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上海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刘昌胜:综合性大学如何答好教育转型必答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动态优化全校近 40% 的专业,紧密对应产业需求;对课程 " 挤水分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习实践;全面推进 AI 赋能课程,重塑育人生态……今年,上海大学紧密对接城市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一揽子改革,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环境,力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者、科技创新领军者、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上海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日前,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唯知难而上,才能破困局、开新局。"

培养学生解决 " 真问题 ",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记者:上海大学校友王兴兴创办的宇树科技如今备受关注,他在校期间曾参与创业大赛赢得自己的第一桶金。未来,学校将通过哪些举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让更多 " 王兴兴 " 式的创新人才出现?

刘昌胜:学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坚持 " 重服务、强贡献 " 导向,深化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努力提升服务发展能级,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胜任未来挑战的卓越创新人才,加快建成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上海大学始终秉持 " 知行合一,追求卓越 " 的校风,把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链条。以校友王兴兴为例,他在校学习期间就参与了 " 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 "。这种 " 从课堂到赛场、从实验室到产业 " 的培养路径,正是上大的特色。

大学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 " 真问题 " 的能力。近年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 " 挑战杯 "" 互联网 +" 等竞赛为载体,每年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及相关活动近 300 场,组织培育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500 余项,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在近五年中,学校在 " 挑战杯 " 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6 项," 互联网 +" 金奖 2 项。

上大还整合校内外资源,与上海市区两级部门紧密合作,多维度推进创新创业,培育高校双创氛围,提升师生创业项目成功率。

近年来,环上大科技园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场。学校与宝山区联动,推出 " 黄金 10 条 ",包括科研成果收益 90% 归团队等,打通 " 校区 - 园区 - 社区 " 创新链。四年来,园区孵化 700 家企业,注册资本超 38 亿元,获得社会融资超 9 亿元,充分显示了体制机制创新对释放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还有一则最新统计显示:近五年,共计 180 余项科技转化成果从环上大科技园走向市场,真正让创新种子在实践土壤中生根发芽。

记者:在办学上,高校该如何让人才培养更好地与上海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刘昌胜: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为促进集成电路人才供需适配,上海大学推进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改革,发起成立上海集成电路行业产教融合就业育人联盟。上海大学与集成电路发展相关专业毕业生,近年在上海集成电路骨干企业校招中 " 出镜率 " 第一,在上海前三大芯片企业技术骨干中,上大校友占比达 38%。

" 十四五 " 期间,上大以 " 五五战略 " 为抓手,在理工科领域聚焦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量子科技 " 五朵金花 ",在人文社科打造城市社会治理、考古与文保、新海派文化、艺术技术、数字经济与管理等 " 五大阵地 ",每个领域都紧扣上海 " 五个中心 " 建设脉搏。

其中,微电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与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共建 " 订单班 ";与宝山区、宇树科技共建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集合学校机器人研究团队、宇树科技的工程化能力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资源,瞄准人形机器人通用智能赛道,助力上海打造 " 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 "。

近期,学校致力 " 四个强化 " 深化综合改革,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的适配度显著提升。第一,强化 " 为科服务、为产育人 " 的理念。面向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为基础,推动人才培养、学科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城市发展需要更好紧密结合。第二,强化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的机制。面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跟踪评估,建立 " 需求—招生—培养—就业 - 监测 " 联动机制,把上海产业发展需求,作为优化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第三,强化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全面对接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实施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分层构建多样化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第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以开展有组织科研为重点,依托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科教深度融合、产教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实现育人能力和社会服务双提升。

" 大而全 " 的综合性高校," 综合 " 就是优势

记者:当前,以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新型大学以小而精、高生均经费投入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特色。您如何看待这一轮高等教育转型?上海大学作为公立综合性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与这些新型大学有何差异?

刘昌胜:我也注意到了这些新型大学的崛起。仅生均经费这一项,它们就超过了绝大多数公立大学——如西湖大学师生比达 1:1,科研设备人均投入超百万元,这种 " 小而精 " 的模式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上有独特优势,其 " 去行政化 "" 聘期制 " 等机制创新也值得借鉴。

但公立大学有自己的使命: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是 " 少数精英 ",而是规模化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生力军。当下,上海大学每年向社会输送上万名毕业生,其中 60% 以上留在上海就业,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

综合性高校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规模大、学科门类全的综合性高校是科技创新的 " 压舱石 ",更是上海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仅 2024 年,上海大学就承担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 300 多项,通过多学科协调攻关开展科技创新,在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新材料、海洋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 " 卡脖子 " 领域持续产出重要成果;学生就业涵盖上海及长三角的多行业、多领域。

记者:上海大学将如何盘整资源,更好地发挥综合性院校的优势?

