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好比地方政府的镜子。
一是,映射城市治理的真面貌。
二是,反映服务企业有无成效。
在招商引资中,5 大平台、8 大服务成了标配。
实际上,行政思维替代市场逻辑,忽略了企业的真正问题。
往往在招商宣传册里,填充着 " 全产业链服务 " 的蓝图。
但很少俯下身子,倾听企业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
——那里藏着最真实的服务需求。
最优的平台、最好的服务、最懂企业的政府,没有任何 " 花架子 "。
数字化平台 匹配真实需求
以前地方比拼 GDP,现在比拼营商环境。
上面重视,下面执行,就一定有进步。
确实,各地政府没少下功夫。
线上平台应用而生,不见面审批、云服务大厅、政务数字人等。
看似是,数字赋能 " 智 " 变,政府效能 " 质 " 升。
其实不然,对于企业来说,高端服务用不上,想解决的又没有。
尤其,数字化平台,从开发到上线,政府、园区的耗资也不少。
主要目的,为了提升效率、精准服务,数据多 " 跑路 ",企业少 " 跑腿 "。
可是,线上的高效服务,却与企业的真实需求渐行渐远。
不断堆砌高端且标准化的服务,却没有解决当下的刚需。
前两天,我们与政企交流时,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家外资企业,面向江苏选址,由于行业特殊性,非常关心园区准入门槛。
现场管委会副主任的做法,直接给环保局打电话确认,询问生产工艺是否达到环保标准。当时,心里默默为这位专业的领导点赞。
之前,类似问题也比较常见。有的地方,就是让企业在线上申报,层层审批下来好多天过去了。
甚至是,等候时间过长和办事流程不清晰,可能还与线下的要求不一致,各种页面模块的跳转,也相当繁琐。
我们认为,守牢监管底线没错。但是,没考虑过企业需求的导向,只是按照规则走线上流程。
再看,某园区排水能力不足,往往到了雨季,就有了雨水漫厂的风险。
按照正常流程,企业在服务平台上提报,住建局那边收到申请后,在 7 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才会进入安装、整改等环节。
但是,等待时间过长,生产车间会有安全隐患。这种情况,还要在光鲜亮丽的 " 数字化样板间 " 上操作么?
还有,对着中小微企业做上市辅导,引进金融机构拿千万级的融资,向着缺口仅有几十万的企业做推荐。
不止如此,各种产业扶持只盯着大企业、大项目,一些条款和服务在大企业 " 尝试 " 完后,居然就变成了 " 绝版 "。
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地将服务搬到线上。
无论是产业服务,还是企业需求,不能只做流程的 " 搬运工 ",而是成为企业需求与服务供给的 " 翻译官 " 和 " 匹配者 "。
保姆式服务 解决实际问题
不少地方,调研企业是常态化工作。
基本是,要求各部门去 " 走访式关怀 "。
去年,一家企业透露 " 一年被检查、指导工作几十次 "。
政府做服务,主动提供帮助,市场主体却不理解。
事实上,就是没考虑过企业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提供的只是想当然的、强加后的服务,对企业来说是彻头彻尾的负担。
以往," 百日攻坚、百人专班 " 等运动式服务屡见不鲜。
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接待 12 个调研组后坦言:
" 每周都要准备不同版本的汇报材料,核心研发团队半月没进过实验室。"
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为完成减排指标,强制要求辖区所有制造企业安装价值百万的治理设备,却忽视中小企业实际产值不足百万的现实。
这种脱离实际的 " 关怀 ",最终演变为企业被迫停产、政府信用透支的双输局面。
为何 " 热情服务 " 成了 " 甜蜜负担 ",问题出在哪?
政府觉得是指导、是纾困,但在企业看来,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走访,跟打扰也没什么区别。
一家做精密部件的企业,计划在新产线上布局智能化生产设备。
当地政府,走访前都会提前摸底,针对企业可能的需要,带着对应负责人去,走一趟就要见到效果。
最终,协助企业解决了技改需求,投产后企业综合成本将下降约 20%。
再比如,科创企业都是搞技术出身,不擅长和政府打交道," 无事不扰 " 的作风对于市场主体专心研发帮助也不小。
这些企业,不太了解商事规则,就在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注册、标准制定这些方面多做服务,协助企业补上短板。
近几年,安徽还提出了 " 带电招商 " 模式。实际上,让供电服务走到招商环节的更前端。
我们看到,组织供电企业首席、高级客户经理,融入政府招商引资团队。
在招商环节提前介入,为企业提供接入方案预制、工程造价预算、办电程序及电价咨询等支撑服务。
项目还没谈好,供电相关人员就已经 " 提前 " 着手对接企业的需求。如此的诚意,提升项目落地概率,也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这样的 " 保姆式 " 服务,必然会受到市场主体的点赞与好评。
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政府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提供 " 量身定制 " 的解决方案对企业的帮助更大、效果更好。
当 " 服务找企业 " 时,请尊重企业发展规律。不仅要打出 " 提前量 ",更要做精、做细、做实。
不妨换思路 从企业视角看
前段时间,《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生效。
随之服务效果,也成为衡量各地政府的标尺。
过去采用各种指标排名式,来评价政府服务已不满足现状。
有人大胆发言,招引入驻率、园区去化率,不能代表企业和产业的服务都做到位了。
最懂企业服务的政府,不依赖华丽的数字化平台,考虑的是线上与线下如何更好结合。
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不断更新、调整、匹配,找到与企业实际需求更适配的服务。
比如,各类产业扶持的文件,别总停留在官网公告栏。
地方多想一步、提前准备,直接告知哪个符合条件即可,翻译成企业听得懂的话,比开十场宣讲会都管用。
不止是文件解读,有些服务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并用在实处。
在深圳,有园区搞共享设备,小企业不用自己买 3D 打印机,扫码就能用,成本直接降了四分之一。
如此一来,各地都应该深谙一个道理:
谁都能建设数字化平台,缺的是 " 以企业需求为中心 " 的服务。
再比如,每个时期、不同园区,有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各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园区特色,摒弃 " 一刀切 " 的标准化平台,打造出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服务体系。
放在服务体系中,总能看到这样的工作机制:
一套 " 需求清单 + 专班服务 ",严格执行 " 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 的要求。
最关键的,不在于体系多完善,核心是能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让 " 急事不打烊 " 成为日常。
真正让企业走下去、活得好,往往是协助打通上下游、拓展市场的 " 毛细血管级 " 的服务。
既解决了市场主体迫切的需求,也展现政府对产业特性的理解。
" 以企业需求为中心 " 的服务模式,没有任何 " 花架子 ",这才是各地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