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狐 昨天
终于等到了!工信部汽车新国标修改单规范“隐藏门把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最近车圈最值得欣慰的消息,不是金九银十谁家车卖爆了,而是老狐之前和大家聊过的隐藏式门把手问题,这回终于在政策上落地了。

9 月底,工信部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刷屏网络,不少人估计都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

不管有没有舆论压力的助推,总之,从规定上看," 机械释放功能 "" 操作空间 " 这些字眼也算是把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性命考虑在内了。

当然,这还不是这次政策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如果非要深究下去,老狐觉得有两点很值得讲一讲:

一是新规化身 " 照妖镜 ",以后某些车企想忽悠老百姓就没那么容易了;二是新规背后是相关部门责任心的呈现,监管者终于不再 " 和稀泥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及时纠偏的大好事。

虽然老狐一向不爱把事情说的这么严肃,更不喜欢像 " 老太太裹脚 " 似的重复同一件事,但这一次,还是很想和大家再谈一谈 " 隐藏式门把手新规 " 背后的一些意义。

变了味的科技感,得有人管

曾几何时," 脚踏实地 " 被车圈的 " 炫技风 " 取代,并在这些年发展壮大,前者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 " 谈资 ",后者成了车企们逐渐吹捧的榜样。

于是,慢慢的,隐藏式门把手就成了车企在外观上呈现科技感的 " 标志 " 设计,谁家新车发布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一个 " 主流版式 ",甚至还得被打上 " 不思进取 "" 跟不上时代 " 的标签。

而隐藏式门把手真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吗?如今抛开安全谈科技的做法,又真的值得推崇吗?

实话说,老狐真没觉得抛开安全谈科技是什么正向价值观。

某新势力车主群里,北方用户冬天晒出的 " 浇热水融冰 " 视频曾刷屏网络;

哈尔滨、长春等北方城市冬季(零下 10 ℃至 30 ℃环境),门把手无法弹出需借助热水、工具甚至破窗锤辅助开启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

某央企下属专门测试汽车技术安全机构提供的测试结果显示,这类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 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 98% ……

而再看车企这边,宣传隐藏式门把手的时候,涌现在发布会台前的永远是 " 科技感 "" 降低风阻 "" 一体感 "" 智能化 " 这样的词汇,却没人提起过其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风险。

" 当时就想着,哪怕有个能扳动的铁疙瘩也行啊 "。

说白了,更多时候," 隐藏式把手就是‘视觉刚需’,为了流量,安全成了可以 " 适当妥协 " 的选项,科技感成了优先于安全的绝佳 " 卖点 ",老狐觉得," 变了味 " 的智能科技感,确实得有人管管了。

为科技感 " 托底 ",还得机械上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仔细看过,这一次的新规,反复强调了一个词,也就是 " 机械释放功能 "。老狐具体看了一下从征求意见稿内容的 " 技术要求 " 部分中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 60 mm × 20 mm × 25 mm。

同时,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

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

……

太多的内容咱们在这里就不去复述了,老狐觉得,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现在的意思是让车企捡回老手艺,等于是让机械设计为目前的科技设计 " 托底 "。听着是有点倒退的意思,但仔细想一下,这其中的本质其实是让各家车企守住安全底线。

翻看汽车发展史,经典车型的门把手几乎都是机械逻辑。比如大众甲壳虫的圆形把手、Jeep 牧马人的外露式门栓,甚至老解放卡车用的都是铁拉手。

说白了,它们的设计逻辑都一样,都有直观、可靠的特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戴着手套、沾着泥污,也能凭本能操作。

就像有些人说的,机械结构的容错率太高了,弹簧、杠杆这些老原理,历经百年验证,比芯片靠谱多了。

新规让机械为科技 " 托底 ",应该也是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安全逻辑。老狐觉得,新规如此规定,不是要否定创新,而是让创新有根。

就像手机,指纹解锁再快,也得留个电源键应急。至少,从咱们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知道车企留了这么个安全 " 后手 ",开车也会更踏实一点。

征求意见稿背后的意义,值得思考

隐藏式门把手被吐槽了很长时间,如今终于有了规范,这绝对是一件大好事。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老狐觉得,这也意味着,当下,汽车消费者的 " 声音 " 已经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监管部门不再 " 和稀泥 ",车企也不再闭门造车,征求意见稿背后的一些意义,或许比限制隐藏式门把手本身更值得大家欣慰。

不信咱们回顾一下意见稿的内容,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提到,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组织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

本标准旨在引导企业规范车门内外把手产品设计,提升门把手安全性能,全面提升车辆安全水平。

另外,《编制说明》还提到,起草组调研了 20 家企业、63 款车型的车门把手型式,针对行业内现存的各类车门外把手、车门内把手型式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各类车门把手型式对应的危险场景,并针对重点几款电动式车门把手进行了试验验证。

本次验证试验,试验样车涵盖如下图所示的机械式车门把手及电动式车门把手,结构型式覆盖了国内市场的主流车门把手。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这一次的规定,是真正在解决汽车安全方面的问题。大到之前的辅助驾驶,小到这一次的隐藏式门把手,当监管部门开始以 " 安全 " 为中心要求车企的时候,至少可以证明一点,那就是,行业内所说的 " 高质量 " 发展确实都有付诸实践。

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花里胡哨的设计,终究不如 " 关键时刻靠得住 " 实在。新规落地之后,意外情况下大家的风险又小了一重,中国车企的汽车设计又多了一层安全保障,这于行业而言,就是进步。

结语

不管是之前的驾驶辅助系统,还是这一次的隐藏式门把手,似乎大家一直感到矛盾的都是 " 传统设计重要还是创新设计重要?" 的问题。老狐觉得,本质上来说,安全底线更重要。如果再进一步来说,监管部门的引导是否正向更重要。汽车不是摆在展厅的艺术品,而是要跑在路上、护人周全的伙伴。不会冻住的机械拉手,一拉就开的应急装置,才是咱们老百姓更温暖的依靠。

总而言之,这次新规是一件好事。当行业不再为了 " 炫技 " 而妥协安全,当大家开始敬畏安全,才能真正造出 " 让人放心的车 "。这是新规给车企的启发,也是老狐之再次提及这件事,希望传递的核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微博

编辑:MR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工信部 长春 哈尔滨 央企 词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