刘昌胜:我们正在通盘考虑,基于多维度的数据分析," 关、停、并、转 " 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

改革不是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是通过顶层设计 " 瘦身 - 健身 - 强身 " 的系统工程:首先,压缩本科生专业规模。首批暂停材料物理、包装工程等多个专业,同时计划新增核工程和核技术、智能医学工程等前沿专业;对办学质量不高、相似度高的专业进行合并,让资源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十大学科群集中。

同时,集全校之力搭建新的人才培养平台。我们的优势在于综合——要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实施学科交叉。比如,AI 与材料结合的智能仿生材料,就整合了来自材料、计算机、力学等学科团队,获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支持。

再如,学校牵头建设 " 核电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搭建核电材料智能设计平台,获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这些 "1+1>2" 的成果正是综合性大学的 " 基因优势 "。未来,上大将继续打造跨学院、跨专业 AI 课程矩阵,更好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培养能力。

学校将进一步在低空技术与工程、城市更新等交叉学科中布局交叉学科博士点,完成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向急需学科专业迭代优化。

改革已非 " 选择题 ",而是 " 必答题 "

记者:上海大学为何要优化已实行多年的 " 三学期制 "?

刘昌胜:这是落实新时期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举措,是践行钱伟长老校长提出的 " 拆除四堵墙 " 的新实践,同时,也是落实教育部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的新要求。

上海大学此前实行的是 "3+1" 学期模式,即三个为期 12 周(10 周上课 +2 周考试)的短学期和一个 4 周的夏季小学期,其设计初衷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对标国外高校采用的 " 三学期制 ",试图通过快节奏教学加速人才培养,这也是对 "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 理念的重要探索。

但 40 年过去,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普及化,招生规模从全国每年几十万人激增至千万级,学生群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快节奏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对一些关键基础课和 " 硬核 " 专业课学不透,对考研深造率和学校毕业率都产生冲击,且因学制安排导致学生毕业时间晚于其他高校,学生就业常陷入 " 时间劣势 "。

通过学期制优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深入推进开门办学,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墙,更灵活地安排学生实习实践,并夯实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卓越工程师的住企培养,强化工程硕博士的工程实践。对于课程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申请提前进入工程实践阶段。

此外,"3+1" 学期制与教育部学分管理、兄弟院校课程衔接、工程教育认证等不能很好契合。2023 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通过师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维调研后指出该问题,改革已非 " 选择题 ",而是 " 必答题 "。

记者:新学期开学前,听说您还在开会、部署学期制改革工作。这个过程中学校面临哪些挑战?又有怎样的决心和应对思路?

刘昌胜:大学要打破教育的固有惯性,必须采取更果断的行动。在上大,以学期制优化改革为切入点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肯定会触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学校希望借助此次改革,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重塑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推进 AI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等。具体而言——

首先,要挤出课程的 " 水分 "。比如,每学期从原来的 12 周调整为 "16 周教学 +2 周考试 " 的标准周期,通过 AI 赋能,将部分课程压缩至 8 周结课,而关键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等 " 金课 ",则扩充至 16 周,确保核心知识学深悟透。

课程调整后腾出来的时间,要用于强化实习实训。特别是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 半学期上课、半学期实践 " 须成为常态。目前,学校已与宝武、上海商飞等企业共建 58 个实训基地,希望通过产教融合,让学生在生产线、实验室中直面真实问题。

结合学期制调整,学校还将同步启动课程大纲重塑——淘汰陈旧内容,嵌入 AI 基础、机器学习等新模块,让课堂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此外,学校还正在深化 " 引产入教 ",联合华为、上海商飞、宝武等头部企业共建课程与教材,把产业一线先进技术、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企业项目、技术难题引入课堂,培养学生面向产业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上大将全面推动 AI 进课堂。学校 500 余门课程正以 "AI 全覆盖 " 为目标重构,打造 "AI+ 课程 " 新模式:一方面,本科生分理工、人文、经管、艺术开设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基础 A、B、C、D 必修课,研究生阶段开设人工智能知识素养与应用、社会智能计算与仿真、计算艺术思维与实践、经济与金融中的智能、大模型赋能与应用、图像智能分析与理解、深度学习基础与应用等 7 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课程;另一方面,在传统课程中植入 AI 工具应用场景,如用 ChatGPT 辅助文献综述、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技术使用者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 创新创业 大学 人才培养 王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