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十一长假,各大商场的钻石专柜变得冷冷清清。
这一幕,似乎成了当下消费风向转变的最直观注脚。曾几何时,国庆这样的结婚旺季,正是钻石商家们摩拳擦掌地准备大卖一番的时候,一枚闪亮的钻戒曾是无数新人开启婚姻生活的 " 标配 "。
而今,时移世易,一些年轻人甚至连对象都不谈了,而那些还愿意走进婚姻的 " 勇士 " 们,在聊起钻石的时候,甚至带点嫌弃。钻石?还不如买个金条实在;有那预算,不如换个好点的电脑,或者去深度游一趟。
那颗象征着永恒爱情、几乎是求婚必备的璀璨石头,正在年轻一代的婚恋消费清单上悄然褪色 ……
小石头
时间倒回十几年,这颗小石头,到底有多火呢?
在 80、90 后乃至部分 00 后的记忆里,钻石——尤其是钻戒,几乎是爱情最无可辩驳的具象化表达。
钻石几乎是所有适婚青年心中无可替代的梦想。无数的求婚名场面里,怎么能少了一枚单膝跪地时掏出的、闪到睁不开眼的钻戒?于是很多广告里、电影里都有这样的镜头:男主角取出丝绒盒子里的钻戒,女主角惊喜地捂住嘴,眼角泛泪。这仿佛不是钻石,而是男方诚意、财力与未来承诺的终极试金石。
不仅如此,当时的热门电视剧《裸婚时代》里,文章饰演的刘易阳的那句 " 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 " 的经典台词,反而从侧面印证了钻戒在婚姻中的 " 必需品 " 地位。
很多时候,钻石的克拉数甚至隐隐和爱情的 " 重量 " 画上了等号。明星们的示范更是将这种崇拜推至顶峰。
2011 年明星张雨绮曾在自己的微博上秀出右手无名指上硕大的钻戒。这正是导演王全安送的 8.688 克拉订婚戒指,而这串克拉数字代表着张雨绮的生日—— 1986 年 8 月 8 日。
2015 年黄晓明和 Angelababy 的世纪婚礼上,那枚号称价值千万的 5.53 克拉梨形钻戒占据了各大娱乐头条整整一周。
大 S 徐熙媛的 5 克拉钻戒由汪小菲亲自设计,价格传闻达到 1000 万台币。
而贾乃亮向李小璐求婚时,6 克拉钻戒据说耗尽当时贾乃亮的积蓄。
然而往事随风,不但当年轰轰烈烈的爱情飘散了,连红颜也香消玉殒。
拥有了钻石,并不一定就拥有了真爱与永恒。
那为什么不论明星还是普通老百姓对钻石都如此上头呢?不得不说,可能大家都中了钻石营销的毒。
你以为钻石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仅供王室或者贵族使用?
也许 19 世纪前是这样。但 19 世纪初,在南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天然钻石矿,有人说正常开采,年产量可达万吨。
但是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垄断了钻石生产,并人为限制开采,刻意让钻石变成稀缺的奢侈品。
而另一个让钻石身价猛涨的原因是,戴比尔斯集团的商业奇思——把钻戒跟爱情深度绑定。"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就源于戴比尔斯。
所以,钻石并不是天然代表爱情。这种关联,其实都源自商业营销。
大忽悠
现在,当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变化、经济理性抬头,钻石越发像似恋爱脑的浪漫幻想。
结婚率的下降直接导致钻戒需求的减少。没有婚礼,就不需要钻戒;不结婚,就不需要那枚象征永恒承诺的钻石戒指。
而另一部分向往爱情的新一代年轻人也更加务实。浪漫叙事失灵了,钻石的保值的神话也随之破灭。
张雨绮有言:" 一克拉以下都是碎钻 "。然而普通老百姓,大钻买不起,碎钻不值钱。小克拉低品级钻石回收价不足购买价 20%。
在社交网络,随便搜一搜关于钻石的关键词,就俩字 " 血亏 "。有的网友手里有当年买的钻戒,在送回收时发誓:" 不卖了!烂手里也不卖了!" 因为钻石的回收价格惨不忍睹!
当年情侣花两万多买个钻戒,十年后想要回收给商家,对方会微笑着告诉你,现在它就值两百了。感觉完全是看戒托给的钱,而钻石的价值堪比玻璃碴子。
原因很简单,二手钻石需求更少,流通性差。如果二手钻石的切工、净度、颜色等级较差,肯定会遭遇严重压价。
在让人怀疑人生的回收价格面前,很多人开始把老式钻戒改款成吊坠或耳钉继续佩戴。还奉劝那些后来的买钻石者,如果经济条件一般,买钻戒前一定要三思!
年轻人拒绝钻戒的另一因素,就是钻戒跟爱情绑定得太死。当年钻石凭借和 " 爱情 " 强关联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却遭到反噬。可谓成也爱情,败也爱情。
因为钻石象征爱情,导致一些舍得给自己花钱的女性,很少会买钻戒来取悦自己。
而还处在恋爱里的情侣,如果突然给对象送钻戒,那好像是一种唐突。一送钻戒,就是好像提前给对方绑上了家庭的负担。
还有某钻石品牌,大搞爱情营销。主打一生一世一双人。" 男士一生只能定制一枚 ",需要凭借身份证并且签订真爱协定问卷才能够买。
如果说钻戒等于爱情,他这个品牌的钻戒就等于唯一的真爱。 要是不买,那就是不够爱!
