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 有苗不愁长。"
娃们到了初中,主科从 3 门一下子变成 9 门。除了语数外,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道德与法治都要计入中考成绩,哪一门也含糊不得。要是不提前打打基础,怎么适应得了?
" 小初衔接 " 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小编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刚进入初中学习,一下子多了那么多门功课不知道应该如何应付的尴尬场面。小编一直在市面上找关于小初衔接的书籍,终于给我找到了,今天诚意推荐给大家,这是由清华附中校长牵头编写的一套丛书—— " 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 "。
这套书拿在手上,小编就在想,如果刚上初中的时候能够看到这套书,可能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会是另一番景象。书中把那些对于刚进入初中学习的抽象概念像说故事一样解释得通俗易懂,还激发起孩子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看过这套书的孩子应该不会对理科产生畏难情绪,不仅如此,还会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今天我们就带着家长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套书。
老牛精选
《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点击下图直接购买
小初衔接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很多孩子刚上初中,都会因为学科数量突然增长而感到很不适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华附中学校领导决定,组织优秀的一线教师,倾力打造一套书,帮助孩子们平稳过渡。
如果你翻开这套书的前言,就会发现,用 " 倾力打造 " 这个词,一点也不为过。除了由校长担任总主编,每个分册的主编也都是各教研组的组长。
比如,数学分册的主编张小英老师,担任清华附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多年,是资深的北京市特级教师,数学正高级教师,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紫金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获得者。她多次承担特级教师示范课,深受师生欢迎。
此外,化学分册的陈新福老师、地理分册的刘景奎老师也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物理分册的蒋炜波老师、道法分册的向丽老师也都是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
除了这些耀眼的" 组长之星 ",参加编写的老师可谓卧虎藏龙。他们有的参与过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有的承担过通行教材的编写,有的甚至是中考试卷的命题者、北京市市级奥赛金牌教练员……
了解到这些,你是不是感到这套丛书,凝聚了如此多的智慧,变得沉甸甸起来了呢?
如果想具体了解这套书,咱们可以先从目录看起。
比如,数学分册不仅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的内容,甚至涵盖了小学阶段并不涉及的难点问题——函数。
仔细观察目录,你就会发现在章节下面,每篇文章的小标题都是由 " 知识点 + 问题 " 两部分组成的。冒号之前是相关知识点,冒号之后则是与生活密切结合的一个有趣问题。
乘方:一根拉面对折 16 次后变为多少根?
直方图:手机拍照是怎样实现美颜功能的?
方差:应该选择哪位射击手参加比赛?
构成标题的两部分内容功能各不相同。趣味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而位于前面的知识点提示,则可以帮助孩子在阅读时,始终围绕这个知识要点去思考。
每个分册都大致包括了 50 个这样的趣味问答,基本上涵盖了初中学科体系的重要的知识点。
孩子读完一本书,就能对初中阶段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大致了解。
除了知识的储备,小学升初中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国家教育部发布了 "2023 年高考蓝皮书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这本 " 蓝皮书 " 中,教育专家分别提出对4 个学科考试方向的重大调整。其中,数学考试将加入复杂的情景,物理和化学会进一步考察学生的深度思维和探究意识。
看完了 " 通识课 " 的目录,如果你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正是落实上述能力的良好途径。这是因为,书中的文章,基本上都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 " 故事引入、原理铺垫、问题解答、拓展讨论 " 几个环环相扣的部分,逐步展开。
1)故事引入
在文章的开始,孩子会被生动的故事吸引,在不知不觉中,提出疑问,产生得到解答的渴望。比如,现在如果有人问你:" 掰手指为什么会发出咔哒的响声?" 你能想象得到这里蕴含着化学知识吗?
