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8 日,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 · 罗布森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 · 亚基,凭借 " 金属有机框架(MOF)研发 " 而共同获奖。
几克材料的内部表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能从沙漠空气中 " 榨 " 出水,可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这就是 MOF 材料的神奇之处。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海纳 · 林克表示,金属有机框架具有巨大潜力,为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定制材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MOF 的概念自 1995 年正式提出至今,全球已有几万个研究组投身这一领域,已开发出成千上万种 MOF,其应用包括去除水体中的 " 永久性污染物 "、分解环境中的微量药物,在极端干旱地区从空气中提取可饮用水等。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三位获奖者的发现 " 为人类应对 21 世纪的重大科学与环境挑战提供了新的工具 "。
定制 " 分子房间 " 实现神奇应用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 MOF,它是一种用金属和有机分子共同搭建的 " 房间 ",不仅 " 房间 " 大小可以精确设计,从原子尺度到几十纳米,连 " 房间 " 内的环境 " 装修 " 也能根据需求度身定制——当这些房间连成一片、形成孔道,就能实现各种各样的应用,比如储氢、分离气体,甚至精细催化。
不过,MOF 的诞生却颇费了一番周折。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化学家就提出了配位聚合物的概念。直到 1989 年,在指导学生做分子模型时,罗布森冒出了一个灵感:能不能用原子和有机分子 " 棒 " 来搭建一个类似钻石(相邻碳原子形成一个小金字塔)的晶体 " 分子笼 "?由此,他合成出了一个空间有序、宽敞,还能进行设计和修改的晶体 " 分子笼 "。
罗布森立即意识到这个分子结构的潜力,但它还不太稳定,很容易坍塌。而北川进和亚基在 1992 年至 2003 年间分别取得一系列革命性发现,则为 " 加固 " 这类分子结构提供了坚实基础。
北川进总是 " 于无用中见有用 "。1992 年,他展示了一种二维材料,空腔中可隐藏丙酮分子。虽然看起来没啥用,却提示了一种构建分子的新思维方式。1997 年,他的研究小组创制出了由开放通道交叉的三维金属有机框架,这些材料既稳定又有功能。
材料研发告别 " 试错式合成 "
同在 1992 年,亚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始以 " 使用理性设计将不同化学成分连接起来 " 为目标,寻找更有控制性的材料构建方法——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制造大晶体。1995 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正式提出 MOF 的基本概念。
1999 年,他向世界展示了 MOF-5,在世界上掀起了第一次 MOF 研究热潮。这是一种异常宽敞和稳定的分子构造。即使在空的状态下,也可被加热到 300 ℃而不会坍塌。而且,几克 MOF-5 就能容纳一个足球场大的面积,这意味着它可以比沸石吸收更多的气体。
" 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让多动的分子如同蜜蜂归巢般‘住’进房间。" 亚基的中国学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博告诉记者,MOF 的诞生与发展,使材料开发告别 " 试错式合成 " 的时代,就好像盖楼前可以画设计图,材料也可以被精确计算和设计。因此,这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事实上,MOF 所开启的材料学革命,还在不断深入与延展。后来,亚基又首创了 " 网格化学 " 的概念,以大型分子或拓展型结构为基础,不仅提供了在分子层次之上控制物质的手段,还提供了可进一步操控分子的空旷空间。
"MOF 为新材料研发开启了无尽的可能性。" 王博介绍,现在化学家已经可以将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所有的金属都用于 MOF,包括常见的有机单体、一些柔性单体,都可用于搭建 MOF。
目前,王博的实验室还在尝试将 MOF 用于分子仿生框架,开发仿生离子通道," 如果可以做出薄膜,其传输效率将大幅提高,有望实现工业级应用 "。
热爱是科研的无尽动力
得知导师得奖,王博第一时间给亚基发了祝贺邮件。" 他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至今未婚,人生的全部热情与乐趣就在于化学。" 自从 2000 年在密歇根大学师从亚基,王博从未见过对科研如此痴迷的人。
出生于约旦的亚基,从小与许多兄弟姐妹挤在一个单间,没有电,也没自来水。10 岁时,他偷偷溜进通常锁着的学校图书馆,随机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打开书时,他被那些看不懂但迷人的图片所吸引——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分子结构。
11 岁来到美国时,亚基甚至英语也不太流利,可 15 岁时他已经顺利进入大学,24 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在王博看来,亚基就是一位天才,平时却无比勤奋," 他几乎没有什么社交和娱乐,每天 6 点多就到办公室开始工作 "。
王博(左)与北川进(中)、亚基(右)合影(王博提供)
有一次,亚基与王博讨论一篇论文到深夜。当晚凌晨 1 点,亚基想到一个好主意,立刻打电话给王博,要他来办公室讨论,在王博 " 想先睡一觉 " 的坚持下,亚基答应他早上 7 点再讨论。结果第二天一直讨论到下午 5 点," 他热情上来时,真的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地做研究 "。
王博透露,北川进和亚基其实可以算是师兄弟,两人很早就开始一起合作,而且都很喜欢中国。" 他们经常来中国访学,亚基的实验室有很多中国学生,他觉得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力,他的实验室有不少重要 MOF 分子都出自中国学生之手。"
亚基在学术会议上致谢中国学生(王博提供)
今年 5 月到 7 月,亚基两次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实际上,中国学者在 MOF 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北川进是一位温和儒雅的学者,他曾以性格温和的雷龙自喻,认为自己如同粘结剂,将这个领域科学家团结起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