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餐网 前天
中国餐饮三大痛点:品质不稳、效率太低、人才太弱!如何破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真正伟大的企业追求 " 人事两全 "。

本文为华为原人力资源副总裁、深圳市基业长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吴建国在 "2025 中国餐饮品牌节 " 上的演讲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

餐饮人都说,穿越周期要组织力,但是真正知道组织力是什么的人不多。我对组织力 20 多年的心得总结下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能靠老大一个人或者几个牛人,当门店规模到了 10 家、20 家以上,就要把个人的能力转化成企业的能力,让企业摆脱对个人的依赖,这就叫组织力。

再深化一下,组织力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人。怎么选对?怎么培养?怎么激励?人怎么形成组织的合力?这是 " 人 " 系统的组织力。

另外一部分是事。比如战略管理、产品创新、品牌管理、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这些都是 " 事 " 系统的组织力。

二者共同形成 " 人事两全 "。之前来红餐主要讲 " 人 " 的组织力,今天我想从 " 事 " 的角度谈一谈,如何用流程来摆脱低效管理。

华为原人力资源副总裁、深圳市基业长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吴建国

中国餐饮三大痛点:

品质不稳、运营低效、人才不强

所有的企业家,包括餐饮企业,大家一定思考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谁而战?实际上,你让员工 " 用力干 " 容易," 用脑干 " 也不难,最难的是 " 用心干 ",也就是米村拌饭创始人周强说的,用真心换真心,这是非常难的。我觉得华为做到了,海底捞也做到了,但是真正做到的企业非常少。

第二件事,在哪里战?这个点由三个问题组成。一是你想干什么,比如说麦当劳想成为全球最牛的餐饮品牌,也有的企业说我只是想把某个地方菜传承下来。二是可不可干,你这个东西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市场。我发现现在好多餐厅做不下去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真正的价值需求,用我的话来说叫做 " 屎上雕花 ",做了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看起来很牛,但实际上没有价值。三是能不能干,是不是你擅长的领域。很多人既想做这个,也想做那个,最后发现都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这里引用任正非的一句话," 聚焦主航道才能进入无人区 ",把一个细分赛道做好是难而正确的事。

第三件事,不管选择在哪里战,你的方法是不是最有效的?中国餐饮竞争越来越激烈,深圳是快餐卷王,上海是正餐卷王,中国是世界餐饮卷王,我们怎么做才能在高手如云的赛道活下去?

以上三件大事,我认为麦当劳这类国际标杆品牌都做得不错,国内海底捞做得也比较好,但是绝大部分企业都很弱。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品质不稳定。中餐的品质想稳定很难,总是时好时坏的。任正非 20 多年前就说过," 做不到稳定输出是中国品牌的痛点 "。大家想想,麦当劳为什么不是诞生在中国?这背后不光有方法问题,根源还是文化带来的思想观念问题。

第二,运营效率低。我们都想学麦当劳的卓越运营,学肯德基的产品创新,但是怎么控制成本,达到任正非说的 " 两好一低 " ——质量好、服务好、运营成本低。质量指硬性品质标准,服务指用户体验、情绪价值等软性品质标准,同时你还要做到运营成本低。这三点要同时做到是天大的难题,但是华为做到了。我认为餐饮也可以学习借鉴。

第三,人才能力弱。有人觉得,华为有钱,能请到的人跟餐饮行业不一样,我同意。但 20 多年前我刚进华为的时候,学到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不需要最牛的人,伟大的企业是让一群平凡的人创造非凡的事业 ",餐饮也是一样,麦当劳和海底捞的人才也并非牛人。

这些问题最初在华为同样存在,怎么解决呢?任正非给出的答案是流程化管理。

流程大家都知道,就是所谓的 SOP。我们到餐馆里吃饭,从进去点餐到等餐、就餐,再到结账走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就餐流程。流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最关键的是要实现 " 端到端 ",两端都是顾客,需求从顾客中来,产品与服务到满足顾客中去。华为就有 15 个流程,全部都是端到端的,有战略的、运营的、产品的、供应链的等等。

