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5 日,重庆磁器口古镇摆起长街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美食、赏民俗表演,共迎中秋佳节。| 新华社 王全超 摄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 " 阖家团圆 ",以月圆兆人之团圆,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祈盼丰收、幸福、圆满。
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秋祀活动。先秦至汉出现 " 中秋 "(实为仲秋,即秋天的第二个月)一词,也有秋分 " 夕月 " 的祭月仪式(因秋分时未必满月,后调至月圆日),具有自然崇拜和农耕庆典色彩。《周礼》就有 " 中秋夜迎寒 " 的记载,当时,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流行赏月雅集。唐明皇游月宫并谱写《霓裳羽衣曲》的传说广为流传。加之,唐朝道教盛行,月亮作为长生的象征备受关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传说,代代相传。
宋代,中秋节正式成为全国性固定节日,发展出团圆的核心内涵,民俗活动变得丰富。《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之夜,京城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夜市通宵营业。宋代《武林旧事》中提及 " 月饼 ",不过,当时的 " 月饼 " 为日常糕点,与中秋节紧密结合的月饼自元代之后方逐渐普遍。
中秋节祭月,除了月饼,还有柚子、芋头、桂花鸭等节庆饮食。柚子因外形圆润、果肉紧密,象征着团圆和 " 佑子 " 的美好祝愿。芋头因谐音 " 运来 " 或 " 余 ",寓意好运和富足。南京有中秋节吃桂花鸭的习俗。
祭月之外,南方常见的民俗活动还有玩花灯。在广西南宁,孩子们会制作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在江西、湖南、广东潮州等地,盛行中秋 " 烧塔 "。人们用瓦片砌成塔,填入树枝烧火,火焰照得四野火红,象征日子红红火火。在江苏南京、河南南阳、山东菏泽等地,有 " 摸秋 " 习俗,即女子中秋夜潜入菜园摸南瓜、摸扁豆,寓意求子、平安。在江南(苏州、杭州),还有 " 走月亮 "(中秋夜结伴沿河边、街巷行走)," 走三桥 " 等,寓意 " 消灾避祸 "。在浙江沿海一带,中秋观潮,尤其,观赏钱塘江大潮是自古以来的盛事。在北方,北京有 " 兔儿爷 " 等中秋时令吉祥物,山东有 " 祭土谷神 " 等活动。
总之,中秋节是一个源于上古月崇拜与秋报感恩,在唐宋时期逐渐定型,以月圆人圆的 " 团圆 " 为核心,融合了丰收庆祝、祈愿纳吉等多重内涵的综合性民俗节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