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前天
当纪录片的受众是年轻人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随着短视频成为年轻人的观影习惯,近几年,鲜少有纪录片成为现象级爆款。那么年轻人还爱看纪录片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主场迁移到了互联网平台。比如 B 站,成为国内纪录片规模最大的出品平台之一。此时的纪录片,已经具备很强的互联网特色,且瞄准年轻人的需求。

实际上,互联网上的纪录片定义变得宽泛了,一些视频博主自发记录、创作的一系列科普类、社会人文类视频,也被业内人士评价为 " 就是纪录片 "。

今天的纪录片,一直在进化迭代。

在普通中挖掘共鸣

当纪录片《人生海海》在 B 站上线时,没有人能预料到,它会收获如此多的好评。它的题材不够猎奇,就是城市餐饮服务业;描述的人物不够特别,就是一群素得不能再素的城市打工人;记录的内容,也是普普通通,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过分渲染。但它触动了大批网友的共鸣。在互联网时代,网友们对纪录片的期待、审美、诉求,是否发生了某种变化?

" 城市里的服务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存在却总被忽视。"《人生海海》制片人王志强的这句话,道出了自己最初的创作动机。在多年制作美食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现象:镜头总是对准店主、厨师,美食可以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但与顾客接触最频繁的服务员却成了 " 隐身人 "。他们没有名字,没有故事,只是 " 工具人 "。这种观察催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这些 " 消失的群体 " 赋予姓名和尊严。

但他深知,纯素人的题材面临 " 流量 " 挑战——凭什么观众要花时间,来看和自己同样平凡而普通的城市打工人生活?团队在策划之初引入三个关键元素:以知名餐饮品牌店为载体,满足观众好奇心;借鉴《熊家餐馆》《东京大饭店》等影视作品的群像叙事模式,虽然是纪录片,但是设定了人生成长线,构建服务员、店长、后厨人员之间的关系羁绊;采用连续剧,通过六集内容形成完整故事链,增强观众黏性。

" 我们想做的不是美食纪录片,而是人的纪录片。" 王志强强调。所以当店长面临中年职场危机,当服务员对着老家家人视频泪流满面时,观众看到的是每个在城市里为生活奔波的自己、普普通通的自己,因为足够的 " 普通 " 而共鸣。

两个月的拍摄周期背后,是长达半年的前期策划。为了让素人放下戒备,导演组做出了一个非常规决定:正式入职这家餐饮店。他们通过面试、体检,穿上工服擦桌子、传菜、值夜班,与服务员同吃同住半个月。" 当你和他们一起蹲在地上擦油污时,镜头就不再是闯入者。" 他们在镜头前自然流露对孩子的愧疚,这些真实瞬间构成了最动人的片段。

后期制作更是一场拉锯战。第一集的初剪被推翻了 3 次,从最初想解释 " 为什么拍这么一群素人 ",到最终聚焦 " 城市打工人的重复日常 ",团队反复权衡、选择。

观众的反应超出了团队预期。比如,女儿生日时,服务员在家里也自然而然、真心诚意为女儿唱起门店的 " 生日祝福 " 歌,弹幕里 " 企业文化入侵家庭 " 的讨论刷屏;而女性管理者深夜为家人落泪,又让无数职场女性感同身受。这些被观众反复讨论的 " 名场面 ",有些在策划之内,有些则是意外之喜。

平时雷厉风行的职业女性,被问及 " 为什么不把家人也接到大城市来 " 时,突然泣不成声。" 我们想要她硬核职场形象之外的一面,却没料到是这样的爆发式。"

更意外的是店长的 " 滑铁卢 "。这位大城市双 A 店长面临一家门店关闭、评价降级,成为全片最大转折。真实发生的戏剧冲突,比任何虚构情节都更有冲击力。当观众看到店长深夜在办公室独自待着时,弹幕飘过 " 这就是我的中年危机 "。此刻,纪录片完成了从个体故事到群体共鸣的跨越。

北上广大都市的普通生活,似乎已经熟悉到不需要记录,刻板印象中,发生在这里的纪录片,至少角度要奇特一些,立意要新颖一些,才吸引人。但转移到互联网上的纪录片,反而多了更多的普通人视角,原来 " 普通 " 本身,也能成就一种城市题材的魅力。

王志强在纪录片领域从业八年,见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 " 上帝视角 ",《人生一串》的 " 平等唠嗑式叙事 ",再到如今 " 替我流浪 " 的体验式转变。

" 观众的好奇心没变,但满足方式变了。" 他分析道。过去,纪录片是 " 看世界的窗口 ",官方出品的纪录片普遍带有 " 上帝视角 ";后来,纪录片的阵地逐渐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于是同为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仿佛是带着观众一起撸串、唠嗑,观众有一种 " 镜头在和我说话 " 的平易近人感。

