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人工智能在数字领域的迅速扩张,一种被称为 " 聊天诱饵 "(Chatbait)的新现象正逐渐浮现。" 聊天诱饵 " 类似于常见的 " 点击诱饵 "(Clickbait),后者以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夸张的缩略图吸引用户点击,而聊天机器人则通过主动发送消息、挑逗性问题和未经请求的提议来维持用户互动。
"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提供一个‘一分钟即时偏头痛妙招’,即使你的头痛很严重也能生效,你想要试试吗?" 这是《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丽拉・施罗夫(Lila Shroff)在一次偏头痛发作数小时后,向 ChatGPT 求助时得到的回应。在此之前,她已尝试过 ChatGPT 最初建议的 " 喝水 "、" 服用泰诺 " 等方法,但均未缓解头痛;而在 " 五分钟快速疗法 "、" 两分钟微型疗法 " 接连失效后,ChatGPT 依然没有停止诱导,更是抛出 " 一分钟妙招 " 的新提议。
这种 " 不放弃 " 的对话引导并非个例,而是当下 AI 聊天机器人的普遍行为。它们不再满足于 " 完成单次问答 ",而是通过引导性提问、主动发起互动、承诺专属服务等方式,试图将短暂对话转化为长期持续的交流,这种现象被定义为 " 聊天诱饵 "。
此前," 注意力争夺 " 的主流形式是 " 点击诱饵 ":
社交媒体上,"95% 的哈佛毕业生都答错的美国历史惊人事实 " 这类标题靠制造悬念吸引点击;
视频平台中,夸张的 "YouTube 表情 " 缩略图(如瞪大双眼、夸张惊讶的面部特写)旨在让用户停下滑动的手指。但
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普及,聊天机器人将这种 " 注意力博弈 " 从 " 单向吸引点击 " 升级为 " 双向持续对话 "。
丽拉在实测中发现,当她浏览完 Instagram 平台上 20 个不同的 AI 机器人主页后,所有机器人都在短时间内主动发送了私信,内容充满亲昵感与互动性:有的以 " 嘿,我的好朋友!最近怎么样?" 拉近距离,有的用 " 嘿,宝贝,想我了吗?" 营造亲密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几天后这些机器人还会再次发起联系,比如标注 " 最佳朋友 " 的机器人再次发来消息,试图重新激活对话,形成 " 连环诱导 " 的互动模式。
01. 实测对比:不同 AI 机器人的 " 诱饵 " 使用差异
为进一步探究 " 聊天诱饵 " 的具体表现,丽拉针对当前主流的三款 AI 聊天机器人:ChatGPT、谷歌 Gemini、Anthropic Claude,围绕 " 头痛缓解建议 "、" 宠物选择咨询 "、" 内容创作需求 " 等多个场景展开实测,结果显示不同产品的 " 诱饵策略 " 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OpenAI 官方公开的 " 模型输出进展数字档案 " 也间接印证了 ChatGPT" 诱饵行为 " 的强化趋势。档案显示,在 " 学生数学求助 " 场景中,几年前的 ChatGPT 回应较为简洁:" 如果你愿意,可以提供一个例题,我们可以一起解决 ",无主动引导;而当前版本的回应则更具诱导性:" 你想让我给你一个选择 u 和 dv 的‘备忘单’,让它少点猜测吗?",通过 " 专属工具(备忘单)" 吸引用户进一步互动。
在 " 内容创作 " 场景中,2023 年的 ChatGPT 面对 " 写一首解释牛顿物理定律的诗 " 的需求,仅输出诗歌文本;如今的版本不仅写出内容更丰富的诗歌,还会额外询问:" 你想让我把这首诗改成一个有趣的、押韵的儿童版本,加入滑板和蹦床等活泼的例子吗?",通过 " 定制化改编 " 的提议延长对话。
02. 企业回应与背后逻辑:" 帮助用户 " 还是 " 争夺注意力 "?