在我看来,餐饮要想实现规模化,也必须依靠流程管理,因为它能带来三大核心价值:

第一,所有的流程都是端到端的,需求从客户那里来,最终也要回到客户那里去。" 以顾客为中心 " 这句话一旦用流程管理把它落实,就变成了行动,否则就是空谈。

第二,流程管理能降低内耗。如果每个人各自为战,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内部交易成本就会很高。但当我们所有人的工作目标都朝顾客需求看齐,内耗就小了。企业经营的基本公式是 " 收入减成本 = 利润,而流程管理能有效降低内耗成本。

第三,标准化定制和规模化复制。记住,餐饮不是绝对的标准化,每个顾客的需求都不一样,要向乐高玩具一样,实现可定制的标准化。这样才能摆脱对每个人动作不确定的依赖。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三点任正非在 20 多年前就在华为内部做到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我们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生存为底线的管理体系,摆脱对个人的依赖,使要做的事,从输入到输出,直接地端到端;尽可能地减少层级,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端到端流程,是指从客户需求端出发,到满足客户需求端去。这个端到端必须非常快捷,非常有效。" 任正非用一句话就把流程管理给说透了。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破除一个概念:最近我接触很多公司,张口闭口都在讲 " 标准化 "。但我们从来不直接讲 " 标准化 ",因为首先要 " 流程化 "。只有你把流程理顺了,分解为可执行的动作,再把这些动作标准化,标准化才是有效的。

同时,为了提高流程的运作效率,你一定会让动作标准走向 " 数智化 "。比如快餐中炒菜机的使用,既能摆脱厨师因情绪或身体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又能提高效率。再比如智能化会员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并提高复购率。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从 " 需求从客户中来,到满足客户需求中去 " 这个端到端流程的动作出发,再实现标准化和数智化。

明白了这个逻辑,你就知道本质不是标准化,也不是数字化,这两者都是实现流程化所必要的方法和工具。当你真正构建起一个流程化的组织,才能做到以顾客为中心。

接下来我以华为的三个主要流程为例,讲讲餐饮业如何来参考借鉴。

聚焦突破方向性痛点,

形成从规划到执行的闭环

第一,战略流程。我给餐饮企业做咨询的时候,发现餐饮界有三个普遍的痛点:

第一个痛点,任何一家公司都有战略,但问题在于,战略只停留在领导人或少数几个人的脑子里,老板的战略和管理层的理解完全对不上。这很要命,因为执行战略的不是老板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

第二个痛点,战略和执行之间没有形成闭环。就像 20 多年前,任正非说的," 我们的战略规划就是战略‘鬼话’。" 战略鬼话就是制定出来的战略落不了地,85% 的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第三个痛点,目标和资源不匹配。战略方向已经定了,比如要主攻海外市场,并阶段性聚焦东南亚,但相应的资源配置却没有跟上,战略还是落空。

而华为通过 " 五看三定四步走 ",把这三个痛点都解决了。

五看,通过看趋势、看客户、看竞争、看自己,最后找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机会点。三定,就是基于前面的五看,制定 3 年战略规划,确定战略控制点、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当然,3 年战略一定要分解成一年的计划和具体的行动,动态跟踪,持续迭代,实现从规划到执行的闭环。

首先,聚焦 " 核心痛点 ",实现 " 针尖上突破 ",具体可以包含三点:

第一,华为战略的核心是 " 略 ",但餐饮业普遍的问题是摊子铺得太宽。举个例子,余承东做智能驾驶,他知道自己不会比老牌车企样样都强,但是他知道智能驾驶最被大家诟病的一点是安全性,所以他说 "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通过单痛点突破,抢占了用户心智。

