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四海
那个你熟悉的自然堂,要去港股敲钟了。
在资本热潮涌动、新锐品牌靠融资野蛮生长的美妆界,自然堂一直是个 " 异类 "。这家创立 24 年的国货品牌,长期保持着家族企业的低调与神秘,直到最近冲刺 IPO,首次向加华资本、欧莱雅这样的外部投资者打开大门。
近日,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自然堂集团 )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集团旗下品牌自然堂在消费者认可度、购买频率及复购意愿方面,在所有受调研的大众国货化妆品品牌中排名第一,以 2024 年零售额计,自然堂是中国第三大的国货化妆品品牌。
在这份招股书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美妆帝国?昔日的国货之光,又面临着哪些成长的烦恼?
01 四兄妹的 " 美妆江山 "
故事的起点,要从创始人郑春颖说起。
上世纪 80 年代,作为东北财经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进入辽阳市财政局,端起了 " 铁饭碗 "。十年后,改革开放的浪潮激发了下海的决心。2001 年,郑春颖在上海创立伽蓝集团(自然堂集团前身),推出了我们后来熟知的 " 自然堂 " 和 " 美素 "。
经历近 24 年的经营,自然堂集团已经培育出包括 " 自然堂 "" 珀芙研 "" 美素 "" 春夏 "" 己出 " 在内的五个主要品牌,涵盖护肤、彩妆、个人护理、男士护理以及儿童和婴儿护理的全方位产品系列。
这片 " 美妆江山 " 并非一人之功,而是整个郑氏家族共同打下的。招股书清晰地勾勒出其 " 家族企业 " 的底色。
据招股书披露,成立时,由郑春颖与弟弟郑春彬分别持有 40% 与 60% 的股权。后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郑春颖持有 55%,而三位弟妹分别持有 15% 的股权。
而在冲击上市前,自然堂通过精妙的股权设计,实现了对上市主体的股权控制、资产隔离与继承规划,在保持控制权的同时还实现了资产保护与税务优化。
据招股书显示,自然堂集团在上市前的最新股权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郑氏家族信托、投资方、员工期权池。综合来看,郑氏家族累计控股近 87%。
有趣的是,这家对资本一向谨慎的老牌企业,在 IPO 前夜,终于向两位重量级 " 外援 " 打开了大门:全球美妆巨头欧莱雅投资 4.42 亿元,持股 6.67%;知名投资机构加华资本投资 3 亿元,持股 4.20%。按此计算,自然堂的估值约为 71.4 亿元人民币。
相比珀莱雅、丸美等早已拥抱资本市场的同行,自然堂的步伐显得格外稳健和保守。从财务数据看,它似乎也有这份底气
根据招股书数据,2022 年至 2024 年,自然堂营收分别为 42.92 亿元、44.42 亿元和 46.01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为 24.48 亿元。 2022 年至 2024 年,自然堂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 1.39 亿元、3.13 亿元和 2.03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为 2.19 亿元。
毛利率上,2022-2024 年分别为 66.5%、67.8%、69.4%,2025 上半年为 70.1%,呈小幅增长。此外,2022-2024 年净利率分别为 3.2%、6.8%、4.1%。
2022 年和 2023 年,自然堂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均为负值,而 2025 年上半年,这一指标转正至 0.42 亿元,这体现出公司运营情况的好转。
毫无疑问,自然堂是一家经营稳健、家底厚实的企业。但在光环之下,隐忧也同样明显。
02 创新力有待提升,增长压力大
作为国货美妆的头部玩家,自然堂并非没有自己的 " 护城河 "。
自然堂集团是中国美妆行业中首个建立 " 一盘货系统 " 的企业。