到了如今,仅仅个人视角的叙事也已经不够了。王志强坦言,长视频用户向短视频流失的趋势明显," 其中自然也包括纪录片 "。看纪录片的人群总体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这个趋势中,愿意看纪录片的网友还呈现一种变化:他们既要有现实的 " 共情 ",又要保持一定距离," 不能把自己虐到 ";既希望长视频保持足够的完整度,区别于碎片化的短视频,体验到一种酣畅淋漓、有深度的精神之旅,又希望片子节奏快、包袱密集,能够花费最少时间去获得最大的满足。

实际上,纪录片的定义也开始变得模糊。有趣的是,王志强作为平台官方制片人,向记者推荐了一串个人 UP 主的账号,并且肯定道:" 在我眼里,这些 UP 主做的视频,其实也算纪录片,也是普通人视角的不普通记录。"

当纪录片遇见个人表达

个人 UP 主制作的纪录片水平有多高?流量有多大?答案或许超出想象。

在 B 站的视频海洋里,一部长达 130 分钟的气象纪录片《游弋在风暴之中》悄然创下了超高留存率。对于习惯了短视频的观众而言,愿意花两小时在网上追完一部个人上传的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

这是国内首部聚焦气象领域,并且真实记录完整 " 追风 " 过程的纪录片。两个年轻人,用 6 年时间跨越十省,深入台风眼,亲历气象变迁,拍下珍贵的影像并获得数据,同时也分享风暴知识,创新性地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人说,它不仅填补了中国气象纪录片的类型空白,更以独特的创作理念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形态边界。

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 2012 年,当时还是学生的苏镝坷经历了人生首场台风 " 海葵 ",并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摄影与气象这两条平行线,在 2015 年美国 IMAX 纪录片《龙卷风走廊》中已经开始交汇。" 美国人能把摄影机送进风暴,我们为什么不能?" 这个念头像种子般在少年心中扎根。

2019 年,苏镝坷拿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录取通知书,终于有机会将酝酿多年的想法付诸实践。从长江洪水到台风 " 烟花 "" 暹芭 "" 马鞍 "" 梅花 "" 杜苏芮 "" 泰利 "" 苏拉 "" 摩羯 "" 贝碧嘉 " 等,苏镝坷和他的搭档王路澄几乎追遍了中国重大天气事件。本科毕业时,他先制作了 29 分钟的试水作《风暴之下》,片子在 B 站获得 46.8 万播放量——这个数字对于气象垂类内容而言,实属意外。原来大家对气象的关注远超想象。

今年,《游弋在风暴之中》这部耗时 6 年打磨的作品,最终呈现出的不仅是风暴影像,更交织着两个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与思考。

与专业制作公司动辄许多人的团队不同,《游弋在风暴之中》的核心创作成员始终就是苏镝坷与王路澄两人。前者负责拍摄与驾驶,后者专攻气象数据解读。" 我们最多不会超过四个人进行现场拍摄," 苏镝坷解释道," 追风需要极强的行动力,人多反而成为负担,风险也大。我甚至想过自己会不会面临死亡。"

团队的精简特性恰恰成为创作优势。大学师弟颜子力负责原创配乐,室友王宸韬参与策划撰稿,特效制作由隔壁班的同学秦华勇完成,也保持小而精的合作模式。这种 " 熟人网络 " 式的创作架构,既降低了沟通成本,又保留了强烈的个人表达特质。

" 作为个人创作者,我可以输出纯粹的个人视角,而不必妥协于传统纪录片的风格。" 苏镝坷说,他一开始就明确,绝不把片子做成《动物世界》那样讲述视角有点 " 端着 " 的传统纪录片。

而数字技术的进步也为个人制作震撼的视听效果提供了可能。相比《龙卷风走廊》团队扛着笨重的 IMAX 胶片摄影机追风,苏镝坷的装备轻便得多:两台摄影机、一个三脚架加一台无人机。这种技术加持的轻量化配置,使得今日的个人制作水准,完全堪比一个专业团队。甚至影片的制作规格也达到了 " 满配 ",4K 超高清画面,全景声,观众仿佛站在风暴中心。

更具个人表达特色的是 " 镜头在场 "。影片刻意保留了手指划过镜头的瞬间,甚至让同伴拿起摄影机拍摄的场景入画,时时刻刻营造一种 " 我在现场 " 的镜头语言,由此让观众清晰感受到拍摄过程的真实性,形成独特的沉浸体验。这种个人化表达让影片兼具科学严谨与情感温度。当弹幕中频繁出现 " 堪比灾难大片 " 的评价时,背后是观众的认可——它既有震撼的视听冲击,又有个体 Vlog 式的亲近感,更有科普的信息量。