回头看餐饮,现在满大街都在喊 " 现炒 ",非常的同质化。关键还是要看你的客群是谁,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如果在写字楼底下开店,中午高峰时段就一小时,出餐慢就直接出局;做家庭餐,就要讲究健康营养;社区店的客群又有不一样的诉求。

第二,华为的做法通常是,先打一枪,试探机会,有机会再打一炮验证,确认是真正的机会点后,才进行 " 范弗里特饱和攻击 "。一些餐饮企业,定下上海开 80 家店、深圳开 50 家店的目标,但到头来很难实现。

华为从来不这样,它的第一步是把旗舰店、样板店做到极致、可复制。就像华为打非洲市场的时候,先把一个国家当做根据地,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后面规模化的效率特别高,可以快速迭代出几十甚至上百家店。

第三,压强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任正非始终坚持阶段性战略聚焦,打完了再释放资源开拓下一个。我们餐饮企业本来能力就有限,又很不聚焦,总想多区域、多店型全面推进,其实应该先聚焦打透一个店型、一个区域,再动态释放队伍去打下一个。

其次,聚焦 " 战略执行 ",在执行中 " 动态刷新 " 战略。大家都知道战略的核心在于执行,但执行恰恰是最难的。同样包含三点:

华为在执行上的第一个关键动作,是实现横向拉通。现在我们很多餐饮公司,纵向对齐是没问题的——高层定了公司目标,分给各个业务单元、区域和门店,这条纵线是通的。但华为特别强调横向拉通。兄弟们,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不能出现一线呼唤炮火却没人响应、甚至内部互相扯皮的情况。

我们刚服务过一家知名餐饮企业,他们店长最头疼的不是运营管理,而是怎么获得总部的资源支持。攘外必先安内,这问题要是解决不了,别的都别谈。华为的做法是,一线必须获得足够的炮火支持。一线的作战负责人,有权拉通所有资源部门,如果后方支持不力,一线负责人甚至可以决定这些支持人员的去留。

第二,实现目标 - 评价 - 激励的一体化管理。定目标、评目标、发激励,这三件事必须是三位一体的。我见过一家餐饮企业,要拓展新品牌、新区域,难度极大,因为是从 0 到 1 的挑战,但因为新业务初期没收入甚至亏损,结果作战队伍得不到有效激励。

华为当年有线业务给华为赚了 40 个亿,任正非除了给大家发年度奖金分红以外,30 多亿全投给无线业务——也就是后来余承东带的团队。那时候无线业务一毛钱不挣,但照样有高激励。任正非这么说服大家:" 这是我们的明天。" 你看现在谁还用座机?有人可能觉得杀鸡焉用牛刀,但战略业务本身就是牛,只是当下还是牛犊而已。

第三,改年度战略复盘为季度战略复盘。以前是五年战略、年度复盘,现在要变成三年战略、季度复盘。我们不能只做月度经营复盘,至少每个季度要把经营和战略放在一起看,及时调整。现在市场能见度越来越低,变化越来越快,可很多餐饮企业还缺乏数据反馈,蒙眼狂奔、刻舟求剑,这肯定不行。不能只盯经营数字,更要看数字背后的战略方向是否需要调整。

产品和供应链如何实现流程化管理

接下来我们简单讲一下产品流程。这里只讲华为解决了哪几个痛点,以及餐饮业可以怎么借鉴。

第一,需求管理。创新不难,难的是聚焦解决顾客核心痛点的创新。为什么肯德基的爆款是新奥尔良烤鸡翅,而不是什么纽约烤鸡翅?不是因为配方好,而是因为这就是顾客的需求痛点。国内企业很多时候认为的需求是 " 伪需求 ",这是我们和一流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

华为在这方面的做法是,组建一个跨部门团队,负责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纠错。顾客的需求必须通过实际购买数据和反馈来验证。一开始的需求不准不怕,先基于假设快速推出产品,上市后根据市场真实反馈来调整或放弃。

