠杆 "。

想想也对,与其把 MMT 简单粗暴归类为 " 债务货币化 " 而反对,不如拆开来看它到底说了什么——有用的部分就拿去用。" 思想 " 只要能产生实际效果,管它是不是邪修呢?

相比之下,西方现在反而有点钻牛角尖。虽然看重理念,但再强大的理念也会和现实错位——正如 JK 罗琳忍耐了十年才让 Emma 明白的道理:风向总会变。

一个感觉不一定对,但越来越强烈:全世界都在回归实用主义。 经济理论就是一坨泥巴,它自己没有形状,放进什么模子,就现出什么形。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全世界似乎只有一个叫做 " 西方经济学 " 形状的万能模子;而现在货架上早已有了千奇百怪、各种形状的模子——这个大家都看到了,都知道了,是共识了。

如今所有思潮、理论、学派、竞选口号似乎都在拼命 " 接地气 "。大家开始想起皮尔士,怀念起实用主义哲学大旗:

意义的标准不是对象客观存在与否,而是思想能否产生实际结果,以及什么样的实际结果。

能产生实际结果、能解决问题的 " 思想 " 才是有意义的,真正接地气的思想,就算被 "cancel" 了,也能被平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达里奥 就业 利率 金融危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