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各地景区迎来了大量游客,其中自驾游热度高涨,新能源汽车出行迎来新高峰。据全国公路网总体运行情况研判数据显示,预计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超 6200 万辆,同比增长 2.4%。来自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多部门和机构路网运行联合研判会商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新能源汽车约占日均总流量的 20%,较 2024 年国庆增长约 30%。也就是说,每天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新能源车流量约 1240 万辆。
这么多的新能源车上路,充电自然是头等大事,但是高速服务区有多少充电桩呢?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 8 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已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6.66 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 49%。不过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电动车,这些充电桩依然是 " 僧多粥少 ",每天在高速上电动车与桩的比例达到了 186:1。可能有人会说,新能源中占相当比例的插混(含增程)车型不需要充电,但事实上,由于现在的插混车型电池越来越大,很多插混车主也热衷于服务区充电,只不过看到排队很长的情况下他们多数 " 不想掺和 " 而已。
因此,全国多地高速服务区在假期首日就陷入 " 一桩难求 " 的境地。国庆高速充电桩开始 " 排队叫号 ",有车主拿到 49 号牌苦等 3 小时,充电 1 小时,总共耗费 4 小时才重新上路。
01
充电桩少不是 " 充电难 " 的唯一原因
假期高速公路 " 充电难 " 其实一直是电动车主们心知肚明的事情,那为何广大的电动车主依然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呢?
最大的原因是高速电耗出乎很多车主的预料,以为自己按照续航里程可以不充电跑完全程,但实际上跑到中途就发现电池续航并不足以支持跑完全程,因此被迫中途充电。
北京的李先生国庆期间就经历了一次 " 惊险之旅 "。
他开着自己新买的纯电动车从北京开回老家,该车官方标称 CLTC 续航 715 公里,耗电量 13.7kWh/100km,而从北京到老家济南只有 400 公里。出发前他信心满满:" 中途根本不用充电!" 行驶约 150 公里后,他瞥了一眼续航显示,心里咯噔一下。出发时显示 715 公里,现在只剩 450 公里,而实际只跑了不到 200 公里。" 可能是刚开始耗电快吧 ",他这样安慰自己,继续前行。当续航显示只剩 200 公里时,他距离下一个服务区还有 80 公里。按照这个消耗速度,可能撑不到充电站。他赶紧关掉空调,音乐也关了,车速降到 90km/h。但为时已晚——电量仍在快速下降。
终于看到服务区指示牌,显示还有 15 公里。此时续航只剩 50 公里,他的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更可怕的是,导航显示下一个服务区在 40 公里外——如果这个服务区充不上电,他就真的危险了。
驶入服务区,眼前景象让他心凉半截:充电站前排着 8 辆车,预计等待时间至少 2 小时。一些车主已经等待超过 3 小时,情绪开始焦躁。
" 我原本以为续航够用,没想到高速这么耗电 ",同在排队的另一车主苦笑着说,他已经等了近 3 小时。
后来李先生从资深电动车车主那里了解到几个关键知识:
速度是电耗的隐形杀手:时速超过 100km/h 时,风阻呈平方级增长,电耗可能比城市道路高出 30%-50%;
空调是用电大户:在高速行驶时开启空调,可能额外增加 15%-20% 的电耗;
规划充电的重要性:经验丰富的电动车车主都会遵循 " 见半就充 " 的原则——电量低于 50% 就开始寻找充电站。
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官方续航数字和电耗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参考,真实路况中的变数远超想象。他表示今后每次长途出行都会提前规划充电策略,再也不敢盲目相信官方电耗了。
对电耗做到心中有数,正确作行程规划,才能缓解电动车跑长途的痛苦。其实我这次国庆也开了一辆纯电动车从广州到汕头,全程 416 公里。我开的这辆车有着 102.7kWh 的大电池,满电状态下 CLTC 工况续航里程 710 公里,切换到 WLTC 工况显示续航里程 575 公里,不要以为这就完了,它其实还有个 " 预估续航 " 的选项,切换到这里,续航里程就只有 429 公里了——这才是这辆车的真实续航里程。
