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可乐瓶
火车车厢里,一只隐蔽的手悄然滑入乘客的背包,几个身影在人群中默契配合,瞬间得手后消失无踪。
这,就是江湖「扒手」,「探、开、扣、夹」是他们的惯用手段。
另一边,警队「反扒大队」警员们正紧锣密鼓地装扮自己——假发一戴,衣服一穿,下一秒便融入拥挤的车厢,开启「卧底」表演。
当「扒手」与「警员」擦肩而过,一场紧张的「猫鼠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这便是国庆档唯一反扒题材电影——《毕正明的证明》。作为国庆档独一份的反扒题材电影,它带着一股「黑马」势头袭来 , 上映首日便在豆瓣开出 7.6 的高分,成为同期热门影片中唯一开分上 7.5 的作品(仅以 10 月 1 日当天豆瓣开分评分为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让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反扒题材,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
图片说明:评分出分时间为 10 月 1 日开分后豆瓣实时评分
一部聚焦车厢「猫鼠游戏」的电影,既没有谍战片里环环相扣的情报博弈;也没有扫黑题材中牵动人心的正邪对决,凭什么仅以「抓小偷」的「日常」故事就拿下高评开分?看似格局小、冲突弱、难以形成主流创作热潮的反扒题材,究竟是小众题材的「破壁之作」,还是昙花一现的「黑马偶然」?
「毕正明」的「新」
传统警匪片里,「完美英雄」的形象早就深入人心——要么身手不凡、要么智商超群,仿佛天生就该站在正义的顶端。但《毕正明的证明》偏不这么拍,它对主角的「颠覆式塑造」,恰恰成了反扒题材破局的关键。
导演佟志坚给王安宇饰演的毕正明,安了个「伤残警察」的核心设定:警校毕业报道的第一天,他就因为协助抓捕扒手意外受伤致残,从活力满满的准警员,一下子变成了只当一天警察的「边缘人」。换作别人,或许早就告别警队了,但毕正明偏不认输,凭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儿通过考核,重新回到反扒大队,还因为特殊的身体条件,被安排潜入小偷团伙当卧底。
这种「身体残缺,灵魂却完整」的人物弧光,让卧底行动超越了单纯的正义之战,升华为一场「自我价值」的证明之旅。毕正明的角色魅力,正源于其内在矛盾性与真实性。他表面是衣衫褴褛、行动不便的「乞丐」,实则是暗藏锋芒的利刃;既要伪装脆弱获取盗贼团伙信任,又要时刻坚守警察底线,这种「高端警察,丐版小偷」的反差设定,让卧底过程充满张力。
王安宇也没让人失望,通过外形的极致转变与细腻的眼神戏,将角色的脆弱与坚毅、孤独与信念交织呈现,打破了观众对反扒警察「孔武有力」的固有认知。这种对英雄形象的「祛魅」处理,既增强了角色的记忆点,也让观众对「平凡英雄」产生更强的情感认同。
不光主角亮眼,影片里的配角也跳出了「刻板印象」的坑。张天爱饰演的盗窃团伙大姐大「大白桃」,以「短发飒爽 + 长发柔美」的造型感切换与「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只会让人蹬鼻子上脸」的性格特质,将「偷盗小队」大姐大演绎得入木三分。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女人」,反而带着「盗亦有道」的温度:在医院看到大爷看病的钱被偷,她会站出来把钱「抢」回来还回去;手下江米条(石云鹏 饰)、二宝(于白水 饰)被欺负,她也会冲上去撑腰。这种有血有肉的塑造,让「大白桃」不再是单纯的「反派工具人」,而是有自己行为逻辑情感温度的立体人物,摆脱了女性角色在警匪片中「工具化」、「边缘化」的困境。
