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 前天
他花了一生心血,为5.6万个汉字“安家落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播出:《宗福邦:冷卷繁章继绝学》。

宗福邦,1936 年生,今年 89 岁。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宗福邦长期从事音韵、训诂研究和辞书编纂工作。曾参与编纂《汉语大字典》,并主持《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以及《中华大典 · 语言文字典 · 音韵分典》的编纂工作。他培养了一批学术实力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学者,在冷卷繁章中,传承中国语言文字之学。

" 整个汉语,从已经有的甲骨文资料一直到清代末年,近 3000 年缺乏的资料如果我们不把它补起来,对我们的民族来说是一个遗憾。我这辈子,用在《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三本书上的时间加起来,就是 40 年左右。如果没有为它辛苦一辈子的决心的话,是做出不来的。"

一个 " 下马威 "

他与普通话的初相识

汉语言文字,浸润其间数千年的中国人,大可徜徉其中,享受旖旎风光,但真正研究它的人,却都在感叹它的博大、浩瀚与艰深。对宗福邦来说,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是从广州老家来到武汉,第一次走进珞珈山下。那一年,他 19 岁。

宗福邦:因为喜欢文学,所以我就想读中文系。一到武大非常高兴,看到像宫殿般的建筑,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但是也有一件我非常不愉快的事,我不会说普通话,这里的同学也不会听广州话,等于我不能交流。

这是汉语言文字给宗福邦的 " 下马威 ",那个时候,满耳都是陌生的语调、上课发言时同学们的哄笑。这个清瘦的广州少年也后悔过,为何要北上武汉求学。转机来自一位湖北当地的同学,两人用文字沟通,慢慢地,宗福邦听懂了一些普通话。

纸笔架起的桥梁,跨过了粤语和普通话之间的沟壑。毕业之际,宗福邦接到了一则让自己喜忧参半的通知——留校教授汉语。

△宗福邦的大学毕业文凭

自己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怎么教得了学生?宗福邦惴惴不安,学校便安排他前往北京参加普通话研究班。原本是为说不好、听不懂普通话的年轻教师设置的进修班,却让宗福邦有了新的发现。

宗福邦:广州话阴平调很普通,比如说,m ā、m á、m ǎ、m à,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比如广州话的遮住的 "zh ē ",在普通话也是阴平调,在广州话却有两个调,既念 "zh ē i"(作名词用),也念 " 这 "(音)(作动词用)。后来我就把广州话做了一下调查,实际上这是在表示意义的不同。

这个关于汉语音韵的发现,成了宗福邦的一篇文章:《关于广州话阴平调的分化问题》,他提出了系列关于广州话音韵的新观点,在学界崭露头角。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第一次艰辛跨越,开启了宗福邦与汉语研究的序章。

半生编纂路

他为汉语言写 " 家谱 "

1975 年,为了改变当时 " 大国无大字典 " 的状况,宗福邦和来自湖北、四川两省多所高校的数百位学者参与了《汉语大字典》的编纂。

一个汉字,就有两三千年的过往,历时十年编纂而成的《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五万六千个。在没有电脑检索的年代,资料查阅与记录只能手工操作,还需要不断地查证筛选,一本字典编下来,相当于又读了几回大学。

△编纂《故训汇纂》时期的宗福邦教授

编完国家级的大字典,宗福邦没有停歇,而是作为主持者,启动编纂《故训汇纂》和《古音汇纂》。因为,这既是国家汉语研究的需要,也是恩师黄焯先生的夙愿。

如果说《汉语大字典》是为汉字 " 编户口 ",那么,《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便是为汉字 " 修家谱 ",寻找一个个汉字在中国数千年古籍中的来龙去脉,读音、意义的演化。

在编纂《故训汇纂》时,为求准确,宗福邦要求苛刻:所有引用资料必须采自古籍原书,不准转引第二手资料。在那个信息检索工具还未普及的年代,宗福邦和同事们靠着手写卡片的方式,在历史长河中爬梳线索,拼接脉络。原计划 7 到 8 年编纂完成的图书,最终,耗费了 12 位学者整整 18 年的时间。

