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人愿意为 $ 英伟达 ( NVDA ) $ 和 $ 甲骨文 ( ORCL ) $ 付出溢价,不是因为他们赚钱,而是因为他们在花钱。
这是典型的周期特征:当一个产业被认为具有战略不可替代性时,资本会先奖励投入者,而非产出者。AI 投资循环之所以强韧,也正因为这种 " 花钱的合理性 " 暂时成立。
在过去一年里,AI 资本流的路径发生了剧烈转向。
第一阶段是软件狂欢——大模型、Agent、Copilot 层出不穷,资本的焦点在模型和应用。
第二阶段则是硬件和云——英伟达的 H100 卖到断供、 $ 美国超微公司 ( AMD ) $ $ 英特尔 ( INTC ) $ 赶上节奏、甲骨文借 AI 云复活。
如今进入第三阶段:资本的循环闭环——模型需求→算力投资→模型性能提升→需求进一步扩大。
这正是 Altman 口中 "AI 闭环经济 " 的雏形。不同的是,这次的循环更重、更贵,也更快。
先说说这个循环的核心逻辑。当前 AI 投资循环就像一个自增强的齿轮系统:起步于科技公司的巨额基建 CapEx,买芯片、建数据中心、训模型;然后这些投入转化成产品和服务,刺激需求增长;需求反过来推高营收和利润,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一级市场 & 二级市场),形成正反馈。 $ 微软 ( MSFT ) $ Q4 CapEx 达 190 亿美元,谷歌母公司 $ 谷歌 ( GOOG ) $ 同期 150 亿, $ 亚马逊 ( AMZN ) $ AWS 也跟上节奏。这些钱砸下去是建 AI 基础设施,目标是抢占大模型市场份额。
那它们都期待什么反馈?投资 AI 硬件后,模型性能提升,应用场景爆发——从聊天机器人到自动驾驶,再到企业级 AI 优化。用户买单,企业买单,营收便上台阶,股价水涨船高。投资者看到回报,蜂拥而入,推高估值倍数。动态 PE 比从传统的 20 倍拉到 50 倍以上,理由是 "AI 是未来 "。" 铁锁连环 " 本是 " 一环破,全盘皆输 ",但目前看择则是 " 一环强,全链闪光 "。国内科技公司亦然, $ 阿里巴巴 ( BABA ) $ 云的 3800 亿 CapEx 计划(2024-2026 年),直接刺激股价反弹 40%,因为市场相信这会转化成 AI 云服务的竞争壁垒。
但循环有个悖论——它既推动创新,也累积风险。
因为 AI 的基础设施投入,正在接近半导体行业的资本密度。一个数据中心动辄百亿美元级,芯片、冷却、电力、土地,全都被拉进这个巨大的算力生态。
于是,原本属于科技创新的故事,正在被资本金和现金流约束。模型的每一次升级,背后都要回答一个问题:谁来买单?
第一个痛点是 ROI 效率。CapEx 过猛,可能导致产能过剩,ROI 降低,如果 AI 应用落地慢于预期,反馈效应就会降低,而一些硬件投资也会成为成仓库里的 " 铁疙瘩 "。根据市场调查,截至 2025 年 Q3,AI 初创企业的融资额虽达 500 亿美元,但退出案例寥寥,ROI(投资回报率)平均仅 1.5 倍,远低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峰值。这提醒我们,循环依赖于需求端闭环——如果终端用户(如中小企业)觉得 AI 工具太贵或不实用,链条就卡壳。
第二个痛点是监管和地缘风险,美中贸易摩擦让芯片供应链不稳,2024 年美国对华 AI 芯片禁令升级,影响了 ** 和阿里等玩家的采购节奏。随着算力被视为战略资源,各国开始建立本地 AI 云设施,投资的地理结构将重新划分。这些新变量,会让 AI 投资循环更加复杂,也更加真实,它不再是单纯的科技叙事,而是工业资本与地缘政治的交叉叙事。
第三个痛点是集中度的提升。美股 AI 股的 CapEx/GDP 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0.5% 升到 2025 年的 1.2%,历史罕见。英伟达的毛利率从 65% 飙到 78%,但其他玩家如 AMD 和 Intel 跟不上,市场集中度高到危险地步——前三家占 90% 份额。这循环的乘数效应强,但也放大波动。假设经济下行,广告主缩减预算,AI 广告业务就首当其冲遭殃。
AI 投资循环确实带有泡沫特征——资本支出过热、估值超前、盈利滞后——但泡沫不是终点,而是基础设施周期的必经阶段。
虽然 AI 行业还存在不少风险,但它的商业潜力依然惊人。即使短期瓶颈,AI 的渗透率从当前的 5% 到未来的 50%,空间巨大。文章预测,到 2030 年,全球 AI 市场规模超 2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30%。最新报告显示,到 2028 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预计将带来约 1.1 万亿美元的收入,利润率高达 67%,几乎和现在的软件、互联网巨头持平。
不过,这个庞大的蛋糕可不是轻松就能吃到的。想要实现这一增长,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报告指出,到 2028 年,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资金可能会缺口高达 1.5 万亿美元。
这笔钱从哪来?答案是——外部资本。无论是公共债务、私募信贷,还是股权融资,都可能成为 " 补血 " 的主要渠道。而这,也意味着信贷市场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AI 投资的宿命,就是不断重复 " 建设—超配—出清—重建 " 的循环。
而且,不是所有公司都玩得转这个循环。一级玩家如英伟达,是硬件供应商,吃上游红利;二级如微软、谷歌,云平台中枢,CapEx 转化效率高;三级是应用层,如 OpenAI,依赖融资但回报不确定。腾讯和字节更偏应用驱动,CapEx 相对保守,但循环中他们是 " 借力打力 " 型——用开源模型省钱,快速迭代产品。结果来看,这个循环青睐全栈玩家,小公司倾向于能切入细分,比如 AI 医疗或金融工具。
从宏观上看,这个循环不只科技圈的事,它拉动整个经济。AI 投资每 1 美元 CapEx,能撬动 3-5 美元下游产出,类似基建乘数。就业上,AI 取代低端岗位,但创造高端需求—— 2025 年全球 AI 岗位缺口超 1000 万。从产业链角度看,循环延伸到供应链:台积电的 3nm 工艺订单爆满,受益于 AI 芯片需求。负面呢?通胀压力,芯片价格上涨推高云服务费用,企业成本升 10-15%。中性看,这是双面镜:刺激创新,但加剧不平等——发达国家 AI 渗透率 30%,发展中国家仅 5%。
这场循环的本质不是贪婪,而是信心:资本愿意提前为未来十年的 AI 能力预支现金流,只是它不知道,这份信心会持续多久。AI 投资循环不是泡沫的终结,也不是估值的顶点,而是一场耐心与焦虑并存的基础设施长周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