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聊心理 10-06
我发现越过越好命的人,背后都有这1个共同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俩人不仅工作内容相同,也都成了家,各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手头的事、肩上的压力都差不多,可两人的状态却差了一大截。

90 后黑眼圈重得遮不住,每天唉声叹气,还总喊累。80 后看着细皮嫩肉的,天天端着茶壶,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两人的工作模式,也完全不同。

90 后每天早上冲进办公室,一坐下就打开四五个任务窗口。左手写 PPT,右手回消息,屏幕下方还挂着待办清单的弹窗。

午休别人去吃饭、散步,她还对着后台叹气,嘴里念叨下午要交的总结没改,别的需求又催了。

80 后女士呢?每天踩点到,先泡杯茶,翻开笔记本列好当天要做的事,再打开第一个文档。办完一件事,起身活动 10 分钟,再坐下来继续。

下午对接完合作方,还能准时下班,工位永远整整齐齐,偶尔还会跟大家分享周末爬山的照片。

90 后同事曾无数次怨念深重地感慨,明明大家干着一样的事,操一样的心,怎么我会累这么多呢?难道是我天生命不好吗?

听朋友说完,我觉得她这两位同事的办事风格,恰恰代表了两种思维模式。

累得要死的 90 后,下意识使用了多任务模式,而那位 80 后女士,使用的是单线程模式。

容易焦虑的人,基本都习惯用多任务的模式思考,所以常常把自己逼到紧绷的状态。

生活里的多任务焦虑,比职场中厉害得多了。

比如一位中年女性,早上起来要盯着孩子吃早餐、找老人的降压药,自己还得化妆赶去上班。

下班路上要想买什么菜,回家先辅导孩子写作业,同时盯着锅里的汤,洗碗时可能还要竖着耳朵听孩子有没有作妖。

很多人下意识以为顾全所有事才稳妥,却没发现,正是这种什么都想管的思维,把精力一点点耗干。

01  

生活里的多任务,往往会带来双重消耗,把我们的精力一点点磨得精光。

第一重消耗,注意力被拆碎,做什么都顾此失彼。

刷过一个影视剧片段,一位妈妈一边在厨房煎鸡蛋,一边冲客厅对娃喊快穿袜子,还不忘拿手机给菜店老板发要一斤青菜和一斤肉。

最后鸡蛋糊了,娃的袜子穿反了,菜店老板的消息也没按发送,菜也没留下。

这就是注意力被拆碎的样子。

我们的大脑没法同时聚焦多个场景。看似忙忙碌碌,结果每件事都做得潦草。

第二重消耗,心理负担叠加,越忙越焦虑。

比做事分心更磨人的,是心里的惦记。

洗着碗脑子里突然蹦出孩子的课外书没买,晾衣服时想起爸爸下周要去复查,得提前挂号。

坐在沙发上歇会也可能突然弹起来,糟了,明天要交水电费,忘没忘啊?

没做完的事、没顾到的细节,像小石子一样堆在心里,越堆越沉。

而且有些人还会陷入自我感动式多任务。

比如觉得我从早到晚没停过,肯定是个好家长,可真要问:今天好好陪孩子聊过天吗?好好吃口热饭吗?却答不上来。

忙得没意义的状态,只会让人越来越累,甚至慢慢怀疑自己,怎么每一件事都顾不好?

03

多任务模式会让人心力交瘁,一次把一件事做好的单线程模式,会让生活更顺利。

而且把单线程用到生活里,也不用一下改变太多,从小事开始尝试,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分享几个我总结的办法。

1,给事情分轻重。

每天早上花几分钟,在脑子里过一遍当天要做的事,按 " 必须今天做 "" 可以明天做 "" 可做可不做 " 分个类。

必须今天做:送孩子上学、做晚饭,拿药。

可以明天做:收拾衣柜、给孩子买课外书。

可做可不做:擦窗户、给花盆浇水。

先把必须今天做的事做好。

比如送完孩子回家,先把药分好,再准备晚上的菜;这些事做完了,再看看可以明天做的。

别想着今天把所有事都做完,日子不是突击战,是持久战,慢慢来反而更稳。

2,做小事时不分心

做饭就专心做饭,切菜时不想孩子的作业,炒菜时把手机放在厨房外面,只盯着锅里的菜。

然后就会发现,饭做得更快,味道也更好,还不会因为分心把菜炒糊。

陪孩子时也一样,孩子让讲故事,就放下手里的家务,坐在他旁边,认真听他说、跟他互动。

别一边讲故事,一边想着衣服还没晾。

结果故事没讲好,孩子不高兴,自己也没心思晾衣服。不如先陪孩子把故事讲完,再去晾衣服,两件事都能做得舒心。

3,每天留 20 分钟给自己

这 20 分钟里,不用管孩子、不用顾家务、不用想老人的事,就做自己想做的。

坐在沙发上喝杯茶,看会喜欢的电视剧,哪怕只是发会呆。

精力就像电池,总放电不充电,迟早会耗干。这 20 分钟就是充电时间,歇好了才有劲管家里的事。

试试把单线程搬进生活,一次只做一件事,先顾好自己的精力,才能把日子过得更顺。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90后 职场 辅导 中年女性 黑眼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