然而营销做多了,难免会翻车。前两年,有粉丝在商家的 " 真爱验证系统 " 里发现了 " 自家哥哥 " 的购买记录。粉丝们崩溃了,哥哥难道不是一直单身?后来又有粉丝解释," 哥哥 " 的钻戒是黑粉冒充哥哥身份购买的。此事真假不得而知。
但人们惊讶于,爱情沦为一场商业噱头,因为买这种钻戒最大的坑是,不能砍价。你问店员有没有折扣,他会告诉你,真爱永不打折。
替代品
如果说年轻人观念的转变是从需求端影响了钻石价格,那么来自中国河南的技术革命,直接动摇了钻石的根基。
有人说,河南人用几台设备,把 " 爱情的象征 " 量产,直接把钻石的价格打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说到底,钻石就是碳,和铅笔芯是一个成分。
不同的是,天然钻石在地下被高温高压焖了几亿年,再被人编个故事当爱情买卖。
当有的人还在纠结天然钻石的色泽、火彩时,河南人已经把钻石搬上工业流水线。
你可能没听说过一个地方——河南省商丘市的柘城县,这里被称为 " 钻石之都 "。
在这里的工厂,通过高温高压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技术,在几周内就能 " 种 " 出一颗与天然钻石在物理、化学、光学性质上完全相同的钻石。
而全球超过一半的培育钻石(也称人造钻石)来自中国。
最关键的是人造钻石成本低。1 克拉培育钻石的成本可以控制在 2000 到 3000 元人民币左右,2 克拉的成本也就在 4500 元上下。最神奇的是,因为 " 培育 " 环境可控,钻石的 " 品相 " 可以更加完美,还可以更大!
现在打算买钻石的年轻人也想明白了,如果天然钻石和人造钻石看起来一模一样,连专业仪器都难以轻易区分,那为什么非要为那个 " 天然 " 的标签支付数倍的溢价呢?
是为了它背后所谓的 " 亿万年地质传奇 ",还是为了那套被营销出来的 " 稀缺性 " 故事?当科技已经能够完美复刻这种美丽,钻石到底是不是天然形成的,好像突然之间就没那么重要了。
资本用 100 年编织的爱情故事,让河南人用几台设备就给变成了生活日常。与其说河南是干翻了钻石,不如说是揭穿一个世纪骗局。
大金金
而就在钻石陷入 " 内外交困 " 之时,一个古老的对手正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夺回年轻消费者的心——那就是黄金。
社交媒体上," 当年结婚买钻石的都后悔了,还不如买金子,现在都升值了 " 之类的论调总能引发大量共鸣。这精准地击中了钻石的软肋:保值性。黄金的金融属性和全球硬通货的地位,是钻石永远无法比拟的。买黄金,在年轻人看来,既是消费,也是一种 " 存钱 ",是一种更理性的财务决策。
以前,嘲笑大妈疯狂黄金;现在,只恨自己家的大妈当年没多买点。对于黄金,大妈爱,年轻人更爱。
更重要的是,黄金饰品的形象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是 " 大妈 " 辈手中那种 " 土气 "" 豪横 " 的大金链子大金镯子。现在的金饰品,设计得越来越时尚、简约、精巧,完美契合年轻人的审美。古法金、珐琅彩、3D 硬金等新工艺,让黄金饰品充满了高级感和设计感。
更有趣的是一种来自国外的文化现象—— " 痛金 " 大肆流行。" 痛金 ",就是将黄金制品进行二次元主题定制或改造,比如用黄金打造刻有动漫角色形象的黄金吊坠、定制角色主题的金条、设计特殊造型的黄金摆件,等等。
将心爱的二次元角色铸入永恒的黄金,这既满足了情感寄托,又实现了财富积累,还极具个性。购买这些 " 痛金 " 产品的几乎清一色是年轻消费者。黄金的角色正在转变,它不再仅仅是投资工具或传统装饰,而成为一种融合了情感、文化和实用价值的时尚文化符号。
这几年,黄金饰品热到烫手。线上社交网络上,都是年轻人总结的买金攻略。线下,上海城隍庙的金店,北京菜百黄金,一到逢年过节,你根本进到不了柜台前。
有一年春节期间,人们直接把胖东来的黄金货品 " 抢空 "。
结婚的年轻人,相比钻戒更想买保值的 " 三金 "。而不想结婚的年轻人,也想拥有一个黄金奥特曼或者 helloKitty。
而与此同时,钻石好像无法回到那个被无数人仰望的神坛。被营销出来的 " 钻石恒久远 " 的神话,正在被一个更加理性、务实、追求自我价值的消费时代所解构。
或许,钻石市场的降温,并非偶然。我们正在告别那个容易被宏大叙事和广告语煽动、盲目为符号买单的时代。年轻人用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价值不应该被定义,而应该被体验;这对行业来说是一场危机,对消费者来说却是一种解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