第二,品质管理。中餐为什么复购率低?因为不稳定。比如一家粤菜馆,如果它今天好吃,明天不好吃,或者只有一个爆款好吃,那我请客也不敢带别人去。华为的做法是,降低关键环节的偏差度,实现产品开发过程中端到端的全工序的 SOP。对应到餐饮,就是你不能只有一道爆款好吃,要道道都好吃,且每天的出品都好吃。

第三,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不能只盯着门店或供应链,必须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考虑进去。这是华为,也是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法则——在研发产品时就要综合考虑食材、供应链、物流、设备、人效以及营销、损耗等成本,确保产品最终推出时就具备成本竞争力。

再说供应链流程管理,这是餐饮业非常痛苦的一环。不瞒大家,每次我听行业大会讲供应链,都觉得和华为的理念有 20 年的差距。华为的供应链虽然不像餐饮那样有食品安全、冷链搭建、行业法规那么多约束,但以下三大痛点的解决,非常值得餐饮学习。

第一,打通上下游,将供应链深度融入产品与业务运营流程。在华为,供应链团队就必须介入产品开发阶段,要回答:货源有没有问题?是不是独家供应商?品质是否稳定、价格是否合理?

同时,供应链管理也要基于客户需求:哪些食材成本还能更优?哪些食品品质必须更加可控?比如核心菜品、高频复购品,你就必须更加用力来保证它的高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供应链不是独立环节,而是必须向前看,嵌入跟顾客有关的运营和产品流程中,这点华为做得非常彻底。

第二,跟供应商形成伙伴关系,成为 " 利益共同体 ",而非你输我赢的。某些行业盲目降本,导致付款账期越来越长,压榨供应商,这种模式注定不能长久。向麦当劳学习,帮助供应商一起提质、降本、保交付,才是最佳的生态合作模式。

举个例子,假设沃尔玛向康师傅开放仓储和销售数据,同步到这些信息之后,康师傅的生产成本能降低,反过来给予沃尔玛一些采购价格优惠。这就是互利共赢的,华为也是类似的逻辑。

第三,实现全透明化管理。不涉及公司机密的情况下,华为会向供应商开放必要的数据,使供应链从 " 黑盒 " 变 " 白盒 ",让供应链伙伴能快速准确的知道自己顾客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节约成本,提升质量,改善交付能力。

结 语

流程管理是方法,真正的目的是 " 三笑 ":顾客笑、员工笑、企业笑。如果经过流程变革没有实现 " 三笑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

真正伟大的企业追求 " 人事两全 "。今天很多嘉宾讲提高人效、激励员工、发展员工,都是关于 " 人 " 的,我讲的是基于关键流程(事)来构建一套机制,摆脱对人的依赖,实现动作级别的 " 以顾客为中心 "。

当然,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也很重要,因为所有流程都靠人执行、优化、迭代,所以人才密度和流程管理同样关键。但对餐饮企业来说,你不需要用最牛的人,也不需要最牛的流程,但需要让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最大合力。

比如做快餐,你不需要大厨,但需要高自动化设备和强标准化的流程,让普通员工也能快速上手、创造价值。流程能快速提升人的能力,反过来人的能力提升又能反哺流程优化,我十几年前在《华为的世界》书里把这称作 " 人与流程的双螺旋 " 。

最近很多餐饮企业找我合作。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学麦当劳、肯德基那种行业标杆,而要学华为?他们说,西方的东西想要移植过来很难,华为的方法更容易落地。任正非对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把西方管理哲学和方法移植到中国的企业文化土壤中,成功落地。一旦这套体系能在中国企业中扎根发芽,跨界应用到餐饮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商业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如何更好的为顾客创造价值,并由此来获得合理的利润。当然,跨界学习一定不是照搬照抄、拷贝复制,而是让每家企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外行人的跨界分享,谢谢大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任正非 海底捞 建国 麦当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