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OLED 屏幕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要实现真正全面领跑,仍需不断突破。
作者 | 魏启扬
来源 | 洞见新研社
2015 年,小米 5 发布前夕,核心的 AMOLED 屏幕却因双方团队 " 发生了激烈争执 " 而被三星断供。随后,雷军连夜从北京飞赴深圳,在饭局中喝光五瓶红酒向三星中国高管赔罪以求恢复屏幕供应。
这一幕,正是早年中国显示产业的真实写照。过去,三星、LG 长期垄断全球 OLED 市场,核心材料与设备被日韩企业牢牢把控,国内显示产业在高端领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如今,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写。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 年中国 OLED 显示面板出货量将达 571 万平方米,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微电子、TCL 华星更是跻身全球 OLED 面板厂商前五," 中国屏 " 已经从 " 追赶者 " 变成了 " 并行者 ",并且正在多条跑道上向 " 领跑者 " 的位置发起冲刺。
01
艰难起步
任何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早期的积累与探索,国产 OLED 屏幕的发展也是如此。上世纪 90 年代,OLED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关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于 1996 年率先成立 OLED 项目组(即维信诺公司的前身),开启了国内 OLED 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为国内 OLED 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根基,成为国产 OLED 屏幕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者。
2001 年,国产 OLED 屏幕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产业化尝试,维信诺公司在北京成立,聚焦隔离柱技术,这是 OLED 屏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 OLED 屏幕的显示均匀性、寿命等核心指标,为后续柔性 OLED 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片来源:维信诺
2005 年,奥来德公司在长春成立,最初依托吉林大学实验室的技术资源,专注于 OLED 有机发光材料的研发。在站稳材料领域后,奥来德于 2012 年组建专项研发团队,研究起了蒸发源(OLED 制造中用于蒸镀有机发光材料的核心部件),填补了国内在这一关键领域的研发空白。
2011 年,京东方在鄂尔多斯建设了 5.5 代 AMOLED 生产线,正式踏足 AMOLED 领域。
然而,国内 OLED 产业的起步并不顺利。一方面,国内技术积累薄弱,与日韩企业存在代际差距,产业链配套近乎缺失,多数环节依赖进口,蒸发源设备更是完全被日本 Tokki 垄断,国内面板企业难以买到优质的蒸镀机和蒸发源,直接导致面板生产良率难以提升。
另一方面,市场对国产 OLED 屏幕的信任度低。以小米为例,其 2016 年推出的红米 Pro 手机就曾因使用了京东方、和辉光电的 OLED 屏引发争议。不少用户表示屏幕偏暖,默认模式下都有种开启了 " 黄屏 " 护眼模式的错觉,画面精细度也不够,不如三星的屏幕。
图片来源:IT 之家
企业既要承担高额研发投入,又要面对市场开拓的难题,急需一个机会来打破困局。
02
从跟跑到并跑
机会来了。
2017 年,全球显示市场迎来了技术革命,OLED 屏幕良率得到显著提升。LG Display 的 OLED 良率已超过 85%,三星中小尺寸 OLED 生产线 A3 的良率已超过 80%。OLED 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2017 年 9 月 13 日,iPhone X 发布,进一步加速了 OLED 屏幕的主流化进程。它首次采用了柔性 OLED 屏幕,通过 " 刘海屏 " 设计实现了近乎全面屏的视觉效果,一经推出便引爆了市场。随后,各大手机厂商迅速跟进,将 OLED 屏幕应用于其旗舰乃至中端机型。
图片来源:apple
与此同时,政策与资本也在同步发力。国家将 AMOLED 技术国产化纳入了 " 十三五 " 规划,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优惠、专项基金支持京东方、维信诺落地产线,社会资本也加大对上游材料、设备企业的投入,为国产 OLED 承接市场需求、突破产能瓶颈托底。
2017 年,京东方成都第 6 代柔性 AMOLED 生产线实现量产,开启了柔性显示的新纪元;维信诺的产线建设创下了纪录,其昆山第 5.5 代柔性 AMOLED 生产线仅用 98 天便实现了量产。
技术突破的同时,国内企业开始逐渐掌握话语权。2017 年 5 月,由维信诺主导制定的 "IEC62715-6-2 柔性显示器件环境试验方法 " 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在柔性显示领域立项并发布的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企业首次在 OLED 核心技术领域拥有全球规则制定权。
为规避供应链风险,国内手机厂商开始积极与国内面板企业合作,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发展。小米与 TCL 华星建立战略合作,并共建联合实验室;天马与 OPPO 联合推出了低至 1 尼特的护眼 OLED 屏幕,并通过技术合作降低有害蓝光,其柔性 OLED 屏幕的刷新率可达 240Hz。
