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播出:《汪集暘:为大地蓄能 让热流奔涌》。
汪集暘,1935 年 10 月出生,今年 90 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地热和水文地质研究,在国内外地热学界享有盛誉;20 世纪 80 年代确定我国首个 " 热流省 ",并划分出中国岩石圈热结构的五种类型。曾获中国科学院等部门颁发的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 项,另著有 7 部学术专著和百余篇学术论文。近年来,汪集暘创新提出 " 地热 +" 和 " 地球充电宝 " 理念,为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 我叫汪集暘,集中的集,暘的话就是太阳的意思,其实我应该搞太阳能,阴差阳错我搞了地热能,但是我觉得地热能还是非常有用,所以我觉得我没走错路,这还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学到老做到老,我还是依然保持那份初心,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地热事业。"
" 误入歧途 "
却成中国第一代地热人
" 地球形状不是球,像个莱阳梨,还是略微有点歪脖子的那种!"
" 地球像个‘充电宝’,该存的时候存,该取的时候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汪集暘的线上科普课,点燃了孩子们珍贵的好奇心,为他们推开一扇望向未知的窗,正如当年舅父朱庭祜用斑驳多彩的岩石标本,让他在懵懂中爱上这颗星球的奥秘,从此心向远方。
1952 年,汪集暘考上北京地质学院,真正开始接触地质学,他才意识到,这门学问可不是游山玩水那么简单。
汪集暘:跟原来想的不是一回事,没人去的地儿我们得去,没人到的地方我们得到,也还有很多危险。我就开玩笑说这是 " 误入歧途 " 了。
△ 1952 年汪集暘高中毕业,考上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成为院系调整后的第一届学生。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汪集暘被选派到苏联深造。深冬时节,莫斯科地质学院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让他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可当真正走进西西伯利亚腹地考察,他的心又一下凉了半截。北纬 64 度,接近北极圈的地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三四个人每天只能靠啃黑面包就白糖过活。
△ 1962 年的汪集暘
1962 年,带着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汪集暘回到祖国,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份热爱将催生出跨越半生的坚守,自己会一步步为中国地热事业在世界版图上 " 刻下 " 清晰坐标。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能源危机出现,各国都在探寻新能源,地热能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动员大会上的号召,如石子投进汪集暘的心湖,他难掩心中激动,自己留苏期间学到的地热知识终于能派上用场了,于是毅然把脚步从 " 凉水 " 研究转到地热探索,成了第一代地热人。
汪集暘:从我们学科上来说,温度小于 25 ℃的是地下 " 凉水 ",温度大于 25 ℃的就叫 " 热水 ",就是地热资源了。开发地热是很好的机遇,因为地热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一,它最大的优点是能源利用效率高,不管刮风下雨都可以用,它的能源利用效率平均是 73%,这一点是其他能源都没法比的。地热资源可以应用于矿山热害治理、供暖供热、发电、农业与工业等领域。
当时恰逢我国大型煤矿之一——河南省平顶山煤矿频繁出现井下热害,平八矿巷道中涌出的 38 ° C 热水严重影响生产。汪集暘临危受命,奔赴这场与水患的较量,最终变害为利,把地热综合利用了起来。
此后,实践中的每一次摸索,都化作他手中沉甸甸的数据和参数,一点点铺就他深入地热领域的道路。1979 年,汪集暘在《地震学报》首卷首期上发表中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我国地热学研究就此揭开了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一页。
△ 1979 年中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发表在《地震学报》第一期第一卷
深耕 " 地热田 "
将中国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舞台
1981 年秋天,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室主任,汪集暘率队开启对地热资源的系统性探索,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热害治理等方向深耕。从那之后的十多年里,他步履不停,成果丰硕,撰写的英文版《中国地热》专著,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让国际舞台见证了中国地热研究的力量。
△汪集暘学术成果部分专著封面
地质勘探的答案藏在山野之间,风餐露宿是常态。汪集暘带着学生们扎在野外,手把手教他们放探头,一口井一口井地测。
△ 198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南沿海地热研究》野外考察(右三为汪集暘)
汪集暘带学生有套独特的办法,就像教游泳一般,先放手让学生在科研的 " 水域 " 里自主探索,只在马上要触到困境的 " 水底 " 时,才伸手托一把,既留足成长空间,又护着他们在探索中稳稳前行。在汪集暘看来,试错中才能学会真正的 " 水性 ",这样培养的学生工作能力更强、更有创造性。
△ 1995 年,汪集暘向学生讲解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分布及岩石圈热结构。
时光不负耕耘,汪集暘已培养出四代弟子三百多人,如点点星火,分布在高教、科研等领域,以代代相承的力量,为中国地热发展的征途持续注入动能。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分布图(2019)
" 地热 +"" 地球充电宝 "
耄耋之年仍在为大地 " 蓄能 "
星霜荏苒,耄耋之年的汪集暘对地热的热忱丝毫未减,仍为推动地热能源广泛应用奔走。
2017 年盛夏,第九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上,他首次系统阐述 " 地热 +" 理论,为可再生能源融合点亮新途。一年后,他再次迸发崭新构想," 地球充电宝 " 的比喻应运而生,让无形的地热能量有了生动的模样,地热应用的想象空间也更广阔。
汪集暘:储热现在也是很热门的话题,不但要把地球内部的热量开发出来,还要储存起来。老是开发的话,总有一天要采完,我们还是想尽量延长地热能的开发应用。国外有个叫法是 " 地球电池 ",我觉得不完全是电池,我提出叫 " 地球充电宝 ",充电宝相当于地球是个大的热库,我们除了把热取出来,还要给它储存,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汪集暘提出 " 地球充电宝 " 概念
2020 年 9 月,我国提出 "3060" 双碳目标,为绿色发展绘就了清晰坐标: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汪集暘热切呼吁,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让地底奔涌的热能,在 " 双碳 " 征程里化作照亮绿色未来的温暖光芒。
汪集暘的办公桌旁,一幅 " 集思广益勤求索,暘谷地热献苍生 " 的书法静静悬挂,笔墨间藏着他的名字。这是他最珍爱的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以 " 勤求索 " 的执着叩问地心,以 " 献苍生 " 的赤诚深耕地热。
如今,每个工作日的清晨,无论风雨,汪集暘依然会准时踏入办公室,继续在科研路上跋涉,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对科学的忠诚与奉献,写进岁月长卷,化作地热般绵长的温暖。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李思默。再过一周,10 月 11 日,汪集暘先生将迎来 90 周岁寿辰。采访中,他笑称自己即将成为 "90 后 ",眼神中透着阳光般的豁达。这份豁达,就像他钻研了一辈子的地热,稳定厚重,充满力量。
当聊起地球的寿命,他的话语乐观又风趣:" 按地热推测,地球还能再活 45 亿年,总寿命是 90 亿年,就像人活 90 岁,现在的地球,正处在壮年期,精力充沛、大有可为。我现在 90 岁了,如果能活到 100 岁,就要超越地球了。希望还能多活几年,因为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九秩高龄,于常人是暮年,于汪集暘先生,却是另一段 " 壮年期 " 的开始,有如地热一样,在岁月里持续释放、愈发滚烫,永远有奔涌向前的力量。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高岩 刘钦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丨樊新征
记者丨李思默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新媒体丨廉金亮 张娅喃
统筹丨朱敏 李航
视频编导丨段一民
摄像丨彭志豪 陈伟奎
视频剪辑制作丨段一民
鸣谢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