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历知幸 : 作为现实题材影片,《震耳欲聋》的意义就像名字一样 " 震耳欲聋 "。
为谁发声?为弱势群体,为所有普通人,为所有的不公。
电影最绝的地方在于,他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了聋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困境。
失去听力,失去声音,并不是说你可以用一个可以替代的交流工具。
而是 " 被无视 "。
电影里有一处印象最深,比所有的无视都来的惊悚 —— 他们想要不让聋人报案,假装翻译手语,挡在聋人面前,手语失效了,聋人束手无策……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耐心看手语,也有耐心学习手语的。
电影用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揭开了 " 聋人真正的困境 ",也提出了电影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解决他们的困境?
" 理解他们 ",可能这句话打出来略显苍白。如何理解?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
电影用了一个非常残酷的方式,藏在情节的互文里。
一开场,看似和所有律师都一样的李淇,在掌握资源的大老总面前,想要拿下顾问合同,被轻蔑的无视。李淇用尽全力,也只能接过大老总看似补偿实际上是施舍的两千块。
转头,李淇见到聋人张小蕊,她想求助,却被李淇用两千块律师费的标准打发走。他懂手语,却并没有共情理解他们。
假如你代入高高在上的大老总,此刻的李淇,和被婉拒的张小蕊有什么区别?所以,聋人的处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只是因为身体的障碍导致的困境,有的时候和我们普通人的困境心态,也一样。
所以,要真的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不能灌几碗鸡汤,说几句安慰的话就行。
电影就这样,把这一切明明白的摊在你面前,残酷但真实。
也让你清楚的看到,李淇是怎么认识到这一切的,从唯一能和聋人沟通的律师,从却不当回事到毅然决然站在他们面前、为他们发声的全过程。
这不是口号,而是人性推动的必然。李淇和小汤之间关于社会运行的讨论争吵,我相信不少人看到可能都会站李淇的角度,认可他的现实,但是当吴姐因为被骗而决绝点火那一刻,你还能这么冷静?
这就是人性,也是这个故事推进的底层逻辑。只有李淇懂了,观众才能懂,因为他是唯一连接听人、聋人、法律三重世界的人,也是电影主线故事里,唯一那个能让观众 " 听 " 见他们说话的人。
他的转变,就像观众的站位转变一样,手语不是阻碍,态度才是关键,这就是电影想说的公平。
电影最后李淇在法庭上打出的那段手语,每一个字都像大声回荡在观众耳边一样。可同样,观众会认可他的选择,因为电影一路推进,观众真正理解到他们的处境。
这就是震耳欲聋,虽然无声,却浩荡回响在每个人心中。理解李淇的选择,也就懂了这个故事最终的意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