我敢打赌,你一定猜不到这跟" 物质的溶解度 "有什么联系,因为科学家们也是最近才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化学老师不失时机地把这个例子用于课堂,并体现在这本书中。
话说这一年,诺贝尔奖颁发给了年逾八旬的唐纳德 · 昂格尔,因为他 60 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一件很酷的事情——掰手指。
很多年轻人 " 沉溺 " 于掰手指的乐趣中,而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说:" 别掰啦,再掰要得关节炎了!" 那么,掰了 60 多年手指的唐纳德 · 昂格尔有没有得关节炎呢?
2)原理铺垫
接下来,文章会对课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点聚焦。由于关节液也是一种溶液,所以为了解答标题的问题,除了介绍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的制备,作者还会进一步讨论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1. 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会像蔗糖这样,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过也有少数固体物质,比如氢氧化钙,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 压强
我们刚刚一直说的都是固体物质,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还会受到另一个因素——压强的制约。
这些内容相对抽象、有深度,在通常的课堂学习中,不容易被理解。但是,有了前面故事的铺垫,孩子便会带着问题,耐心阅读。
3)解答问题
有了必要的知识铺垫,下面就是运用这些要点,回答题目问题。
原来,当我们用力挤压关节时,关节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位于其间的关节滑液,所受气压减小。其中的空气溶解度就会跟着减小,迅速从中飞出,发出清脆的气泡爆裂的声音。
相信你一定觉得这个故事很酷。实际上,与前沿问题结合,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现在中考的风向标。
4. 拓展讨论
最后,文章还会进行拓展和讨论,引导孩子思辨,丰富他们的视野。比如,碳酸饮料放长时间之后会跑气,但是你能想到这与温度和压强都有关吗?
你能认识到这是气体特有的性质吗?针对这个现象,你能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吗?
可以看到,这样的趣味问答展开形式,不仅环环相扣,阅读轻松,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思考,培养他们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老牛精选
《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点击下图直接购买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根本在于搭建学科思维。
" 为什么撒盐可以帮助融雪?" 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去问不同学科的老师,答案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在 " 通识课 " 这套书中,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 " 融雪剂的作用原理 ",化学老师会说,它改变了物质的溶解度;而物理老师却强调,它改变了晶体的结构。
听起来很好玩吗?但是,在考试时,如果我们用物理的思路去回答化学问题,可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了!
其实说到底,初中三年,就让孩子逐步建立各学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怎样 " 用学科的眼光看问题 "。这下你知道,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差别了吗?
思维培养,在什么时期最有效呢?有人说,当然是越早越好啊,因为思维的建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
这话说得没错,但事实上,只有到了小学高年级,字都认全了,孩子才有条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时的他们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把握得好,就能为将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过来,如果在这一阶段,只把目光盯在成绩上,忽视了思维培养,那么到了中学,学业压力增大,就很容易陷入机械应试的死循环中。
这样的孩子,也许在初中还应付得过来,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一定会举步维艰。而这时的应试思维已经养成,在越来越重的学业压力下,恐怕神仙也无能为力了!
所以,你发现了吗?4-7 年级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阅读,还要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 有深度 " 的阅读资料。
老牛精选
《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点击下图直接购买
什么才是有深度的阅读资料呢?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很多家长和孩子遇到问题,会自然而然地求助于网络。然而,这些内容都是碎片化的,没有体系。孩子获得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还存在大量科学性的错误。
比如,在解释共振时,有人就用到了 " 发动机的振动 "" 吉他的共鸣箱 " 这样的例子。而事实上,前者与滤波有关,后者则用到了连续的驻波分布原理。用它们说明共振,并不恰当。
对此," 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 " 为我们带来了解决方案。
前一阵,北京公布了新中考政策,地理、历史、生物、化学不再计入中考成绩。但是 " 小四门 " 是不是就可以忽视了呢?