图片来源:华星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积极探索,打破国际技术壁垒,逐步构建自身的独特优势。合肥欣奕华凭借多年研发设计经验,攻克了 OLED 蒸镀机膜厚均一性、稳定性和微米级高精密定位技术难题,成功研发 OLED 蒸镀机,大幅降低了国内面板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
图片来源:欣奕华
维信诺自主研发的 ViP 技术,采用半导体光刻工艺替代了传统的精细金属掩膜版(FMM),不仅能实现 1700PPI 的超高像素密度,满足高端折叠屏、VR/AR 设备对清晰度的要求,还通过 Tandem 叠层器件结构等技术,相较传统 AMOLED 可实现 6 倍的寿命或 4 倍的亮度提升,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
图片来源:维信诺
此外,国内OLED厂商正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在车载显示领域,国内面板厂商与汽车品牌合作,开发耐高低温、抗老化且符合国际标准的车载屏幕;在医疗显示领域,2024 年 11 月,TCL 华星正式宣布其 21.6 英寸 4K 印刷 OLED 医疗显示屏开始量产,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该技术商业化的企业。
从中小尺寸的智能手机到超大尺寸的电视,从消费电子到专业显示,国产 OLED 屏幕正在构建更为完整的生态链条,在全球显示产业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03
距离领跑还有多远
并跑之后,更长的跑道才刚刚开始。
核心材料与设备的 " 最后一公里 " 仍未打通。目前,OLED 有机发光材料、高精度金属掩膜板(FMM)等核心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性能红光、绿光材料,以及决定面板寿命和效率的蓝光材料方面,国内企业仍需依赖日本出光兴产、美国 UDC 等企业供应。
从 CINNO Research 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设备供应商在 OLED 制程中的覆盖比率整体只有 39%。蒸镀、曝光等前道核心工序,国产化率甚至低于 20%。蒸镀设备仍由日本 Tokki 主导;曝光设备主要掌握在佳能、尼康等日本企业手中;化学气相沉积(CVD)/ 物理气相沉积(PVD)等气相沉积设备领域,则被美国应用材料(AMAT)、日本东京电子(TEL)等所掌控。
图片来源:投资界综合
产业链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国内显示产业在上游材料、装备企业与下游面板、终端应用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够完善,从而导致 " 好材不敢用、好材没人用 " 的局面。以 OLED 终端材料为例,产品从验证到量产导入通常需要 2 年左右的时间。即便上游材料装备企业开发出合格产品,但下游企业因验证周期长、风险考量或惯性依赖而采用意愿不高,直接导致上游企业研发投入难以回收,国内显示产业在核心材料领域的自主化进程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依赖外部成熟产品,最终削弱整个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虽然国产 OLED 厂商已占据超 45% 的份额,但在高端领域,与三星、LG 等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三星长期为苹果供应 pro 系列的 OLED 屏幕。相比之下,京东方虽然已进入苹果供应链,但此前主要仅为标准版 iPhone 供货,到今年才首次为 iPhone17Pro 机型供应部分屏幕。
最重要的是,除三星外,全行业仍处于技术导入期向规模化成熟期过渡的承压阶段。OLED 产业具有 " 长周期、高杠杆、高研发投入 " 的特点,致使行业普遍面临 " 营收增长但利润承压 " 的困境。
以维信诺为例,其主营业务是 AMOLED 新型显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目前的市占率已经是全国第二,仅次于京东方。但在 AMOLED 赛道上,公司已经连续四年巨额亏损。2021 年至 2024 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5.19 亿元、-20.66 亿元、-37.26 亿元和 -25.05 亿元,四年来累计亏损近百亿元。
图片来源:维信诺《2024 年年度报告》
下一步,国内 OLED 企业要向高端、向盈利。聚焦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例如高端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以及折叠屏等创新形态产品,避免在已陷入价格战的红海市场中过度消耗;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专利,针对 Micro LED 巨量转移、量子点发光材料等关键领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研发团队,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推动产业升级。
04
结语
回溯国产 OLED 的突围之路,从国内企业的艰难起步,到抓住机会实现产能反超,再到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跻身全球前五。这不仅是一条产业逆袭路,更是中国显示产业打破日韩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突破路。
如今,国产 OLED 出货量不断提升、覆盖消费电子到车载显示等多元场景,国内手机厂商再也不用担心断供风险," 中国屏 " 不再是追随者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定义技术方向、重塑市场规则的核心力量。
然而,并跑与部分领跑并非终点。真正的领跑,不是出货量的数字游戏,而是在下一代显示技术中掌握标准制定权、专利壁垒和产业链主导权。
中国屏要想真正领跑,还须继续前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