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夏虫欲饮冰 ,作者夏虫欲饮冰
八旗是清朝的官军,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分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统一女真各部和与蒙古部落、明朝军队、朝鲜军队战斗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支劲旅,是明末时战斗力极为强大的一支军队,取得了许多胜利,有过很多次辉煌的大胜。
而在清朝底定中原之后,八旗军士又成了清廷控制京师和各地重要城市、关防的重要力量,被安排住进满城,世代为兵,领着铁杆庄稼。但就是这样一支战斗力十分强大的军队,却在入关后没多久,就开始出现了战斗力严重下滑的问题,等到清中期以后,八旗甚至已经腐朽的难以委以重任,连看家本领——骑射都忘了,所谓 " 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说的就是当时的场景。使得清廷在很多战斗中都不得不依靠绿营,甚至是地方团练武装战斗,还一度逼得清廷只能去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抓索伦人送去战场。
等到清末,八旗军队更是指望不上一点,不能说是一触即溃,也可以说是几乎没用,清廷有时候甚至不敢让八旗和绿营等汉族军队一起行军,为的就是防止被汉人士兵看出八旗的腐朽,生出不臣之心来。
那么八旗军队为什么会战斗力下滑这么严重?这就和八旗制度有极大的关系了,说白了,八旗也算是被八旗制度给坑了。
在清初的时候,八旗士兵的日子过的还非常不错,当时他们通过战功、抢劫和圈地等行为赚到了很多银子,待遇也十分不错,每名兵丁授田三十亩,不用缴税,京营八旗的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工匠长每月饷银四两,马甲、铜匠、弓匠每月三两,皆岁给米四十八斛(计 260 斗,以人均消费粮食三石即 30 斗计,可养活 8 人左右),步军领催每月二两,步军一两五钱,皆岁给米二十四斛,炮手每月给银二两,岁支米三十六斛,每年还有节赏(端午、中秋和春节,给一定数量的赏银,约为月饷的二分之一)之类,出征了有行粮,养马的有专项养马津贴(如草料钱),每年还给供应柴火和食盐。没有当上正兵的养育兵(预备兵)每个月也能得到一笔不小的款子,足够他们正常吃喝,过上不错的日子了,遛遛狗,放放鹰啥的。
但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价变贵,白银贬值,可士兵们的军饷却跟不上物价的增长(上百年不上涨),钱变的越来越不值钱了,有时候一些地方的八旗士兵饷银还被扣发或者只发四成、六成、七成(将领们喝兵血)。八旗内部人丁兴旺,增加了很多人口,可正兵的数额是有限的(朝廷也养不起那么多职业士兵),并不是所有旗人都能拿到编制,等到清末的时候,清朝的旗人差不多有两百多万人,但也不过有二十来万的人能当兵吃粮。
在八旗当中,家里大爷(大伯)的地位非常高,因为很多时候,一大家子人都得指望一个当兵的大爷养着,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骂人最狠的不是骂爹娘,而骂自己的大爷。旗人常常是一领到钱粮,就赶紧去还之前的欠账,或是带着禄米去典当行换钱花,等于是一个人的工资一大家子人花。
旗人们要想当兵吃粮,都得等有人死了或是退下来了,有了兵缺才能去选,要是选不上(20 岁成丁,可以参加 " 挑缺 " 考试),就只能老实在家等着,补不上兵缺的底层旗人是最惨的,因为理论上他们就只能靠亲人养活了,因为清廷明文规定旗人不准自主择业,不能去经商,也不是想种地就种地的,那是汉人的活计。
但穷旗人也不能活活被饿死啊,所以虽然朝廷有规定,但到了下边真正执行起来,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穷旗人如果不想办法逃旗就会去自力更生了,家里有点钱的还能穷讲究一些,攀比攀比,要是家里比较穷,又没个一官半职的,那就比较倒霉了,有文化的旗人去教人读书,没文化的去干一些手工活,比如糊棚和纸活等,还有的会干一些小买卖,有的八旗士兵甚至会在当差的时候卖自己家制作的鞋垫之类的,没办法,穷啊。
旗人要是能够学会一手工匠活,那已经是受邻居羡慕的了,说白了清廷为了所谓的保持战斗力就是不让旗人自己找营生过活,导致家里因为掏不起彩礼和嫁妆而当老光棍和老姑娘的旗人比比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八旗内部的贫贱分化问题愈发严重,不光最底层的士兵日子非常不好过,一度 " 生计倍形竭蹶 ",就连一些军官的日子都难以维持,雍正年间,八旗高官 " 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内,颇有家计艰窘之人 "。
据《清实录》记载,有的八旗兵无家什可卖(旗田早被卖光了,无地可种),只能 " 男妇赴乡乞食,死者甚多 "(同治二年),使得清廷不得不迁移一部分穷困旗人去东北种地过活。实在活不下去的旗人就只能不要脸面了,想办法离开满城,去给地主打短工挣钱贴补家用,贫穷之下,八旗士兵、军官甚至是宗室会头缠白巾参加天理教一起造反也就能够理解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八旗士兵们保持战斗力,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因为要想保持战斗力,封建时代的士兵就必须经常进行军事训练或者通过打猎、参与打仗等方式磨炼自身技能,否则战斗力一定会退化,可是没钱啊,汉地也没那么多地方让旗人打猎生活啊,平时也没那么多仗打,这就不好办了。
要知道穷文富武,要想练武,首先得保证饮食,其次还要有军械等物,要想练骑射,起码得有匹战马,手里有弓箭吧,这都需要花钱,而且还很贵需要自己掏钱,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与其花钱练武,还不如逛逛茶馆,溜溜鸟得了,这些花不了几个钱,还显得体面,好好的练啥骑射啊,皇帝又不给自己报销弓箭费用。
那要是到了年龄弓马都不熟考不上旗丁怎么办?那就花钱找人替考啊,塞点钱也就过去了。这种情况在清末特别普遍,因为找人替考或是托关系的所花的钱,要远远小于自己去练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