这样做虽然更有利于理科基础人才的培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搞研究。
普娃的家长,其实更应该关注自己孩子的天赋,培养这些 " 小学科 " 的兴趣。
到了高中,在考虑职业选择的时候,就有利于孩子发挥自身特长,独辟蹊径。
历史分册就是这样一本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图书。
虽然阅读起来相对轻松,但比起其他历史书,还是要 " 烧脑 " 一些。
不仅讲述了故事,还介绍了多个政治制度,引导孩子思考背后的历史意义。
内容更加贴近课内,涵盖面也更广,包括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近现代史。
作为一线的优秀教师,这套书的作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在书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成果,能够帮助孩子更有效地形成科学的思维链条。
有深度的阅读资料,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与表现形式有关。
现在很多中小学读物越来越倾向于图片化、视频化。
在未来工作中,需要我们了解前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更多的是以文字来表达的。
中学的各门考试中对大题的分析,强调了在大量文字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些变化正是初中与小学阶段的显著不同,所以家长也应该及早培养孩子阅读归纳总结文字的能力。
当然,提升文字阅读能力需要过程,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这一点," 通识课 " 这套书中还插入了大量精美的插画,这些插画大部分由清华附中的学生绘制而成。
与专业的插画师相比,他们的作品虽然有的还略显幼稚,但是往往更具想象力,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孩子认识科学的独特视角。相信这些同龄人的作品,也会给小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可以看到," 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 " 是专为小初衔接打造的一套系列丛书,从知识到思维方式,乃至编排形式都符合这一年龄的孩子需求。它将帮助孩子们打开一扇扇新的科学大门,成为他们顺利适应初中生活的起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在每个章节的最后,还安排了一篇科学家的故事。比如,胡克与牛顿的论战、特立独行的玻尔、被送上断头台的拉瓦锡。
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背后的故事。不但使得阅读更具有变化,也使知识变得有温度,引人深思。
常言道:"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事实上,初中 10 门主课,有 4 门都是文科。仅仅注重理科思维是不够的。
就拿 " 道德与法治 " 这门课来说,北京中考甚至改成了开卷!
很明显,这就要求学生从日常案例入手,注重平时积累,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要学好这门课,该怎样打基础呢?看看《道德与法治!社会我知道》就知道了。
司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中的道法课上,会出现很多抽象的词汇。如果连这些基本概念都不理解,就更谈不上综合分析。
为了扫清词汇障碍,文章设计了多个有趣的初中生形象(好问的薛水清、叛逆的大坤……),并从他们身边的故事讲起。
比如,水清家附近的交通混乱,她问妈妈:" 小区乱停车可以找居委会解决吗?"
接下来,文章通过介绍 " 基层群众自治 " 制度,对水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再如,大坤的爸爸告诫孩子要努力学习,因为 "18 岁以后就不能再依靠家里 ",大坤却反问道 " 是不是将来爸爸老了,他也可以不用照顾爸爸 " ……
除了身边的故事,文章后半部分,还会加入社会上的真实案例:
15 岁大陈因父母离异,从小跟母亲生活在一起。长大后,他也因此拒绝赡养年老的父亲。
有些人可能认为大陈的做法合情合理,但在现实生活中,法院的判决却恰恰相反。
它告诉我们,即便遇到大陈这种情况,赡养义务也是不能免除的。
" 贴近生活 + 真实案例 " 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中的很多知识,可能都是家长们初中时学习过的。家长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题目,提问孩子,并根据书中的内容自信地做出解答。这种做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主动阅读书中的章节,和家长来个学科大挑战。
不仅如此,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孩子学习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孩子某一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从而培养出强大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是推动他们持续创新的重要支撑,因为只有真正热爱某个领域的人,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另外,这套书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通过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理论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能在接受新知识时保持独立思考,不被既有观点所束缚,发现创新点,为未来的创新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编非常推荐家长们为孩子们选择这套书,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成为未来的创新者。
老牛精选
《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点击下图直接购买
温馨提示:请登录老牛精选小程序中查看订单详情,商品发货后才能查看物流信息。您也可添加客服小哞微信 mr_moo123,咨询商品和订单详情。推品推荐、商务合作,请添加 Shidaizoe 微信。更多好书推荐,请关注公众号 " 老牛的读书时间 "。
关注公众号 " 老牛的读书时间 "
更多好书推荐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