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再迎重大进展。近日,位于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BEST 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交付,精准安装在 BEST 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受消息刺激,10 月 9 日,合锻智能(603011.SH)、永鼎股份(600105.SH)竞价一字涨停,开盘后,浙富控股(002266.SZ)、融发核电(002366.SZ)等多只个股也快速封住涨停,可控核聚变概念集体走强。
技术不断突破,商业化进程提速
据了解,BEST 是我国正在建设的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运用高性能超导磁体等新技术,为未来核聚变发电 " 探路 "。该项目总装工作已于今年 5 月启动,预计两年后建成,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进行聚变能发电演示。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 BEST 装置在未来几年内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将从科学验证、工程突破、产业链培育到全球格局重构等多个维度,为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加速这一 " 清洁能源 " 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阶段。
2025 年以来,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今年 1 月,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实现 1 亿摄氏度 1066 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3 月,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 " 中国环流三号 ",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7 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主要作为推动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与此同时,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可控核聚变技术快速发展。今年 9 月,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提出,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建立符合受控热核聚变特点、促进核聚变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聚变燃料、聚变装置(设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此外,地方层面也加快部署,四川、浙江等地出台政策将可控核聚变纳入当地未来培育产业。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队主导,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相继入局,可控核聚变行业有望加快迎来 " 科研突破 + 工程落地 ",商业化进程也从 " 技术验证 " 阶段逐步迈向 " 实体建造 " 加速期,相关上市公司有望受益。
国内企业争相布局,挖掘万亿市场空间
目前,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能源领域的 " 终极解决方案 ",其一旦实现商业化落地,或将主导新一轮科技革命。聚变堆有望撬动万亿蓝海市场,同时推动中上游环节产业化提速。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到 4965.5 亿美元,2024 年至 2030 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7.4%。
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积极布局,聚焦核心部件研制、关键材料突破等重要环节,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在细分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合锻智能近期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参与了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核心部件真空室的研制。根据中航证券的研报,合锻智能自 2021 年开始参与聚变堆真空室制造工艺开发及预研工作,已在聚变堆真空室、重力支撑等核心部件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该公司已组织开展 50 余项涉及真空室成型、加工、焊接、无损、测量等领域试验工作。
永鼎股份旗下的东部超导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在第十七届欧洲应用超导大会上,作了关于 "MOCVD 技术在可控核聚变用 2G-HTS 产业化性能指标新突破 " 的学术报告,并推出了东部超导 2G-HTS 专用于低温高场下的 HF 系列产品中的 HF1200 型号产品,该产品是适配可控核聚变场景的千米级 REBCO 超导带材。
西部超导已开发出核聚变用 NbTi 超导线材工程化生产技术,发明了单重达 450 公斤的大型复合包套一次组装技术、高临界电流密度线材塑形加工和时效热处理技术,生产出最大长度达到 9 万米的多芯 NbTi 超导线材,各项性能指标满足 ITER 项目的技术要求。
在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可控核聚变概念的热度持续攀升。10 月 9 日,可控核聚变概念集体爆发。截至中午收盘,可控核聚变概念指数大涨 6.9%。个股方面,国光电气收获 20CM 涨停,西部超导涨 18.79%。此外,浙富控股、融发核电、合锻智能等多只个股收获 10CM 涨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