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金融圈最炸的消息,不是美股创新高,也不是比特币又抽风,而是港股,这个被很多人遗忘的 " 老演员 ",居然在美联储降息后,单月暴涨突破 26000 点,创下近四年新高!更夸张的是,恒生科技指数一天飙出 4% 的涨幅,把同期磨磨唧唧的 A 股和美股都甩出几条街。
有人在这场狂欢里提前布局,赚到 " 手软 "。南向资金 9 月净买入超 1600 亿,全年破万亿,内资像不要钱一样往里冲。但也有不少人一脸懵:港股不是一直 " 要死不活 " 吗?怎么突然就 " 起飞 " 了?其实这波行情不是意外,而是美联储降息 +AI 业绩爆发 + 估值低到离谱三重 buff 叠满的结果,现在看懂还来得及上车!
先搞懂:港股为啥突然 " 杀 " 回来了?
要聊港股,绕不开美联储。这个全球资本的 " 总闸门 ",一动,全世界的钱都得跟着转。
9 月,美联储终于扛不住压力,降息 25 个基点。消息一出,市场立马 " 炸锅 "。别看只是 25 个点,这可是全球流动性转向的信号!钱不再死守美元,开始往外找机会。而港股,正好站在 " 便宜 + 成长 " 的交叉口上,成了这波资金的首选目的地。
国内的感受最直接。南向资金像开了闸一样往里灌,9 月净买入 1600 亿,全年破万亿,创历史天量。这哪是 " 布局 "?这根本是 " 抢筹 "!而且抢的都是互联网、AI、高股息这些硬货。你说港股能不涨吗?
估值低到离谱:聪明钱早已 " 抄底 "。
当很多人还在犹豫 " 港股能不能买 " 的时候,聪明资金早就动手了。
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处于近十年 30% 的分位,比自身历史便宜,比全球其他市场更便宜。这已经不是 " 打折 ",是 " 打骨折 "!你说这样的机会,几年能遇一回?
再加上美联储降息 +AI 业绩兑现,港股已经从 " 没人要 " 变成 " 抢不到 "。节前资金可能还有点犹豫,但节后风格一回归,科技和 AI 主线只会更猛。
互联网大厂集体转向:All in AI,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别小看 AI:它已经不是 " 故事 ",是 " 印钞机 "。
很多人还以为 AI 是 " 画饼 ",但港股科技公司已经把它做成了 " 现金牛 "。
阿里把业务砍成四大块,全面聚焦 " 电商 + 云 +AI",AI 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百度的 AI 云、昆仑芯、无人驾驶三大新业务,二季度收入破 100 亿,连 " 木头姐 "ARK 都年内 7 次加仓;京东、小米也宣布千亿级 AI 投入计划,自研芯片成了大厂 " 标配 "。
为什么大厂都在拼命自研芯片?因为成本能砍半、性能还能翻倍!
在大规模 AI 应用时代,谁掌握算力,谁就掌握未来。这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这背后有四大深层原因:
降本增效:自研芯片能让 AI 推理服务成本直接砍半,在大规模应用阶段,这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性能优化:针对自身业务定制的芯片,比通用 GPU 效率更高、延迟更低。
供应链安全: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掌握核心芯片能力,就是掌握自身发展的命脉。
生态构建:谁能为开发者提供最好的算力服务,谁就能赢得 AI 时代的未来。
港股风口已来:你现在该怎么做?
现在的港股,已经不是从前那个 " 跟跌不跟涨 " 的港股了。AI 主线回归、资金疯狂涌入、估值还在低位,这三条线一拉,行情根本刹不住车。
但普通人想抓住机会,也没那么容易。美联储下次议息会怎么说?AI 公司的业绩能不能持续?哪些公司真有料?这些都得盯紧产业动态、政策变化,不是看两条新闻就能搞懂的。
我们已经整理了港股 AI 产业链的核心公司名单,会在旗舰会员圈子里持续更新资金动向、政策解读、企业进展,帮你把这波机会拆透,也避开可能的坑。
现在关注我们,还不晚!
如果您也想把本轮港股主升浪的提前布局机会,扫码关注我们!
格隆汇研究院将持续深耕全球前沿科技,以数据为基、逻辑为纲,帮你穿透市场波动,精准把握固态电池的投资先机!
注:文中所涉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请务必结合独立研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