更难得的是,《毕正明的证明》没有把故事局限在「警察抓小偷」里,而是借着反扒的外壳,装下了更宏大的社会叙事。影片系统呈现了「荣门」内部「师徒捆绑」、「阶级分层」的草寇规则,详细演示了「探、开、抠、夹」四大偷盗绝技,这种对犯罪行业「专业性」的解构,既增强了故事的细节支撑,也暗合了观众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但更重要的是,影片借着毕正明的「自我证明」,串联起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联。毕正明的卧底过程,既是与盗贼团伙的智力博弈,也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从因残疾被视为「废人」,到用行动证明「残缺身躯亦可承载正义」,角色的成长轨迹与时代的进步脉络形成共振。
就像影片结尾,当观众看到如今井然有序的高铁车厢,自然会联想到绿皮火车时代反扒警察的坚守,这种对「安全背后是无数人守护」的价值传递,让反扒题材突破了「格局狭小」的局限,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共鸣。
「毕正明」的「限」
虽说《毕正明的证明》实现了反扒题材的阶段性突破,但受题材属性与创作惯性影响,影片仍显现出小众类型难以规避的局限。
反扒题材的核心魅力在于「真实感」,但电影艺术的特性又要求具备足够的戏剧冲突来抓住人,如何在二者间取得平衡,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挑战,而影片在这一点上也确实欠了些火候。
影片前半段对反扒工作的写实刻画极具感染力:毕正明学习偷盗技巧时的笨拙与坚持、在盗贼团伙中谨小慎微的试探,都让观众感受到卧底工作的真实风险。
可到了后半段,为了增强戏剧张力,剧情开始往「强冲突」上靠:「盗贼内讧」、毕正明「主动」公开身份等,这些设计虽然让观影刺激感拉满,但节奏太快、转变太生硬,总让人觉得「不真实」。
尤其是最后抓捕行动里,「伤残的毕正明单枪匹马制敌」的剧情,情感上确实满足了大家对英雄的期待,可和前半段精心营造的写实氛围完全脱节,就像好好的一盘菜,最后突然加了一勺不合时宜的调料,味道一下子变了。
这种「写实开篇,戏剧化收尾」的失衡,恰恰暴露了反扒题材创作的核心难题——如何在不违背生活逻辑的前提下,又效提升故事的吸引力。
而这种失衡,直接导致了影片主题表达的「浅表化」。导演虽意图探讨「身份与尊严」的深刻命题,但在叙事中,这一主题更多地是通过毕正明的台词直接「讲述」出来,而非通过情节与细节自然「流露」。例如,角色多次在独白中强调「我要证明自己」,却缺乏更具冲击力和信服力的关键情节来支撑这一信念,使得本应厚重的「自我证明」之旅,显得有些口号化,缺乏足够的情感重量。
同样受影响的,还有对反派群体的刻画。影片虽展现了「荣门」内部的行规,也让少爷(邬家楷 饰演)、花手(王彦霖 饰演)这样的角色有了层次感,但对犯罪动机和社会根源的挖掘却浅尝辄止。例如,大白桃对「荣门」的态度,只靠一句「进了荣门,有进无出」来渲染压迫感,可她为什么不能离不开?「荣门」到底是怎么控制人的?这些关键问题都没说透。
而作为核心部门的老大「四爷」和前任老大「曼姐」,更是短短 5 分钟内便轻易「被下线」,其角色背景与内心世界几乎一片空白。相较于《孤注一掷》对诈骗团伙成员生存困境与人性扭曲的深入刻画,《毕正明的证明》对反派的塑造,最终还是未能跳出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性」层面。
归根结底,这些局限其实反映了影片在类型探索上的「保守」。在「类型融合」已成为市场主流的当下,《毕正明的证明》虽引入了卧底、悬疑等元素,但整体仍未脱离传统警匪片的叙事框架。
这种保守性在节奏把控上尤为明显:前半段为铺垫背景与塑造角色,节奏舒缓;进入后半段后,为了加速推进剧情,又压缩了人物情感转变与情节发酵的空间,导致毕正明对大白桃的「洗白说教」、与警队的「里应外合」等本可深挖的戏剧张力点,最后只能草草收尾。
最终,影片在「坚守写实」与「追求喜剧」之间,也未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毕正明」的「证明」