这辆车的官方标称电耗是 15.9kWh/100km,但只需要将电池容量与预估续航简单除一下,就知道这辆车的电耗是超过百公里 20kWh 的,因此我就当这辆车的百公里电耗是 20kWh 来开,一路上进服务区也没有着急充电,而是选择午餐的时候下高速充电,这时它的剩余预估里程还有 156 公里。电耗显示 17kWh/100km,但是这个数值标明是 " 驱动电耗 ",并没有计算一路上空调、娱乐系统、冰箱、座椅按摩等设备所消耗的电,实际电耗肯定是超过 20kWh/100km 的。
这一现象暴露了新能源车宣传中的两大顽疾:选择性展示数据和测试标准不适合实际。车企常将驱动电耗(仅计算车辆行驶耗电)与综合电耗(包含空调、娱乐系统等)混为一谈,或者以实验室理想的测试方式让消费者误以为电耗极低,实际使用时却遭遇续航 " 腰斩 "。
02
实验室与现实的路况差异
哪怕是能耗公认领先的车企也不能避免这种现象。在国内一个收集车主能耗数据的统计网站上,770 位特斯拉 Model Y 车主上传的数据显示,其车辆实际平均电耗为 17.24kWh/100km,远超官方标称的 11.9kWh/100km,电耗差距高达 44.8%。电耗虚标→续航里程虚标→规划行程不准→续航焦虑→被迫充电→充电焦虑,这个国庆假期,这样的链条让无数电动车主戴上了 " 痛苦面具 "。
目前纯电动车主流的 CLTC 工况测试存在明显缺陷:这种测试平均车速仅 28.96km/h,测试时间仅 1800 秒,且完全规避了实际驾驶中的频繁启停、高速行驶等场景。CLTC 测试环境与真实路况差异巨大:无空调使用、无极端温度、无激烈驾驶场景。
相比之下,美国 EPA 标准就显得 " 残酷 " 得多:综合测试时长是 CLTC 的 3 倍多;包含城市、高速、激烈驾驶等 5 种真实场景;全程开启空调和电器设备;模拟 -7 ℃到 35 ℃的温度范围。
同样以特斯拉 Model Y 为例,CLTC 工况每度电可行驶 8.4 公里,而 EPA 工况仅为 6.1 公里,差距高达 27.3%。这个差距更接近车主的真实体验。
国庆期间,由于高速行驶和空调、娱乐设备使用,这种差距被进一步放大。一位从上海到武汉的电动车主表示:" 标称 700 公里续航,跑 800 公里规划中间充一次电,实际要充两次电才行,而服务区每次充电桩排队就要两小时。"
03
消费者困境:选车靠猜,用车靠忍
弄不清驱动电耗与综合电耗、搞不懂什么是 CLTC 工况,这种购车决策的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陷入困境。据统计,三分之一以上的电动车购买者为首次购车,对电耗没有概念,只能依赖厂家提供的数据。而车企热衷于宣传续航里程而非电耗,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的判断标准。
电耗跟油耗一样,实际使用中的成本不容忽视。高电耗带来的不仅是充电频次增加,更衍生出额外支出。一位网约车司机发现,运营车辆实际电耗比标称值高 25%,每月多支出电费近 500 元。并且由于电耗高,他不得不每天多花 1 小时进行第二次充电,而这段时间他本可以用于更好休息或者多拉几单,这种无谓的时间浪费本身就是一种高昂的成本。
保值率的隐形付出同样令人担忧。高电耗车型面临双重贬值压力:电池健康度下降加速(相同里程下循环次数更多),且二手市场对 " 电老虎 " 车型普遍压价,高电耗车型三年残值率可能比低电耗车型低 15% 以上。
04
是时候构建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了
当新能源车市占率已经超过 50%、电动车已经成为家用购车最主流的选择时,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在能耗测试上,行业应引入包括城市、高速、低温、空调全开等多元场景的测试标准,并强制车企公布细分数据。美国 EPA 标准的五大测试条件(城市、高速、激烈驾驶、空调使用和低温运行)值得借鉴,让消费者不再有信息差异。
在能效标识上,推行汽车能效标识制度势在必行。参考家电能效标识,为每款电动车标注清晰的电耗区间:包括行车能效、空调能效、驱动能效和补能能效。这将帮助消费者建立合理预期,避免购车后的心理落差。
在监督机制上,完善第三方监督机制至关重要。鼓励中立机构定期对市场热销车型进行真实环境测试,并发布报告。同时开放第三方实验室认证,对虚标数据企业实施处罚,重塑市场信任基础。
新能源车的终极竞争不应是实验室数据的较量,而是真实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比拼。建立科学能耗评价体系,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更是推动行业从 " 野蛮生长 " 迈向 " 高质量发展 " 的关键一步。
正如一位电动车车主所言:" 我们不需要完美的实验室数据,只需要真实的续航预期。" 这个国庆假期暴露的电耗虚标问题,希望成为行业改革的契机。只有当车企停止数字游戏,开始直面真实电耗挑战,新能源车行业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
毕竟,再华丽的参数海报,也抵不过车主手机里真实的续航里程记录。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DearAuto 立场。 )
———— END ————
法
律
顾
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