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郁郁葱葱,穿行其中,裹着热浪的暑气像被降下调门。谁能想到,脚下的土地竟然并非神宫的原生地。
永乐宫(摄影:蒋晨颢)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坐落于黄河边的芮城县永乐镇、" 八仙 " 之一吕洞宾的故乡而得名。
上世纪 50 年代,因三门峡水库建设,永乐宫面临淹没危机。一支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的年轻文保团队,制定搬迁方案,在 600 多位工匠的努力下,用了十年将永乐宫连建筑及壁画打包搬走,来了一场 " 乾坤大挪移 ",开创世界文物搬迁史先河。
永乐宫(摄影:蒋晨颢)
如今,永乐宫以常设的搬迁纪实展,记录下这神仙也难办到的壮举。
展厅前的院落里,数百个名字登上整整一面 " 鸣谢墙 ",这是迁建工程所有参与者名单,除了技术专家,也包括平凡的农工,有些人的姓或名因记录笔迹模糊,无法完整辨认,只能以方框代替。
永乐宫《朝元图》壁画(摄影:蒋晨颢)
榫卯结构传承千年,是乐高积木的前身,适合拆解。搬迁中,真正难的是千余平方米的壁画。这是泥坯墙体上的绘画,颜料层历经六七百年,早已风化、开裂,一碰就碎。
起初,搬迁团队也曾请来捷克 " 洋专家 " 问诊,后因费用高且没有十足把握而作罢。最终,中国本土专家历经多次壁画揭取实验,确定方案,就连所用工具也自行设计、制作。
永乐宫搬迁纪实展现场(资料图片)
展厅呈现的一台偏心轮手摇揭取机,就是当时壁画揭取的重要工具之一,运用旧火车头偏心轮促动轴承前后穿行的原理而制,将壁画泥层以手工操作锯下,不仅省力,也减少了震动和破坏。
据悉,直到今天,中国的壁画搬迁,沿用的还是这套切割揭取方式;经过搬迁 60 多年间的不断监测,永乐宫壁画依然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