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BEST 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BEST 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交付,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 BEST 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合肥 BEST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 是中国正在建设的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计划于 2027 年建成并演示核聚变发电。
完成吊装的杜瓦底座是 BEST 装置主机的首个真空大部件,也是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该底座直径约 18 米、高度约 5 米,总重量 400 余吨,是 BEST 主机系统中最重的部件,将位于整个 BEST 主机的最底端,用来承载总重约 6700 吨的主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雄一介绍,杜瓦底座安装完成之后,就标志着大部件的安装就要开始了,随后相应的像磁体、真空室等重要的核心部件就要安装在杜瓦底座上,最终我们会把杜瓦底座封闭起来,形成一个真空环境来确保托卡马克的运行。
根据我国核聚变发展路线规划,将在 2050 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实现聚变堆商用发电,让聚变能源点亮万家灯火。
在此之前,我国的核裂变发电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6-2023 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额定装机容量从 33632.16MWe 持续提升至 57031.34MWe,运行核电机组数量从 35 座提升至 55 座。截至 2024 年第一季度,中国在运核电机组额定装机容量达到 58218.34MWe,运行核电机组数量为 56 座,在建核电规模则处于全球第一。
但与其他能源类型相比,目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仍较小,截至 2024 年第一季度,核电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仅有 2%。作为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未来核聚变发电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可控核聚变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在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大力支持第四代核电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攻关。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凌航焜表示,可控核聚变作为核能的开发方式之一,相比核裂变,在安全、绿色、能量密度等方面更有优势,被认为有望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一旦实现核聚变商业规模发电,将一举解决困扰全人类的能源紧缺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解决贫困与发展问题注入不竭动力,从而改变人类的未来。
前瞻经济学人 APP 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核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