该系统于 2021 年 7 月正式启用,通过集成数字平台,将仓库、经销商与终端零售点连接起来,支持从在线下单、处理、结算到物流配送的全流程数字化运营。而 " 一盘货 " 的建立,也让自然堂集团成为国内首批开启数字化转型的美妆集团。
自然堂的数字化转型能有如此进程离不开加华资本的支持。加华资本透露,自 2021 年起,加华资本便启动了对自然堂集团的深度调研,并组成一支包含业务、财务、法务等多领域专业人才的团队,前置为公司提供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建设等系统化赋能,陪伴公司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此外,自然堂集团是中国美妆企业中,少有的具备从原料自主研发、生产到产品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自然堂集团是中国第一家拥有酵母成分自主产权,以及开展太空护肤研究项目的国货化妆品公司,成果包括核心成分喜默因、蓝科雪等。在自主生产上,自然堂集团分别在西藏林芝和上海建立两大工厂,并于今年 8 月在上海开设了新的发酵工厂。
然而,优势的另一面,是亟待突破的瓶颈。
首先是营销与研发的失衡。
当消费者为自然堂的广告心动时,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远不及在营销上的 " 豪掷 "。招股书显示,
自 2022 年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自然堂的累计研发开支为人民币 3.48 亿元。其中,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 2.8%、2.1%、2.0%、1.7%。整体呈现研发费用率逐年降低的趋势,与同期高销售及营销费用形成对比,后者占收入比例高达 57.0%、54.2%、59.0% 及 55%,这也成为其 " 科技转型 " 战略进程中的核心挑战之一。
自然堂集团原名伽蓝集团,一直采取多品牌运营策略。在招股书中,集团强调 " 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开发了多元化产品组合,每一个品牌均拥有独特的品牌定位及价值主张,瞄准消费者的广泛需求。" 但营收相对依赖自然堂单一品牌。
目前看来,除了自然堂,其他品牌的市场声量和份额相对较小。2022 年— 2025 年上半年," 自然堂 " 的收入占比一直在 95% 上下浮动,这也意味着四个品牌业绩占比仅为 5%,市场声量十分薄弱。2024 年,伽蓝集团改名自然堂集团,基本宣告了其多元品牌战略的失败。
这种对单一品牌的极度依赖,直接导致了创新活力的匮乏。
近年,不少国产美妆企业凭借对消费市场的敏锐嗅觉,爆款频出,比如薇诺娜的医用修复面膜、巨子生物的可复美面膜、珀莱雅早 C 晚 A 系列,他们踩中了消费者对功效护肤品的诉求,乘着功效护肤的风口,收入与市值极速攀升。
反观自然堂,也努力向科技护肤方向靠拢,但旗下单品却略显后劲不足。
2021 年,自然堂推出金钻微雕系列,此外,还推出了旗下首条高端保湿线——微精华喜雪高保湿系列。其中,微精华喜雪高保湿霜声称可以拥有 96 小时持久保湿力。
不过,自然堂高端线产品金钻微雕面霜的外观和命名,与 CPB 精雕面霜外观、颜色相似,一度引发 " 借鉴 " 的争议。
最后,是在渠道选择上的 " 保守主义 "。
我们以国内首个营收破百亿的美妆企业珀莱雅为例,当它在 2017 年决定 "All in" 线上,将线上销售占比从 30% 一路提升至 2024 年的近 95% 时,自然堂虽也在转型,却始终放不下庞大的线下零售网络。从 2022 年到 2025 年上半年,其线上营收占比从 59.7% 缓慢增长到 68%。这种相对保守的策略,让自然堂错过了几年间线上流量爆发的最大红利期。
不可否认,国货美妆正迎来最好的时代。
根据 CBNData 的数据,国货美妆的市占率于 2024 年已达约 55.2%,占据半壁江山。然而,前五大品牌的市场集中度仍处个位数区间,与欧美成熟市场相去甚远,这预示着行业正从 " 群体崛起 " 走向 " 龙头集中 " 的关键阶段。
上市对自然堂集团来说只是个开始,资本市场关注的从不只是营收规模,而是未来的增长潜力。面对窗口期,如何打破单一品牌依赖、如何推出更多爆品,都是上市后的 " 必答题 "。
这位谨慎了 24 年的国货 " 老将 ",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