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道德感与法律判断常会有错位——在情绪层面,人们倾向同情弱者。但在法律层面,事实与比例才是关键。
前些天,一段发生在台北捷运车厢内的暴力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画面中,一名长发男子与一位白发老年女子在车厢内激烈争执,随后男子突然起身,一脚将老人踹倒在对面座位。视频引发公众震惊与热议,被称为 " 台北捷运踹飞老太事件 "。如今,事件进入警方正式调查阶段,双方背景和冲突经过都正在调查过程中。而这期间,社会舆论仍在持续发酵中。
男子将老人踹倒在对面座位(图源:视频截图)
事件发生在 2025 年 9 月 29 日早晨,地点为台北捷运淡水信义线列车上,靠近信义安和站区间。根据警方调查及多段乘客拍摄的视频显示,当时 73 岁的曾姓老妇人要求坐在 " 博爱座 " 上的一名年轻男子起身让座。男子未立即回应,老太随后情绪激动,多次以手提包挥向对方。男子起身阻挡,言语上产生争执,最终在推搡中,一脚将老人踹倒。
据台北市警察局大安分局说明,列车当时载客量较高,现场并无乘客上前干预。老妇人跌坐在车厢对面后未再起身攻击,但场面被其他乘客拍下并上传网络。视频发布后,短时间内浏览量破百万,引发民众极大关注。
在警方的调查下,双方身份被陆续揭露。涉事男子被指为台大毕业生,姓张,年约 20 多岁。网友发现其社交媒体上曾多次讨论社会议题,被形容为 " 高学历理工男 "。而被踹的老妇人则被警方确认姓曾,曾某因多起盗窃案前科未服刑,被台北地检署发布通缉令。
10 月 1 日,这位老妇人在便利商店与他人争执被警方带回后,因通缉案身份被依法拘捕。警方强调,她被捕原因与捷运事件属于不同案件,但这使得事件走向更复杂化——舆论开始出现 " 谁才是受害者 " 的争论。
涉事老人被警方带走(图源:网络)
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涉事男子在 10 月 6 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限时动态发出公开道歉声明。他表示,已依警方要求前往派出所做笔录,并对社会大众表达歉意:" 对造成社会纷扰,我深感抱歉。" 男子称,当时老太情绪激动、数次用包袭击他,他 " 担心包内有金属或重物 ",一时恐惧之下才会做出推踹动作," 并无意伤害 "。他强调自己愿意配合警方调查,并希望社会理解当下的紧张情绪。
涉事男子发出公开道歉声明(图源:微博用户 LAC- 庆舍)
据台北市警察局与捷运公司最新通报,事件被认定为车厢内的肢体冲突事件,双方皆有肢体接触行为,警方将依《社会秩序维护法》处理,最高可处新台币一万八千元罚款。若伤势鉴定显示老人受有实质伤害,男子可能被转交地检署侦办,依 " 伤害罪 " 或 " 防卫过当 " 方向调查。
目前警方已调取捷运监控影像,并对多名目击乘客进行笔录比对。根据消息人士透露,男子确有被老人先行攻击的画面,但其踹击力度较大,造成对方跌倒,因此难以认定为 " 正当防卫 "。一位律师受访指出,若男子在遭受攻击后立即反击、意在制止,而非报复,可视为 " 正当防卫 ";但若其行为超过必要限度,法律上则可能构成 " 防卫过当 ",需承担刑责。
涉事男子这一回应并未平息舆论,有网民认为他 " 态度诚恳、解释合理 ",也有批评者质疑他 " 年轻力壮却对老人动脚 ",称道歉是 " 事后才想起的补救 "。而有关该男子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也在网络上形成两极舆论:一方认为男子行为过激," 踹飞老人 " 触碰社会底线,理应承担法律后果;另一方则主张他是在持续被袭击情况下的自我防卫。
网友评论(图源:微博评论区截图)
法律界人士指出,司法判断将取决于攻击持续时间、反击强度、双方力量对比等细节。" 社会的道德感与法律判断常会有错位——在情绪层面,人们倾向同情弱者。但在法律层面,事实与比例才是关键。"
截至目前,此案尚未正式起诉。若双方达成和解或赔偿协议,案件有机会以调解方式结案。律师分析,男子若主动表达赔偿意愿或承担医药费,有助于争取缓刑或免诉;反之,若坚持 " 完全防卫 ",将面临举证压力。
" 博爱座 " 的意义本应是关怀弱势,但在冲突、误解与愤怒之中,它反而成为人际对立的引线。当事男子的道歉暂时平息了部分舆论,但案件走向仍未明朗。究竟是防卫过当,还是情绪失控?你怎么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