为这部片子,苏镝坷六年投入几十万元,耗尽了读书期间的积蓄。" 如果交给公司或者专业团队制作,没有几百万元根本拿不下来,还未必能拍到这样的效果。" 他坦言,正是个人爱好驱动的低成本运作,才有了这部片子的诞生。

互联网平台为这种小众创作提供了生存土壤。B 站的弹幕文化成为影片独特的互动场域。这种反馈机制让个人创作者不再孤独,也让这样的非典型作品得以突破圈层。

而苏镝坷本人,平时通过承接商业拍摄维持基本收入,用业余时间投入心仪的创作。" 如果去工作,就真的不能专职追风了。" 他说。互联网平台、科技加持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让个人视角的纪录片得以诞生,也让这样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气象类纪录片出圈。

真实的重构:纪录片的当代转向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一个话题: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该如何定义真实?

影片有一些场景,因视听效果太好反而被部分观众质疑 " 造假 ",怀疑是不是用了特效。苏镝坷说:" 我最自豪的就是,所有拍摄到的天气画面,那些仿佛大片一样的画面,没用任何 AI 特效,全部是真实的。"

《游弋在风暴之中》除了极端灾害天气,也讲述了两个人 6 年追风的故事。仿佛把 " 制作人的幕后花絮 " 放到了镜头前,剪辑成了一条故事线,有一定的 " 叙事 " 逻辑,反倒更加打动观众。它是真实的,但又运用蒙太奇的手法。

苏镝坷的搭档王路澄,是气象科普账号 " 中气爱 " 团队中的一员。这是几个喜爱气象的年轻人共同组建的账号,如今在全网积累了超千万粉丝。

起初,王路澄从理工科视角出发,有点怀疑苏镝坷对这部片子的处理:这年头还有人在网上看超过 2 小时的片子吗?他还说,他心目中的气象纪录片,就是直接把拍到的气象镜头串起来," 直给 " 就行,为啥还要剪辑一条故事线?

但从观众的反馈看,完整的作品就是需要一条把珍珠穿起来的鱼线。极端天气的震撼画面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而两位追风者的成长线则是串起珍珠的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天气的考验,还要克服设备、资金等诸多困难。正是这份对气象的执着热爱,支撑着他们一步步走下来。观众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见证他们在追风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失败与成功。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的奇观,更能感受到追风者们的执着与坚守,从而更有耐心地看完这部长纪录片。

王路澄直到看到镜头里的自己时,才发现原来追风时他是这样笑的。作为片子的骨干成员之一,他在播出之后找到了新的自我。

官方数据显示,自 2016 年起,B 站累计出品了 170 余部纪录片,播出 5000 余部纪录片剧集。有《人生一串》《单挑荒野》《闪闪的儿科医生》《守护解放西》等 B 站出品的爆款作品,也有《绿色星球》《地球脉动》《河西走廊》《大国崛起》等海内外经典作品,还有《你好,12315》《是坏情绪啊,没关系》《两岸家书》等新作,涵盖自然、人文、历史、科技、美食、动物等众多领域。

纪录片是 B 站的第二大专业内容品类,截至 2024 年底,B 站纪录片累计观看人数达 1.74 亿人次,累计观看时长超 5 亿小时。上 B 站看纪录片,在弹幕、评论区互动,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的日常习惯。

它同时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小众爱好的包容和关注。在过去,像追风这样的小众爱好很难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能接受各种小众爱好,也更愿意去了解这些爱好背后的故事。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为内容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几乎所有受访的业内人士都认可,有些个人 UP 主的短视频,可以视作 " 微纪录片 ",如果时长稍微长一点," 就是纪录片 "。

换句话说,未来,我们的 " 纪录片 " 可以分布式存在于互联网平台无数个人的视频记录中。

当被问及纪录片是否会被 UP 主内容取代时,王志强给出了辩证的答案:" 金字塔尖的内容永远不可替代。" 像《人生海海》《守护解放西》这样投入高、周期长、需要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深度配合的作品,仍是专业团队的主场。

但他也承认,UP 主正在侵蚀传统纪录片的领地。装修 UP 主记录改造过程,旅行博主拍摄人文观察,专业类科技博主记录各种小众爱好,这些内容正在模糊 " 纪录片 " 与 " 短视频 " 的边界。

当《人生海海》的最后一个镜头落下,徐斌重新站在门店前整理领带时,屏幕上的弹幕渐渐密集。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不提供答案,只呈现城市打工人的本来面貌。

当苏镝坷和王路澄在暴雨中相视而笑的瞬间被定格,那种对热爱的纯粹追求,恰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注脚。

不必依赖庞大团队,不必遵循固定范式,用真诚表达抵达更广阔的人心。我们应该思考,在算法主导内容生产的当下,我们如何呈现自己的时代影像,如何记录自己的城市生活?

作者 龚丹韵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互联网 b站 职场 导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