这十八年当中,与宗福邦同期参加工作的人,都因为做出个人成果,职称一升再升,工资待遇一涨再涨。而宗福邦团队里的人,个人研究计划一放再放。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于亭当年是宗福邦的学生。他至今记得初见先生时,在简陋甚至破落的房子里,一排排木质书架上堆满的手抄卡片,还有斑驳的桌案前,顾不上抬头的老师们。

2003 年,1300 万字的《故训汇纂》终告出版,仅仅一个老师的 " 师 " 字,《故训汇纂》中就记录了 189 条字义解释。在书评网站上,众多读者留下了 " 造福后学 " 的评论。彼时,六十多岁的宗福邦还在编纂历代汉字音读资料的《古音汇纂》。由于长期伏案,他的脊柱不堪重负,2010 年,宗福邦终于去做了颈椎手术。

手术暂时解决了高位截瘫的隐患,但宗福邦还是只能拄杖缓行,用老伴儿陈美兰的话来说,坐下去好人一个,站起来东倒西歪。但让宗福邦最难过的是,手抖影响写字。承担《古音汇纂》副主编的于亭每每拿到经宗福邦审阅的《古音汇纂》初编稿和初审稿,上面总是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哆哆嗦嗦的字迹。

于亭:他责任心非常强,又是主编,他觉得要为党和国家奉献他的学术才华。后来他跟我说,他说特别庆幸手术很成功,他说 " 只要我脑子是好的,我就能做学问,我只要能做学问,我就对学校有用,对国家有用。"

△在书房工作的宗福邦

参编《汉语大字典》,历时十年;主编《故训汇纂》,历时十八年;主编《古音汇纂》,历时二十二年,加上同时穿插并行七年的《中华大典 < 音韵分典 >》,四项集体项目完成,白了多少少年头?当问到那些艰难时刻,如何鼓励自己与同事向前走,宗福邦说起了自己的两位老师。

宗福邦:我敬爱的黄焯老师当年在挨批的时候,白天打扫卫生,回到家来就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我老师李格非先生,常常教育我们,视野要开阔,对人家的观点应该全面看,人家有缺点,也有长处,就一定要学习人家长处。我一直都怀念这两位老师,他们对我指导帮助很大。

宁静方致远

故纸堆里觅 " 章黄 "

当国家级典籍编撰的重担彻底卸下,89 岁的宗福邦,终于有时间重新拾起半个世纪前的研究兴趣,汉语的音韵学研究。宁静的书房里,陪伴他工作的同事,是夫人陈美兰,一个慢慢地说,一个缓缓地记。

陈美兰:他思考很多,看了很多资料。我说你把你思考的,你说一句,我在电脑给你打一句,他讲话慢,我说不要紧,我说你慢点讲,我就这样把他思考的东西形成文字。

△宗福邦和爱人陈美兰

大半生时光尽付冷卷繁章,下象棋、打篮球,这些与汉语言文字研究无关的爱好,已翦除殆尽,可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坐进书房 5 小时,宗福邦专注地阅读、思考,还是那个捧着笔记本逐字学普通话的 19 岁少年。

宗福邦:我说句老实的,我希望我身体能够平稳,还有个三五年,我把这本书写出来,我想写这本书的名字,今天也不妨告诉你,就叫《入声论》。我这看法可能人家不同意,甚至认为是谬论,我还是给大家做个参考,如果有点价值,那么总还是有意义的。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凌姝,宗先生是一个很 " 慢 " 的人,尤其问到某一个具体的汉字,他会思索良久,仿佛在脑海里翻阅字典。这是一辈子的汉语研究深入骨头里的审慎。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慢腾腾的先生,年少时喜欢那些骑马挎枪、风风火火的英雄故事。他自己也笑称,从活泼浪漫的人变成了缓慢的书呆子。我想,明知前路有千难万险,仍愿 " 缓慢而坚定 " 跋涉,何尝不是另一种动人的英雄?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高岩 刘钦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丨肖源

记者丨凌姝 张毅伟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李晨雨

新媒体丨廉金亮 张娅喃

统筹丨李航

视频编导丨郭志峰

摄像丨柳明

视频剪辑制作丨郭志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武汉 广州 求学 湖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