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 前天
他把地球,变成了“充电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播出:《汪集暘:为大地蓄能 让热流奔涌》。

汪集暘,1935 年 10 月出生,今年 90 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地热和水文地质研究,在国内外地热学界享有盛誉;20 世纪 80 年代确定我国首个 " 热流省 ",并划分出中国岩石圈热结构的五种类型。曾获中国科学院等部门颁发的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 项,另著有 7 部学术专著和百余篇学术论文。近年来,汪集暘创新提出 " 地热 +" 和 " 地球充电宝 " 理念,为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 我叫汪集暘,集中的集,暘的话就是太阳的意思,其实我应该搞太阳能,阴差阳错我搞了地热能,但是我觉得地热能还是非常有用,所以我觉得我没走错路,这还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学到老做到老,我还是依然保持那份初心,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地热事业。"

" 误入歧途 "

却成中国第一代地热人

" 地球形状不是球,像个莱阳梨,还是略微有点歪脖子的那种!"

" 地球像个‘充电宝’,该存的时候存,该取的时候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汪集暘的线上科普课,点燃了孩子们珍贵的好奇心,为他们推开一扇望向未知的窗,正如当年舅父朱庭祜用斑驳多彩的岩石标本,让他在懵懂中爱上这颗星球的奥秘,从此心向远方。

1952 年,汪集暘考上北京地质学院,真正开始接触地质学,他才意识到,这门学问可不是游山玩水那么简单。

汪集暘:跟原来想的不是一回事,没人去的地儿我们得去,没人到的地方我们得到,也还有很多危险。我就开玩笑说这是 " 误入歧途 " 了。

△ 1952 年汪集暘高中毕业,考上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成为院系调整后的第一届学生。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汪集暘被选派到苏联深造。深冬时节,莫斯科地质学院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让他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可当真正走进西西伯利亚腹地考察,他的心又一下凉了半截。北纬 64 度,接近北极圈的地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三四个人每天只能靠啃黑面包就白糖过活。

△ 1962 年的汪集暘

1962 年,带着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汪集暘回到祖国,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份热爱将催生出跨越半生的坚守,自己会一步步为中国地热事业在世界版图上 " 刻下 " 清晰坐标。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能源危机出现,各国都在探寻新能源,地热能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动员大会上的号召,如石子投进汪集暘的心湖,他难掩心中激动,自己留苏期间学到的地热知识终于能派上用场了,于是毅然把脚步从 " 凉水 " 研究转到地热探索,成了第一代地热人。

汪集暘:从我们学科上来说,温度小于 25 ℃的是地下 " 凉水 ",温度大于 25 ℃的就叫 " 热水 ",就是地热资源了。开发地热是很好的机遇,因为地热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一,它最大的优点是能源利用效率高,不管刮风下雨都可以用,它的能源利用效率平均是 73%,这一点是其他能源都没法比的。地热资源可以应用于矿山热害治理、供暖供热、发电、农业与工业等领域。

当时恰逢我国大型煤矿之一——河南省平顶山煤矿频繁出现井下热害,平八矿巷道中涌出的 38 ° C 热水严重影响生产。汪集暘临危受命,奔赴这场与水患的较量,最终变害为利,把地热综合利用了起来。

此后,实践中的每一次摸索,都化作他手中沉甸甸的数据和参数,一点点铺就他深入地热领域的道路。1979 年,汪集暘在《地震学报》首卷首期上发表中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我国地热学研究就此揭开了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一页。

△ 1979 年中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发表在《地震学报》第一期第一卷

深耕 " 地热田 "

将中国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舞台

1981 年秋天,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室主任,汪集暘率队开启对地热资源的系统性探索,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热害治理等方向深耕。从那之后的十多年里,他步履不停,成果丰硕,撰写的英文版《中国地热》专著,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让国际舞台见证了中国地热研究的力量。

△汪集暘学术成果部分专著封面

地质勘探的答案藏在山野之间,风餐露宿是常态。汪集暘带着学生们扎在野外,手把手教他们放探头,一口井一口井地测。

△ 198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南沿海地热研究》野外考察(右三为汪集暘)

汪集暘带学生有套独特的办法,就像教游泳一般,先放手让学生在科研的 " 水域 " 里自主探索,只在马上要触到困境的 " 水底 " 时,才伸手托一把,既留足成长空间,又护着他们在探索中稳稳前行。在汪集暘看来,试错中才能学会真正的 " 水性 ",这样培养的学生工作能力更强、更有创造性。

△ 1995 年,汪集暘向学生讲解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分布及岩石圈热结构。

时光不负耕耘,汪集暘已培养出四代弟子三百多人,如点点星火,分布在高教、科研等领域,以代代相承的力量,为中国地热发展的征途持续注入动能。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分布图(2019)

" 地热 +"" 地球充电宝 "

耄耋之年仍在为大地 " 蓄能 "

星霜荏苒,耄耋之年的汪集暘对地热的热忱丝毫未减,仍为推动地热能源广泛应用奔走。

2017 年盛夏,第九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上,他首次系统阐述 " 地热 +" 理论,为可再生能源融合点亮新途。一年后,他再次迸发崭新构想," 地球充电宝 " 的比喻应运而生,让无形的地热能量有了生动的模样,地热应用的想象空间也更广阔。

汪集暘:储热现在也是很热门的话题,不但要把地球内部的热量开发出来,还要储存起来。老是开发的话,总有一天要采完,我们还是想尽量延长地热能的开发应用。国外有个叫法是 " 地球电池 ",我觉得不完全是电池,我提出叫 " 地球充电宝 ",充电宝相当于地球是个大的热库,我们除了把热取出来,还要给它储存,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汪集暘提出 " 地球充电宝 " 概念

2020 年 9 月,我国提出 "3060" 双碳目标,为绿色发展绘就了清晰坐标: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汪集暘热切呼吁,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让地底奔涌的热能,在 " 双碳 " 征程里化作照亮绿色未来的温暖光芒。

汪集暘的办公桌旁,一幅 " 集思广益勤求索,暘谷地热献苍生 " 的书法静静悬挂,笔墨间藏着他的名字。这是他最珍爱的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以 " 勤求索 " 的执着叩问地心,以 " 献苍生 " 的赤诚深耕地热。

如今,每个工作日的清晨,无论风雨,汪集暘依然会准时踏入办公室,继续在科研路上跋涉,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对科学的忠诚与奉献,写进岁月长卷,化作地热般绵长的温暖。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李思默。再过一周,10 月 11 日,汪集暘先生将迎来 90 周岁寿辰。采访中,他笑称自己即将成为 "90 后 ",眼神中透着阳光般的豁达。这份豁达,就像他钻研了一辈子的地热,稳定厚重,充满力量。

当聊起地球的寿命,他的话语乐观又风趣:" 按地热推测,地球还能再活 45 亿年,总寿命是 90 亿年,就像人活 90 岁,现在的地球,正处在壮年期,精力充沛、大有可为。我现在 90 岁了,如果能活到 100 岁,就要超越地球了。希望还能多活几年,因为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九秩高龄,于常人是暮年,于汪集暘先生,却是另一段 " 壮年期 " 的开始,有如地热一样,在岁月里持续释放、愈发滚烫,永远有奔涌向前的力量。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高岩 刘钦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丨樊新征

记者丨李思默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新媒体丨廉金亮 张娅喃

统筹丨朱敏 李航

视频编导丨段一民

摄像丨彭志豪 陈伟奎

视频剪辑制作丨段一民

鸣谢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充电宝 中国科学院 北京 可再生能源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