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新片鱼叔很是期待。
那就是在前些天在韩国上映的朴赞郁新片《无可奈何》。
此前朴赞郁因违反编剧罢工期间规定,被美国编剧工会(WGA)除名,近乎约等于被好莱坞「封杀」。
结果状态丝毫未被影响。
新片一出手,就杀疯了。
创作团队配置拉满不说。
电影前脚在威尼斯电影节口碑爆炸。
被部分观众称赞:吊打《寄生虫》。
后脚在韩国首映,首日便创下个人作品票房纪录。
甚至猛超前两年票房冠军《破墓》和《首尔之春》的开画成绩。
越是火爆,越是好奇。
可惜国内要看到,还要等一段时间。
毕竟故事主题,着实有点「危险」。
打工人为了找工作连环杀人,在失业率攀升的当下讽刺拉满了。
好在,鱼叔找到了「代餐」。
《无可奈何》改编自美国作家唐纳德 · 维斯雷克的小说《斧头》。
20 年前,就已经拍出了一部法国版。
早于朴赞郁,评分不相上下。
或许咱们可以提前尝鲜。
瞅瞅这个能被大导看中,又让其扳回一城的故事魅力何在——
《职场杀手》
Le couperet
一个雨天,一名中年男子,一把枪。
目标人物出现,男子慌忙掏出枪驱车追上。
杀手?
但接下来的动作,很不专业。
目标在移动,距离又有点远。
中年男子不仅迟迟没能开枪,还差点自己撞车。
虽不专业,但很执着。
男子没放弃,拐入无人小路。
等待目标再次现身,猛地开车撞了上去。
看到人没死透,索性再次碾过。
真够狠的。
不久之后,男子又来到另一位目标家门口。
不料,意外又来了。
目标的妻子认错了人,又意外发现了男人的枪支。
争执之下,走火中枪。
恰巧目标闻声出现,不知情地走上前去,赫然发现了妻子的尸体。
扭头想跑,已经晚了。
又一声枪响。
夫妻俩双双死在了男人手中。
就这样,命案一宗接一宗。
这位普普通通又很不专业的「杀手」,接连杀害了六个人。
不禁要想,这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
而原因,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
为了找工作。
杀人的中年男子名叫达维尔,原是一家造纸厂的项目经理。
收入可观,儿女双全,社会中产,体体面面。
辛勤工作十五年,为公司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谁知人到中年,却惨遭裁员。
本以为凭个人能力可以很快找到新工作,结果一眨眼两年过去了。
投出去的简历,要么无一通过,要么石沉大海。
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让赋闲两年靠妻子打零工供养的达维尔抬不起头。
看着能力还不如自己的同行马什菲在行业头部公司里混得这么风光,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工作找久了,要么绝望要么疯。
于是达维尔还真制定了一项疯狂的上位计划:
杀掉马什菲,让头部公司的项目经理一职空缺,再由自己申请。
为了保证百分百上岗,达维尔还需清除行业内一切对自己有威胁的竞争者。
但,怎么揪出同行竞争对手呢?
