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周末画报 前天
Louis Vuitton 重写“家”的叙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巴黎与卢浮宫的关系无需赘言。作为全球访问量最高的博物馆,它不仅是艺术收藏的殿堂,更是一种文化权力的隐喻:在这里,历史被层叠、修复、再叙述,成为文明的舞台。

Nicolas Ghesqui è re 将 Louis Vuitton 2026 春夏女装系列置于卢浮宫的 Appartement d ’ é t é d ’ Anne d ’ Autriche(安娜 · 奥地利夏季寓所),是一次极具象征性的文化手势。他把一场时装秀转化为一次空间叙事的再造:当下与历史、亲密与权力、私人领域与公共盛典,在同一空间交织。

Anne d ’ Autriche(安娜 · 奥地利)是谁?她是 " 太阳王 " Louis XIV (路易十四)的母亲,更是 17 世纪法国政治舞台上的关键人物。作为王后与摄政者,她既象征着国家的权力秩序,同时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密世界。她的夏季公寓位于卢浮宫的一隅,内部铺陈大理石地面,点缀着精美壁画和雕塑。几个世纪以来,它既是历史遗迹,也是对 " 私人生活 " 与 " 权力空间 " 之间张力的最好注解。如今,它成为 Louis Vuitton 的舞台,被重新激活。

舞美设计师 Marie-Anne Derville 在这一空间中引入了跨越数个世纪的装饰物:18 世纪家具大师 Georges Jacob 的杰作、装饰艺术时期 Michel Dufet 的座椅、19 世纪陶艺家 Pierre-Adrien Dalpayrat 的瓷器,以及当代艺术家 Robert Wilson 的作品。这种布置不仅是视觉层面的装饰,更是一种时间性的拼贴 —— 仿佛 18 世纪的余韵、19 世纪的工艺与 20 世纪的现代主义在此共处。观众在行走之间,感受到的并非单纯的历史回溯,而是一种 " 从 18 世纪延伸至当下的法式品味沉浸 "。

这种空间逻辑正与 Ghesqui è re 的创作方法契合:他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搭建桥梁,让历史符号映照未来线条,民俗气息转化为建筑化的廓形。他拒绝 " 复古 " 或 " 未来 " 的单一姿态,而是发展出一种 retro-futurism —— 复古未来主义的美学,将时尚置于时间的缝隙中,既回望,又前行。

更重要的是,这一选址所折射出的,是 " 亲密 " 的悖论。在如此宏伟、甚至森严的巴洛克空间中去谈论 " 私密 ",似乎近乎荒谬。但这正是 Ghesqui è re 的企图:用最为壮丽的背景,衬托最为细腻的亲密。正如他在后台所说," 将亲密视作一种生活艺术(art de vivre)。" 这种 " 生活的艺术 " 并非廉价的日常化,而是奢侈与亲密的叠加:它属于国王与王后,但同样也属于那些想与衣物建立联系的人们。

音乐与声音则赋予了这场大秀以情感的温度和文化的深度。秀场的开场,不是炫目的灯光或激烈的鼓点,而是 Cate Blanchett 那冷静、沉稳而磁性的声音,朗诵着 Talking Heads 1983 年的歌曲 This Must Be the Place 的歌词。在卢浮宫的石壁与拱顶间,这一首流行乐曲的片段,被重新转化为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诵读。

自 1983 年问世以来,This Must Be the Place 一直被视作 Talking Heads 最 " 温柔 " 的作品。不同于乐队以往充满讽刺和批判的音乐语言,这首歌是一封关于 " 家 " 的另类情书。歌词中写道 "Home is where I want to be",既浪漫,又带有现代主义式的疏离感。它谈论归属,却并不完全沉溺于传统的家庭叙事;它强调家的渴望,同时又暗示家的脆弱与虚拟性。对于 Ghesqui è re 而言,这首歌成为对系列主题的完美注脚:家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某种精神性的庇护所,一种亲密与自由并存的状态。

选择 Blanchett 来朗诵歌词,显然是 Ghesqui è re 的又一符号性举动。作为当代电影界的女王,她曾在银幕上演绎伊丽莎白一世、海拉等角色,其声音同样充满戏剧张力,足以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转化为文化文本。在这一历史空间中,她的朗诵与 Anne d ’ Autriche 的真实身份形成呼应:一位是 17 世纪的王后,另一位则是当下的 " 女魔王 ",为古老的场域注入新的注解。

这种声音的转换,将流行文化的 " 轻 " 与高雅艺术的 " 重 " 连接起来。Talking Heads 的歌原本属于那个年代的另类摇滚语境,而朗诵的方式转述则带有某种仪式感。这是一种从 pop culture 到 high culture 的跨越,让一首关于 " 家 " 的歌曲,成为卢浮宫空间中的文化宣言。在大理石的反射与拱顶的回音中,歌词 "Home is where I want to be, but I guess I ’ m already there" 显得尤为意味深长。当这些词句被朗诵出来,观众所感受到的 " 家 ",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限的物理居所,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 家 " 是一种可流动的概念。它既是每一位观众的内心归属,也是时装本身所提供的亲密庇护。通过音乐与空间的结合,秀场构建出了一种新的亲密维度:一种可以与历史对话、同时又为个体提供慰藉的 " 居所 "。

