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 9 个 " 万亿城市 "、六大都市圈的长三角,同城化如何进一步迈向 " 形神兼备 "?记者从今天(9 日)在沪召开的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获悉,《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日前印发,围绕实现 " 七个一 " 和加强组织实施等 8 个方面,提出 30 项具体任务举措。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数据显示,2018 年至 2024 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 5.58%,高于全国 0.27 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从 2018 年的 23.9% 提高到 2024 年的 24.6%,6 年间贡献中国约 26% 的经济增量,形成大飞机等 26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面向 2035,长三角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是 " 十五五 " 发展的重中之重。研讨会现场,专家学者对《行动方案》进行解读和探讨。
围绕 " 七个一 " 发力
据了解,《行动方案》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同向发力、制度建设牵引、多措并举 3 个方面,围绕 " 七个一 " 提出 30 项具体任务举措。 首先是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 " 一个群 "。通过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 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杭合创新带等长三角 " 廊 "" 带 " 建设,依托宁合双圈、唱好杭甬 " 双城记 ",进一步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不断释放都市圈同城效应和联动效应。
其次,共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一张网 "。畅通都市圈公路网,实施 " 断头路 " 畅通工程、" 瓶颈路 " 拓宽工程和都市圈 " 快联快通 " 工程。同时,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 四网融合 ",加快完善通达便捷的都市圈通勤体系。
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 " 一条链 " 是关键,长三角都市圈将通过建设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色合作园区,探索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并继续完善产业政策对接机制,共编优势产业目录和产业地图。
除此之外,共促市场环境优化提升 " 一站享 "、共下高水平开放合作 " 一盘棋 "、共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 一把尺 "、共推民生服务便利共享 " 一张卡 ",也是在《行动方案》中明确的具体举措。
专家解读,《行动方案》落实落地需要一整套长效机制。因此,《行动方案》还明确,将以 3 年为实施周期,期间滚动进行年度评价,开展 3 年评估。
战略机遇与待解难题并存
" 虽然长三角在都市圈建设上已开展不少探索实践,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和国际对标、与战略目标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顾军表示,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面向 " 十五五 " 时期,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也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纵观国际先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打破行政壁垒能够让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畅通流动,降低区域性交易成本,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进而增进民生福祉,并带来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张忠伟说,历经多年发展,目前长三角都市圈要素对流更加通畅、空间形态日益鲜明,功能呼之欲出,整体呈现出明显的 " 市 - 圈 - 群 - 域 " 动力结构特征。但对照国际先行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还面临有规模体量但辐射带动有待加强、有空间形态但功能网络有待加强、有规划指引但传导体系有待加强、有机制框架但协同推进有待加强等挑战。
" 国际先行都市圈在获取发展红利方面有着共性的制度性安排,可以总结为‘四个有’。" 张忠伟总结道:一是有规划,更好凝聚发展共识;二是有立法,更好保障统一行动;三是有机制,更好推动协同治理;四是有聚焦,更好实现重点突破。" 把《行动方案》实施好,使空间的‘形’和功能的‘神’深度融合,长三角都市圈有望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增长、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单元,更好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