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许多人选择在古老大地上寻迹历史、对话历史。在近期出版的《寻迹古中国 2》一书中,作者基于考古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物知识,行走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解读了考古发现背后的历史信息, 并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将复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内容。
最早的 " 中国 " 在哪里?尧舜禹时代的都城有遗址吗?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掘,有一个遗址被称为 "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的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 ",出现了众多重要的发现——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最早的文字、最早的金属乐器、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世界最早的建筑材料 " 板瓦 "、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黄河流域史前最大的城址、世界最古老的观象台。跟随作者的足迹,前往此处探访一二。
翟德芳 著|上海三联书店
最早的 " 中国 " 在这里?(节选)
到达临汾博物馆,正是下午 1 点半左右,天气酷热,穿过博物馆大院内漫长的道路,迈上不那么方便的长台阶,我才进入大门开在二楼的博物馆。尽管已经热得喘不上气了,但当我看到陶寺出土文物的陈列时,立刻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陶寺遗址被称为 "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的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 ",是考古工作者探索、推动 " 尧舜禹传说时代 " 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受到海内外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但行外人不知道的是,陶寺遗址的发掘前后已经快有 50 年了。
▲ 陶寺出土的玉神面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在 1958 年的晋南文物普查中,该遗址已被发现。1959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山西队, 山西队的考古学者们为寻找夏文化,首选的发掘对象就是陶寺。早期发掘的总面积约 7000 平方米,其中的居址堆积丰富,获得了丰富的陶器资料;墓地方面,发现早期的大型墓葬随葬品十分丰富,除了彩绘陶龙盘之外,还有陶鼓、鼍鼓、石磬等礼乐器,以及成套的彩绘陶器和木器。这一阶段的发掘与研究表明,陶寺文化中晚期比较独特,同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有很大的区别。
▲ 陶寺遗址出土的铜蟾蜍
2003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纳入其中,发掘工作开始在礼制建筑方面发力,发现了陶寺中期的观象祭祀台,同时判定了陶寺的祭天礼制建筑区。2006 年,在宫殿区核心建筑东南部发现了一处奇特的直焰竖窑窑炉,发掘者开始认为是用于浇铸前烘烤铸范,后来则认定这些窑炉是用于烤肉的。如此,则窑炉群背后的夯土基址,很有可能就是 " 厨房 "。由于 " 厨房 " 及其窑炉群均位于核心建筑东侧,推测其很可能是夏商周时期宫城内 " 东厨 " 的早期状态。
从 1958 年陶寺遗址的发现算起,至今(2024 年)已有 66 年的历史,而从正式发掘的 1978 年计算,也有 46 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的发掘,也仅是揭露了这一四千年前古都的三百分之一,陶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今后的路还很长,长到今后的几代考古人也望不到尽头。
▲ 陶寺宫城阙门复原图
关于陶寺遗址的年代,综合各种年代学研究的手段,明确其绝对年代为距今 4300 年至距今 3900 年之间。其具体的发展脉络为:距今 4300 年到 4100 年间,早期都城发展成型;距今 4100 年到 4000 年间,都城急剧扩张,功能完善,发展到达顶峰;距今 4000 年到 3900 年,失去都城地位,仅在距今 3900 年的早段有过昙花一现的复辟。
关于陶寺遗址的重要发现,按专家的归纳,主要有以下几项: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最早的文字、最早的金属乐器、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世界最早的板瓦、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黄河流域史前最大的城址、世界最古老的观象台。当然,这里的 " 最早 " 都是基于目前的发现而言。
▲ 陶寺古观象台显示春分时的日影
陶寺古观象台建在三层台基之上,由 13 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 10.5 米,弧长 19.5 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学者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十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七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认为,该观象台建于公元前 2100 年前后,比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前 1680)还要早近 500 年。
1984 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 " 文 ",另外一个字被释读为 " 尧 "" 易 "" 命 " 等。朱书文字表明陶寺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文字,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 写有朱书 " 文 " 字的扁壶残片
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石礼器和装饰品有钺、瑗、环、梳以及用绿松石、蚌片镶嵌的头饰、项饰、臂饰等。墓中还有一种大型厨刀,通常大小三件成组出现,类似的器物在古代黄河流域十分罕见,可以想象 4000 多年前的统治者们奢华的日常生活。
▲ 陶寺出土的厨刀三件套(部分)
陶寺遗址所展现出的都城模式、宫室制度、礼乐制度、都城官营手工业制度等,已经构成后世王朝制度文明的主干,表明陶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核心形成的开始,是 " 中国 " 概念形成的初始。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正在将 " 尧舜禹 " 时代由传说变为可以探究的历史。
更有意思的是,据报道,在陶寺遗址衰败的节点上,在其东面 40 公里处崛起了一个新的都邑,初步勘测其面积达到了惊人的 500 万平方米。公元前 2000 年前后,正是夏代出现的时间,前述的遗迹现象,似乎隐含着时代更迭的密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