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美国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服务费的决定引发了全球关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还未等到这一政策正式实施,中国便率先亮出反制措施。
这场围绕航运和造船业的博弈,背后是中美在全球经济和战略层面的深度较量。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的公告,今年 4 月,美国重新启动了 "301 调查 ",重点针对中国的造船、物流和船舶制造业。
美国指责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采取不公平竞争手段,压制了美国本土企业的发展。
为此,特朗普政府决定从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舶征收每吨 50 美元的港口服务费,并计划逐年增加,至 2028 年达到每吨 140 美元。
此举旨在提高中国船舶的运输成本,削弱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的动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更涉及国家战略。
造船业和航运业是全球海洋竞争的重要支柱。
冷战时期,美国曾依靠强大的商船队实现全球扩张,如今这一优势已逐渐丧失,而中国的造船业正崛起为全球领导者。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贸易手段遏制中国,重拾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导权。
面对美国的施压,中国迅速作出反应。
9 月 29 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国际海运条例》。
这份条例明确了三项关键反制措施:
第一,与中国签订海运协议的国家,如果配合美国对中国船舶采取损害性措施,中国将对其实施制裁。
第二,没有签订相关协议的国家,如果对中国船舶采取类似敌对行为,中国同样会进行反制。
第三,中国政府将为受损的中国船东和船舶提供补贴。
条例的出台时间恰逢美国收费政策生效前夕,表明中国已做好准备,通过法律框架进行全面反制。
从数据来看,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
根据权威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占据全球造船市场超过 40% 的份额,远超韩国和日本。
而美国的造船业市场份额不足 1%,几乎在全球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此外,中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布局也日益完善。
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和运营全球多个重要港口,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地位。
例如,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等,均是中国全球航运战略的重要节点。
相比之下,美国造船业面临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的问题,很难与中国竞争。
即便通过征收港口服务费等手段试图打压中国,这种政策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过去中美贸易战的经验表明,美国的贸易壁垒措施往往会将成本转嫁到本国企业和消费者身上,推高通胀,削弱自身经济竞争力。
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仅针对美国,更是向全球释放了警告信号。
对于那些在中美之间摇摆的国家,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如果选择追随美国,就要承担相应后果。
这种强硬表态,不仅是防御措施,更是一种震慑力。
整体来看,中美在航运和造船领域的博弈,反映了两国在经济和战略层面的深度竞争。
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全球港口布局和强大的市场优势,展示了应对复杂局势的底气。
而美国试图通过收费政策压制中国,但最终可能难以撼动中国的全球地位。
这场较量的关键,不在于短期手段的高下,而在于两国的综合实力与战略韧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