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书博会,准备的 1000 份藏书票一开展就被读者拖着行李箱一扫而空;在上海书展,业界爆款文创 " 卡夫卡刺绣托特包 " 在此诞生;在北京做书市集,参加 "2024 年 100 位编辑的年度之书 " 展,编辑们分享着做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趣事;在桂林滨江路市集,第一次作为摊主组织参展,摊位前面的地垫都被蜂拥而至的读者踩烂……
自 2019 年入行以来,参加的展会市集有大有小,有热闹也有萧条,有堪堪回本甚至不赚钱的,也有卖到来不及补货的,有作为主办方参与组织的,有作为摊主参加的,还有作为普通读者去买买买的……具体而言,北京国际书展、上海书展、书博会," 做书 " 图书市集、桂林滨江路 " 加油!书店 " 生活美学市集,到刚刚结束的 " 我与地坛 " 北京书市,还有偶尔闪现的各类电影节、艺术节市集……不知不觉,我也在市集中扮演了多个角色。对我来说,每次参加市集都是一种 " 充电 "。
作为读者参加的第一个市集已经记不清了,但第一次作为摊主参加的市集,是在桂林的同程旅行飞儿萌造梦市集,也是从这个市集开始,我解锁了编辑的多种身份。
当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负责本次市集的阿甘同学,收到了她的摆摊邀约。我跟领导汇报确认之后,立刻开始了摆摊的筹备工作。确定摊位主题、联系摊位设计、落地物料搭建、筹备宣传方案、联系书房的同事备货运货等等。在最终的呈现里,我们的设计师李琴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方案,我们的摊位以 " 带上书去看世界吧 " 为主题,精品图书和精美文创展陈有序,设有专属的旅行书单打卡区、明信片交换信箱,还为大家准备了市集专属的猫猫印章。那一次,我们的摊位也成为了社里首个盈利超过预期的市集摊位。
而作为营销编辑,全国性的大型展会、市集是每年的 " 必修课 "。从被誉为 " 全国三大图书盛会 " 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到书展门票基本上每年都销售一空的上海书展,再到法兰克福书展、吉隆坡书展等国际书展,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
印象中展会和市集总会发生很多趣事。如第一次参加吉隆坡书展,我们发现当地很多人都在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网络小说;又如上海书展永远都是最火爆的,去年我们准备的书展印章竟被热情的读者盖烂了两套,今年甚至收到了数百份志愿者申请,大家都想和我们一起度过这段忙碌的时光;而今年的书博会从济南来到了重庆,我们也特意将新书《茶馆》放在这里首发,因为优惠券过于给力,现场掀起了图书 " 零元购 " 的热潮,我们几乎把手上能送的券都用来帮读者凑单了;此外,在展会期间的同行小聚,编辑们最后总能聚成一大堆,在热热闹闹的聚(吐)餐(槽)里消解连轴值班的疲惫。
市集就像一个流动的社交场,是与老朋友叙旧的场所,也是认识新朋友的集结地。我们不断地来来往往,从一个场地流动到另一个场地,最后发现,还是开始的那拨人。在这里认识的朋友,就像一本书一样,不一定会常常翻开,但一定会常常想起,即使大家一年只见一面,也不会感到陌生。
后来,我们社开始筹备 " 山水阅读 " 品牌活动,筹备 " 加油!书店 " 生活美学市集,由同事茹画负责统筹项目,我们则协助项目开展。在金秋十月的桂林,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店主理人、出版品牌负责人、出版社营销编辑,还有非遗手艺人齐聚在 " 加油!书店 " 生活美学市集。漓江之畔,象鼻山旁,人山人海。不少书店人跟我们反馈这是参加过最棒的市集。备货前两天就卖空了,以至于要紧急补货;天气太好了,在漓江边一边吃火锅一边卖书;来旅游的外国友人发现居然有中国的出版社在出卡夫卡的书,做卡夫卡的文创,高兴地买走了绣着卡夫卡金句的帆布包;三个 i 人男编辑在江边大跳《APT》……小伙伴说,自此之后他成了 " 精神桂林人 ",不遗余力地向每一个同行安利这个让人难忘的市集。值班之余,我还是各大市集的 " 自来水 ",客串小红书达人给大家整理市集打卡攻略和省钱小妙招。
作为读者逛市集又是另一种感受。一方面是能单纯享受逛市集这件事,另一方面,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又会忍不住拍拍拍、买买买。也会有人问,网上的书那么便宜,为什么还要在线下的市集买书呢?那大概是因为,线下市集有线上没有的鲜活气息。
遇到一本很喜欢的书,买下一份心仪的文创,逛到一个很喜欢的展,跟喜欢的品牌编辑、作者、摊主成为朋友甚至有机会共事,跟各种各样的人和书相遇,碰撞出有趣的火花,我想,这就是线下市集的意义吧。
在济南参加书博会的时候,逛到当地的不贵书店,里面贴着这样一句话: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开书店?为了赚钱。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一月份的 "2024 年 100 位编辑的年度之书 " 展览上也写着这么一句话:出版是为了继续出版,但要有钱。
对我们来说,参加市集当然也一样。不挣钱怎么能覆盖差旅费、交通费、书的折损费?但据我所知,在大部分市集摆摊,都是不赚钱的,或者说赚得并不多(笑)。那么,为什么市集摆摊并不赚钱,大家还带着书一直出现在市集呢?我觉得做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跟读者相遇。当遇到一位说着 " 我一直很喜欢你们家的书 " 的读者,当一位读者从我们手中买走一本老书,或者爱上一本从未读过的新书,那个瞬间,不管是作为编辑还是营销编辑,都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对于刚入行的我来说,市集很热闹,而我怯生生地观察着与它相关的一切;而对现在这个进入出版行业第六年的我来说,市集早已不单纯是一个卖书的场所,它是职业成长的课堂,是结交朋友的平台,更是感受行业温度的窗口。每一次逛市集,既是职业上的充电——能了解大家最近在做的与出版相关的有趣的一切,也是精神上的充电——买一本喜欢的书、拍下一个喜欢的角落、认识一些有趣的人。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带着好书和文创奔赴一场又一场市集,期待着更多人与书的相遇。或许会遇到更多的火爆场景,也可能会经历冷清时刻,但我知道,只要还有读者在书架前驻足,还有同行在为好书坚守,这些散落各地的市集就永远不会落幕,而我们与书、与读者的故事,也会在一次次相遇中,续写新的篇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