达维尔心生一计。
他发布了一则虚假的造纸业招聘广告,又注册了一个邮件地址。
接着逐一筛选,最后挑定了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竞争可能最大的五人。
下一步,便是逐个杀去。
于是,我们看到了开篇那一幕。
打工人用杀人竞争上岗,底层人靠互害杀出重围。
资本对人的异化昭然若揭。
电影用角色生死来映照现实中的拼杀生存,难以掩盖对内卷社会的讽刺。
这一切似乎都相当适合移植到东亚语境中。
对于擅长讽刺的韩国现实主义电影来说更是绝佳翻拍素材。
难怪被朴导选中,非拍不可。
甚至,故事里靠细节隐喻的尺度话题,也留给韩国电影进一步发挥「敢拍」属性的空间。
比如,阶级背刺。
达维尔能够成功杀人,靠的是对失业者群体的了解。
像是目标一号,在中午定时检查信箱时死在达维尔枪下。
因为达维尔失业两年,最了解一个失业者会多么迫不及待地查看收到的信件中有无应聘回复。
这种同病相连,反而成了杀人技。
还有,资本阴谋。
电影里,社会生产体系转型期企业缩窄就业通道,制造了大批失业者。
工人游行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看似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其实是资本放弃委婉转型,粗暴地降本增效。
就像达维尔工作的造纸厂,宁愿选择把厂址外迁,用廉价劳动力替代员工。
也不愿努力跟上技术转型,让员工跟公司一起提升竞争力。
而资本选择造成的后果,却都要打工人来背。
就像达维尔找不到工作,就将原因归咎于竞争对手太多。
其实细看之下,达维尔选定的目标都是受害者,也都难以称之为竞争者。
所有人都失业不说,夫妻都死在达维尔枪下的目标二号,债台高筑的同时家庭也面临分崩离析。
目标三号似乎放弃了入职企业的选择。
在餐馆做小时工,每天从下午工作到半夜。
目标四号干脆远离社会竞争,成了郊区的养蜂人。
目标五号最惨,失业五年,屡次面试失败,吃不好睡不好。
离婚后见不到孩子,觉得人生一无所有。
在男装店做临时销售,心里觉得自己已经是行尸走肉。
达维尔本来前去杀人,谁料对方苦到对着这样一个陌生人都能哭个不停。
连达维尔想要取代的同行马什菲,过得也不咋地。
与电视上的形象不同,他成日抽烟酗酒郁郁寡欢。
造纸世家的父母不顾家庭,行业内也只追求利益。
马什菲想做实事,却只能被消耗其中。
以上这些人,都以不同方式死在了达维尔手中。
但达维尔发现,当资本的机器仍然运转,竞争对手是杀不尽的。
挑选出的目标任务刚完成,达维尔又收到了更多应聘者的简历。
在决定是否继续杀人时,意外接踵而至。
婚姻出了问题,儿子也因偷窃被传唤。
枪支赶紧处理,警察也找上了门。
暴露与否,只有一线之隔。
看得出来,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很适合韩版导演的风格发挥。
奇情故事、别样犯罪、黑色幽默,加之惊悚视听 ......
几乎就是在朴赞郁的舒适区蹦迪。
看预告,也愈发让鱼叔期待韩版的发挥。
甚至,鱼叔觉得朴赞郁被好莱坞「封杀」这个事儿也能成为电影改编的素材。
从事发时的讨论,就能看出网友们对两地打工人的调侃。
好像,东亚的环境下更容易出「工贼」。
毕竟大家长期被「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观念 PUA,成百上千人投一个岗位已是现状。
对于很多人来说,丢掉工作视为焦虑来源与精神威胁,简历上的「gap year」被无限检视当成无所事事的证据。
或许为工作杀人是极端设定,但大面积的不同形态的工作焦虑暗示着,「工作」似乎真的能杀死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这才是作品真正值得纵深和发挥的地方,也是真正成就猛片的要点所在。
因为这个故事不止是针对资本社会异化的讽刺图景,也可以成为对个体的警示。
其实仔细看,电影里因工作而死的人不只达维尔选定的目标,还有达维尔本人。
他说,夺走他的工作就等于夺走他的生活,没有工作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找工作的这两年,他跟活死人没啥区别。
明明在家,却仍像不在场。
妻子请求陪伴,儿女误入歧途,都是他人在心不在的证据。
这一切都是因为达维尔的自我价值感已经完全丢失。
如果说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呈现了人被异化成流水线机器、沦为体系螺丝钉的惨状。
那后摩登时代的资本与社会运行逻辑,就已经将人的自我价值认同直接与螺丝钉身份绑定,让其不自觉陷入自我剥削。
就像片中,达维尔生活中的一切看上去都与他的工作有关。
房子车子,朋友家人的尊重,社会地位,甚至是男子气概 ......
好像只有拥有一份好工作,才能获得这一切。
达维尔步入极端想要重新得到的,也就是工作背后代表的这一切。
但显然这只是陷阱,是达维尔们被灌输的错误指令。
不过,这个话题讲不好就会被误读,引争议。
这不,法国版底下的评论就有点苗头了。
如果说法国版在年代和地域方面,都离我们有一定距离。
那么,诞生于今年的韩版,能否让我们更能感同身受?
无论如何,只能静待作品见面了。
毕竟除了等待,我们也无可奈何。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后点个「赞」和「推荐」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