除电影本身,最有吸引力的就是作为王安宇的电影首「秀」,他真的撑住了吗?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有流量基础的演员,王安宇的市场号召力确实为影片带来不少「初始关注度」,但真正让观众留下来,愿意为电影买单,最终还是得靠演员的实力演绎。
其实在这部电影之前,王安宇已经用《二十不惑》、《小巷人家》、《陷入我们的热爱》等作品,证明了自己能驾驭「阳光帅气、带点理想主义」的角色 —— 这类角色和他的个人形象很契合,演起来得心应手,也形成了一个安全又高效的「舒适区」。
可对于任何凭借偶像剧积累起大人气的年轻演员而言,「转型」从来都是一个充满「诱惑」与「风险」的词汇。固守舒适区固然能维持稳定的热度与粉丝支持,但也极易陷入表演的模式化。
「毕正明」作为他电影处女作的第一个角色,确实是主动打破了这一闭环。影片中,王安宇主动抛弃了俊美的偶像包袱,以不修边幅的造型、粗糙的皮肤状态和符合角色底层处境的服饰亮相。
这种对外形的「牺牲」是他先给角色的第一份诚意,有效的帮助他剥离了过往角色的光环,更快融入到「毕正明」的世界之中。
不过就像导演佟志坚说的,选择王安宇演毕正明,是因为在《花儿与少年 5》里看到了他本人的「底色」和毕正明的「底色」相似。
这种「相似」既是优势,也成了小小的局限。比如,毕正明在和江米条(石云鹏 饰演)、二宝(于白水 饰演)演对手戏时,偶尔还是会让人觉得「这是王安宇在演」,而不是角色本身在「呼吸」;甚至他和江米条(石云鹏 饰演)学习「偷盗技巧」的互动情节,总让人恍惚看到了「林栋哲」和「鹏飞」的影子。
因此,对于「王安宇是否撑起了这部电影」这个问题,答案或许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的评价是:他成功地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王安宇。一个愿意为角色倾注心血、渴望成长的演员王安宇。
他或许未能完全凭借一己之力承载起整部电影的厚重内涵,但这恰恰说明了电影是集体艺术,需要导演、剧本、对手演员等多方合力。而他确实用他的努力与诚意为「毕正明」这个角色注入了「生命力」,也为自己未来的演员之路,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演员与题材之间一定是互相成就的。比如,早期《亲爱的》中,黄渤的实力演绎让打拐题材进入大众视野;韩国电影《82 年的金智英》中,郑有美饰演的金智英,展现了女性在家庭、职场中所遭遇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这类电影题材借演员破圈,而演员则凭借题材提升艺术口碑。
在电影市场追求「类型多元」与「质量升级」的当下,小众题材的创作往往面临「坚守类型本质」与「寻求创新突破」的两难,《毕正明的证明》的局限提示我们,创作升级的核心在于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对反扒题材而言,「真实感」是其类型根基,不能为追求戏剧化而脱离生活逻辑;但同时,也需通过类型融合、叙事创新等方式增强吸引力。
1 号结语
从年初反扒题材电视剧《黄雀》被评「高开低走」到《毕正明的证明》的「黑马」突围,反扒题材的创作之路正如电影中毕正明的成长轨迹——需要在迷茫和试错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
当影片结尾毕正明成功捣毁「荣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卧底任务的完成,更是一种创作理念的证明:小众题材也能引发广泛共鸣,微观叙事亦可映照时代变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毕正明的证明》这样的作品,敢打破套路,也敢直面局限,让更多小众题材在荧幕上绽放光芒,也让我们看到更多元、更真实的世界。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