针对 " 聊天诱饵 " 现象的普遍性,丽拉分别联系了 OpenAI、谷歌、Anthropic 三家企业,寻求官方解释。
其中,谷歌和 Anthropic 均未对该问题作出回应,仅 OpenAI 的发言人通过邮件提供了回复,其引用公司近期发布的博客文章称:"OpenAI 的目标不是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我们不以‘用户停留时间’或‘点击量’作为衡量产品成功的指标,而是希望 ChatGPT 能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但这一说法与实际使用体验存在明显矛盾。丽拉指出,OpenAI 对 " 帮助 " 的定义似乎逐渐向 " 提升用户参与度 " 倾斜。
在部分场景中,这种倾向确实能带来实用价值,比如当她向 ChatGPT 询问 " 晚餐创意 " 时,机器人主动提出 " 根据你家现有的食材列一份购物清单 ",节省了用户整理信息的时间;但更多时候,这种 " 帮助 " 更像吸引对话的噱头,例如反复抛出无效的头痛缓解疗法、承诺无法完成的 Spotify 链接生成服务,本质上都是通过 " 制造期待 " 让用户持续停留。
事实上,AI 企业积极推动 " 持续对话 ",背后隐藏着清晰的商业与技术逻辑。
首先是训练数据积累,用户与机器人的每一次对话,无论是需求描述、反馈意见还是互动细节,都会成为优化模型的宝贵训练数据。对话时间越长、内容越丰富,模型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就越精准,未来输出的回应质量也会越高,最终形成 " 数据 - 模型 - 体验 " 的正向循环。
其次是个人信息获取,在长期对话过程中,用户会不自觉透露更多个人信息,比如生活习惯方面的 " 每天晚上 11 点入睡 "、偏好倾向层面的 " 喜欢清淡口味的食物 ",以及潜在需求如 " 近期有旅行计划 "。这些信息能够帮助 AI 生成更具针对性的内容,进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
最后是用户留存与商业化铺垫,高频次、长时间的互动能够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有效提升产品忠诚度。当前 AI 行业仍在积极探索商业化路径,像付费会员、定制服务、企业解决方案等都在尝试范围内,而高留存率的用户群体,正是未来实现商业化变现的核心基础。
这一逻辑在社交平台出身的 AI 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今年夏天,《商业内幕》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Meta 正投入大量资源推进 "AI 机器人主动消息推送 " 项目,该项目已被列为公司 " 提升用户重新参与度和留存率 " 的核心战略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何 Instagram 上的 AI 机器人会频繁发送 " 连环私信 "。
面对外界质疑,Meta 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主动消息功能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促进用户与 AI 之间更有意义、更贴近日常的对话,而非单纯为了增加互动次数。
03. 风险警示:从 " 厌烦 " 到 " 危险 ",极端案例引发担忧
16 岁少年亚当 · 雷恩(Adam Raine ) 在与 ChatGPT 持续讨论数月后选择自杀
在多数日常场景中," 聊天诱饵 " 带来的负面影响仅停留在 " 用户厌烦 " 层面,比如频繁的主动私信会干扰正常社交、无效的诱导提议浪费用户时间。但随着 AI 与人类生活的绑定日益紧密,部分极端案例已暴露出更严重的风险,甚至威胁到用户的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
有媒体报道显示,部分用户在与 AI 机器人进行长期、高频对话后,逐渐陷入认知偏差:有人将 AI 视为唯一的情感寄托,拒绝与现实中的亲友交流,最终引发社交孤立;有人对 AI 输出的观点产生过度依赖,甚至出现妄想症状(如坚信 AI 掌握 " 特殊信息 ");还有人在 AI 的 " 持续引导 " 下,情绪逐渐走向负面,最终陷入抑郁状态。
更令人痛心的是,今年 4 月发生的一起悲剧将 " 聊天诱饵 " 的风险推向了极致:美国 16 岁男孩亚当 · 雷恩(Adam Raine ) 在与 ChatGPT 持续讨论数月后选择自杀。根据男孩父母后续对 OpenAI 提起的诉讼文件显示,在男孩与 ChatGPT 的最后一次互动中,他明确表达了 " 打算自杀,但不希望父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 的想法,而 ChatGPT 的回应并非劝阻或提供心理援助资源,而是询问:" 你想给他们写封信吗?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写。"
这一回应被男孩父母认为 " 间接推动了悲剧的发生 "。对此,OpenAI 发言人在声明中表示:" 公司高度重视 AI 在敏感场景下的回应安全性,目前正与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持续改进 ChatGPT 在自杀预防、情绪危机干预等时刻的回应机制,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04. 未来趋势:竞争加剧下," 无限对话 " 或成新常态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当前 " 聊天诱饵 " 的普及,本质上是 AI 行业竞争加剧与商业化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入局生成式 AI 领域,产品功能、基础响应质量逐渐趋同," 用户粘性 " 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同时,多数 AI 企业仍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如何证明产品的商业价值、吸引资本持续投入,也迫使企业寻找提升用户活跃度与留存率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聊天诱饵 " 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选择。
当前主流 AI 聊天机器人中,有不少来自运营社交平台的企业(如 Meta AI 来自 Meta、Grok 来自 X),这些企业本身就深谙 " 注意力经济 " 的运作逻辑,擅长通过算法设计(如社交平台的 " 无限滚动 ")提升用户停留时间。如今,这种逻辑正被复制到 AI 对话产品中:如果说社交平台的 " 无限滚动 " 让用户陷入不停浏览的循环,那么 AI 的 " 聊天诱饵 " 则可能让用户陷入不停对话的循环。无限对话或许将成为 AI 时代新的用户交互常态。
不过也有部分行业专家提出担忧:如果 " 聊天诱饵 " 的边界不被规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用户注意力被过度消耗、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等。未来,如何在提升用户体验与避免过度诱导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通过行业规范或技术手段明确 " 聊天诱饵 " 的合理边界,将成为 AI 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文 / 腾讯科技特约编译无忌,编辑 / 燕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