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国庆逢中秋,天津南开区双鼓(古)地区迎来一场古今交融的盛宴。青砖黛瓦间,衣袂飘飘的汉服少男少女执册寻章;朱阁戏楼下,零距离的戏曲快闪引来掌声阵阵。这里不仅是老天津卫的记忆载体,更化身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文化现场。
" 身着汉服,即可领取百元礼券 " ——这则消息在各大社交平台不胫而走。清晨九时未至,潞河督运巷西门 "AI 九墨拓印 " 点位前已有人等候。一位身着明制马面裙的姑娘笑言:" 本以为会尴尬,谁知走入老街,竟如画中游。" 据悉,活动期间每日限量发放三百张代金券,每套含十张 10 元券,可在古文化街、潞河督运巷和鼓楼商业街三大街区 25 家指定商铺消费使用。从传统糕点到文创雅物,从手作体验到汉服配饰,传统古街串联起味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与此同时,一场以 " 通关文牒 " 为契机的文化探寻正在展开。古文化街北门处,一本本设计精美的《通关文牒》被游客郑重接过。翻开内页,泥人张、达仁堂等老字号与玉皇阁、天后宫等历史建筑相映成趣。方形店铺章与圆形景点章错落有致,十五枚印章如同十五把钥匙,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记者随人流自北门南行,在通庆里青砖券门下邂逅首枚印章。工作人员轻扣印章,在文牒落下第一个印记。至天后宫时,游客已摩肩接踵,却秩序井然。每个打卡点都成为文化交流的驿站,人们在此分享路线、互换心得。当最终在古老戏楼集齐最后一枚圆章,领取的不仅是当日灯笼纪念品,更是一段被文化浸润的时光。
更令人惊喜的是,戏曲艺术在这片古街实现了 " 破圈 " 生长。官银号门前,京韵大鼓的唱腔突然响起,青年演员立于人群之中,唱词清晰,眉目传情。相声称 " 现挂 " 妙语连珠,七旬老者跟着韵律轻声应和,垂髫小儿瞪大双眼。那些曾经高悬于舞台的艺术,此刻化作街头巷尾的清风,吹皱一池文化活水。
这个假期,双鼓(古)地区用创新的表达唤醒古老记忆。当汉服的衣带掠过百年青砖,当朱印覆盖泛黄纸页,当戏腔回荡在飞檐翘角之间,我们看见:传统从未老去,它正以年轻的姿态,与这个时代温暖相拥。(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通讯员石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