2026 春夏女装系列的落脚点不是宇宙、Cyberpunk 或科技,而是 " 家 "。这是一种看似极端的转向:从对未知世界的投射,转移到最日常、最私密的居所。然而,Ghesqui è re 从未背离他一贯的实验性。那些睡袍式的 One piece、内衣化的吊带裙、松弛的短裤,原本与居家场景有关,但在他的处理下,成为体量复杂、结构雕塑化的造型。

在整体轮廓上,始终保持 " 双重性 " —— 纱质的睡衣长袍带着黑色滚边,轻盈飘动,却搭配上肩部犀利的线条,形成力量与柔软的对抗;看似浪漫的彼得潘领口被拉长、变尖,成为锋利的符号;灯笼形的裙摆被赋予厚重面料,悬垂效果仿佛带着重量感;甚至那些看似随意的睡袍式开衫,也在面料选择上显露出实验性:泰迪熊质感的毛绒被制成浴袍般的大衣,上面点缀着水晶刺绣,如同宫殿壁画中坠落的花瓣,被定格在布料之上。而其中一套关键造型被推向极致:一件米色针织胸衣被塑造成硬挺的建筑轮廓,下缘翻卷成波浪般的褶饰,宛若石膏浮雕的边框,又似未完成的古典檐口。领口以精密的镂空织物收束,如雕花般贴合颈部,与宽松的长裤形成强烈反差。模特手中的手袋更像一件微缩建筑模型,以条纹织物与 Monogram 印花勾勒,延续整身的结构逻辑。

每一件作品都游走于轻与重、亲密与仪式、家与舞台的边界。Ghesqui è re 借由这些造型,将空间中的视觉语汇直接引入服装。灰泥墙壁的纹理,被转译为厚重刺绣的肌理;家具木纹的线条,被简化成木质圆片点缀在裤装与下摆;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氤氲,被流苏与珠饰模糊处理成渐变的幻象。仿佛一座房间的壁画、窗帘与装饰,都被拆解重组为服装的语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Ghesqui è re 对材质的操控。表面看似皮草的长袍,其实完全由刷制丝绸制成,每一根纤维都经手工打磨,呈现出毛茸茸的触感,却比真正的皮草更加轻盈。流苏连体衣以无数极细的珠串组合,渐变形成印象派般的风景画,随着模特的行走而波动,宛若空气中的绘画。针织在本季成为主角,不再是辅助性的内搭,而是被塑造成包袋、外套甚至裙装,三维的结构凸显了手工工艺的张力。

手袋的设计同样值得玩味。不同于往常标志性的 Logo 包,本季的许多手袋被处理得极为简洁,看上去更像洗漱包或针织挎包。它们不再是炫耀身份的符号,而是一种私人性的物件,如同随身的日记本或一件贴身的摆设。低调之中反而流露出更贴近身体、更亲近情绪的姿态。手袋与衣服的关系,也在于共同强调 " 为自己 " 的主题。它们似乎在暗示:时尚最动人的时刻,不是被别人看见,而是当你独自触摸、独自使用时,那种无声的愉悦。

压轴造型的细节进一步强化了 " 时间 " 的主题。在模特腰间,悬挂着一枚由意大利设计师 Gae Aulenti 在 1988 年为品牌创作的时计。这枚历史藏品的出现,犹如一个具象的注脚:Ghesqui è re 在 Louis Vuitton 的创作,始终是一场穿越时间的实验。他从 17 世纪的王室寓所汲取灵感,也从 20 世纪的设计遗产中寻找线索,并将二者编织进当代的语境。

这一切最终都指向工艺。无论是丝绸的刷制、针织的三维建构,还是流苏与宝石的镶嵌,每一道工序都透着极致的人工痕迹。工艺不再只是奢侈品的标准,而是作品与艺术的界限模糊之处。欣赏 Ghesqui è re 的设计,如同凝视一件艺术品:它们在时间与空间中被赋予意义,在身体之上得到延展。

与卢浮宫的环境相结合,这种艺术性被进一步放大。观众此刻所经历的,不再是一场单纯的时装秀,而像是在穿行于一场策展:壁画与服装互为映照,雕塑与模特并肩而立,历史与当代在同一视野重叠。服装成为空间的注脚,空间也反过来为服装提供语境。最终,观众面对的是一场浸入式的艺术体验 —— 一次关于时间、工艺与居所的重写。

撰文 Makoto Li

编辑Leandra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张力 louis vuitton 奥地利 艺术 博物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