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周末画报 前天
日本为什么会是亚洲获得诺奖最多的国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当地时间 10 月 6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玛丽 · E · 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 · 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坂口此次获奖,也让他成为第 31 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日裔)学者。

研究了些什么?

诺奖官网公报介绍,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必须得到调节,否则可能会攻击自身器官。三名获奖者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坂口志文发现了调节性 T 细胞,它可以有效阻止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则找到了与之相关的基因,这些成果加深了科学界对免疫系统如何运作的理解,推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

坂口志文现年 74 岁,是日本大阪大学免疫前沿研究中心的教授,因在免疫调控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曾获得过多个国际和日本国内的奖项。20 世纪 80 年代,坂口志文在日本爱知县癌症中心研究所就职期间,提出了关于免疫学的新理论,即外周免疫系统中,一定存在某种形式的调节性 " 安全卫士 "。在随后实验中,坂口发现了一类此前未知的全新 T 细胞,将其命名为调节性 T 细胞。1985 年 1 月,坂口志文与人合著了一篇发表在《Federation   Proceedings》期刊上的论文,题为《小鼠中诱发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调节性 T 细胞与效应 T 细胞的发育差异》。坂口认为,调节性 T 细胞是 T 细胞的特殊亚群,能保护机体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侵害。

不过,当时许多人仍对坂口的发现持怀疑态度,而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的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调节性 T 细胞的作用。20 世纪 40 年代,在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进行辐射影响研究时意外发现,一些雄性小鼠生来皮肤就出现鳞屑状脱落,脾脏和淋巴结极度肿大,只能存活几周。研究人员意识到这种疾病的相关基因突变必定位于 X 染色体上,因为雌性小鼠能够携带突变生存,它们拥有两条 X 染色体,其中一条是健康的。分子生物学工具进一步发展后,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些小鼠的器官受到 T 细胞攻击,T 细胞破坏了小鼠体内器官,似乎是相关突变引发了免疫系统的 " 叛乱 "。

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最终找到了这些患皮屑病小鼠的突变基因。他们于 2001 年发表在英国《自然 · 遗传学》杂志上的论文指出,该基因在人体内的同源基因 FOXP3 突变会引起一种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进一步印证了免疫系统 " 叛乱 " 的原因。这一关键发现引发全球多个实验室竞相投入后续研究,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 FOXP3 基因可能对调节性 T 细胞至关重要。

坂口的团队将这些发现联系起来,证明了 FOXP3 基因控制着调节性 T 细胞的发育。调节性 T 细胞负责监控其他免疫细胞,可以防止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人体自身组织,这对于外周免疫耐受机制至关重要。调节性 T 细胞还能确保免疫系统在清除入侵者后 " 冷静下来 ",不再继续 " 全速运转 "。

评奖委员会表示,三名科学家的发现开创了外周免疫耐受这一全新研究领域,推动了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发展。这些发现还可能推动器官移植等领域的进展。

日本第 30 位诺贝尔奖得主

坂口此次获奖,也让他成为第 31 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日裔)学者。截至 2025 年,日本已获得 27 个诺贝尔奖(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等领域,有多名日本学者共享同一奖项的情况),成为亚洲唯一实现 " 科技孤岛 " 突破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其长期的教育投入、科技政策支持及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深度学习与本土化创新。

日本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实施 "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通过高投资、高积累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对教育、科研领域的资金支持。其高等教育体系以学术研究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实施严格的国际化战略,如 " 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 ",推动顶尖大学与国际接轨。   ‌ 1990 年代,日本提出 "50 年内获得 30 个诺贝尔奖 " 的宏伟目标,并通过制度创新为科研人员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例如,野依良治等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其研究成果仍能获得政府持续支持,形成了 " 研究—支持—突破 " 的良性循环。

日本所获诺贝尔奖一览:

物理学奖

1949 年 汤川秀树 因介子存在的预想而获奖

1965 年 朝永振一郎 因在量子电动力的学基础研究而获奖

1973 年 江崎玲于奈 因在量子穿隧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半导体而获奖

2002 年 小柴昌俊 因对于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宇宙微子检验有卓越的贡献而获奖

2008 年 小林诚、益川敏英 因发现小林-益川理论与 CP 破坏源自粒子物理学的贡献而获奖

            南部阳一郎(美籍) 因粒子物理学之中自发对称性破缺的发现而获奖

2014 年 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美籍) 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了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的贡献而获奖

2015 年 梶田隆章 因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并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而获奖

2021 年 真锅淑郎 因对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的可变性及可靠预测全球变暖做出贡献而获奖

2025 年 坂口志文 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而获奖

化学奖

1981 年 福井谦一 因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而获奖

2000 年 白川英树 因导电性高分子的发现与发展而获奖

2001 年 野依良治 因手性触媒之不对称合成研究而获奖

2002 年 田中耕一 因活体高分子同定与构造解析手法的开发而获奖

2008 年 下村修 因绿色萤光蛋白(GFP)的发现与生命科学的贡献而获奖

2010 年 铃木章 因发现铃木耦合反应而获奖

            根岸英一 因发现根岸耦合反应而获奖

2019 年 吉野彰 因开发锂离子电池而获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7 年 利根川进 因多样性抗体的生成和遗传原理的解明而获奖

2012 年 山中伸弥 因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ell)而获奖

2015 年 大村智 因发现了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获奖

2016 年 大隅良典 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而获奖

2018 年 本庶佑 因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文学奖

1968 年 川端康成 代表作《伊豆的舞娘》、《雪国》 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1994 年 大江健三郎 代表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了现代人的芸芸众生相

2017 年 石黑一雄(英籍)代表作《长日留痕》 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揭开了存在于幻想中的地狱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和平奖

1974 年 佐藤荣作 因提倡非核三原则而获奖

2024 年 " 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日本 免疫 德尔 基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