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和洞见 13小时前
临期面包扔不扔,没那么简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前一篇文章,算了帐,但很多人说,出于朴素的观点,仍然不接受。不接受房子也要算到吃饭的成本里去。

其实,朴素的观感、结论,未必正确,实际上,往往离正确更远。这篇文章就说说另一个例子。

上海一家网红面包店,店员在打烊后,将一筐筐未售罄的面包,直接装入垃圾袋的视频,引发热议。现场画面显示,包括单价 20 元的大奶酥、26.8 元的芝士猪扒堡,甚至高达 40 元的树莓奶酥吐司在内的面包被批量丢弃。店员标识,这是公司规定,虽觉可惜却无力改变。

出于朴素的观感,大家都觉得可惜,但困境是客观的。

有人说,商家为了显得生意很好,追求 " 货架饱满 " 的陈列美学,做了过多的面包。商家做多少是一个多因素的考量,但无论如何,商家是最有动机节约成本的。更何况,做广告的海报,最后也会扔掉,那也要花成本。广告的载体是面包还是海报,其实没有本质差别。

发给员工,则会引发员工故意降低销量,将面包变为自己的福利。商家如果不扔掉,在关店前送给消费者,会引发潜在消费者专门蹲守促销时段,影响全价销量;如果送给养老院,收容站,也会产生成本。当然,换个日期标签卖,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实,扔面包新闻,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这些问题,网上也多有讨论,现在认识也比较理性了。这里想讨论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提法:人们捐钱给公益机构,公益机构来收集、分发这些面包呢?这似乎是一个好主意。

其实,对商家而言,即便不考虑成本问题,也未必想自己的面包出现在养老院、收容站。被人拍到了,发到各类社交媒体上,会产生两类舆情。

一种是,潜在客户觉得这个品牌很差,卖不完,沦落到收容站,档次也不高,自己以后不买了。另一种是,觉得这个品牌有公共关怀,很高尚,自己以后也要去买。客观的说,可能前者会多一些。

很多事情,还贴近真实的生活,去分析,才能得到合理、正确、真实的结论。

假设有志愿者收面包,他首先要接洽各方,找到有临期面包的店,找到需要面包的人。这个事不能做得太早,面包店要 8、9 点之后,才能确定当天有不有卖不完的临期面包。真正交给他,得在 10 点关门后,而且,不可能等他很久。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 9 点多出发,骑着电瓶车,也就收两、三家店的面包。到了店里,为了去品牌的需求,他可能还得重新包装。然后,骑着电瓶车去找养老院、收容站。一般来说,这些机构多在郊区,这时公交也没有了,他就需要自己开车或打车。到了目的地,也差不多接近 12 点了。没人会在这个时候起来专门吃面包。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新闻说,临期面包留出的可食用时间非常短。

当然,实际上,过期一两天,都可以吃。买回家去的人不会计较这个,放在冰箱里一两天都无所谓。但公益机构送出去的,就不能不考虑这一点。人性是复杂的,很可能一个 " 公益机构送过期面包给老人 " 的短视频,远比 " 面包扔了令人心痛 " 的视频更火。

但接下来才是最有趣,也最无奈的一部分。

一方面,送出去的面包,已经没有太多的品牌价值的。扔掉的面包都是 20、40 一个的高级货,但送出去了,也只能按普通面包计算价值。

另一方面,心痛面包的人,捐钱给公益机构,公益机构雇人去接洽各方,收集面包,重新包装,配送,当然得发工资,而这个工资成本,是大过送去的面包的。

这就意味着,这笔成本,不如直接捐给养老院、收容站这些机构,让他们自己买面包,还更新鲜。养老院、收容站的人,也可能会吐槽,干嘛这么麻烦,最后还不是让我吃过期面包,不如直接捐点钱。

这就形成了一个伦理上的悖论。

或许有人说,如果有志愿者,不要钱呢。这种假设其实并不改变上面的悖论。因为从所谓的社会价值角度出发,这个志愿者花同样的劳动,可以挣远大于他送过去的面包价值的钱,然后把这个钱捐给养老院、收容站。

这就意味着,围绕 " 扔掉面包 " 产生的一切 " 节约面包 " 的行为,满足的不再是养老院、收容站的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一些人 " 节约粮食 " 的道德偏好,反而牺牲了养老院、收容站的人的利益。这才是最根本的悖论。

市场中,各方未必去做了这么详细的分析,但他们的 " 分散知识 ",让他们在各个环节都判断出,这么做不划算,整个链条也就没有形成,然后,面包只有扔掉。扔掉的面包,又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感叹。但社会是复杂的,直接的反应,所谓朴素的情绪,往往是热烈的,所以,需要更深入的洞察去拉住情绪。

朴素、直观并不天然正确,实际上,往往更不正确。

当然,从更大层面来看,做一件好事,能引发更多的好事;善意能带来更大的善意;所以,即便牺牲一些人的利益,即便付出一些额外的成本,都是值得的。但问题,是善意必须得到善意的回应,这种示范效益才能扩展。

这就回到了前面的那个问题,带着品牌的面包,到底是会引发善意的感谢,还是恶意的吐槽?是会让人觉得,某个面包品牌出现在收容站很 low,还是觉得这个品牌很高尚?这就取决于我们社会的信任和善意,更精确的说,取决于我们当下的网络环境的信任和善意。

客观的说,现在网络上的信任和善意可能还达不到这一点。商家、志愿者这么做,很可能会招来麻烦。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表明看,这是一个面包店商家的道德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全社会的道德问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面包 养老院 电瓶车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