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0-10
电信、字节跑步进场,AI制药又迎来一批新“追求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vb 动脉网

在刚刚结束的 " 服贸会 " 上,中国电信携手拜耳、恒瑞、艾昆纬等全球知名药企共同发布 "AI 药物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标志着其正式入局 AI 制药领域。

几乎是在同一天,字节跳动 Protenix 团队在 AI 制药的研究上也迎来突破性进展—— PXDesign 系统在 6 个不同蛋白质靶点的实验验证中,5 个靶点实现了 20%~73% 的纳摩尔级结合物命中率,较 AlphaProteo 等先进方法提升了 2~6 倍的性能。接连两个重磅消息,很快点燃了行业热情,使得 AI 制药再度站上风口。

图 1. 国内大厂入局 AI 制药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事实上,巨头跨界 AI 制药并非新鲜事,在最火热的 2020~2021 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都先后通过各种方式率先入局。以百度为例,创始人李彦宏亲自下场,并以个人出资的形式创立百图生科,目前该企业正在全力冲击上市。腾讯的布局同样较重,不仅推出自研平台 " 云深智药 ",另外也先后加码了数十家 AI 制药企业,总投入金额超过 50 亿元。而在这些巨头的涌入下,AI 制药一时风光无两。

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我国 AI 制药企业当前已达 108 家,行业已正式进入 " 百企时代 ",这带动大额 BD、天价投融资事件层出不穷,比如由诺奖得主 David Baker 创办的 AI 制药公司 Xaira Therapeutics,种子轮即获 10 亿美元支持,这无不在证明这一行业的热度。但在另一边,AI 制药行业同时也在渡劫,破产、裁员、砍管线、贱卖资产等新闻频繁发生,一场 " 大逃杀 " 正在席卷整个产业。

而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业状态下,一个疑问当前已变得愈发响亮:对于这些响当当的跨界者来说,面对 AI 制药当前的复杂态势,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大厂为何纷纷 " 豪赌 "AI 制药?

2025 年 4 月,工业软件巨头西门子宣布斥资 51 亿美元收购生命科学数据公司 Dotmatics,以此将其工业软件业务从传统制造业加速延伸至生命科学领域,并进一步推动 AI 制药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落地。

图 2. 英伟达一年投资 8 家 AI 制药企业 数据来源:动脉橙

这笔天价收购很快引发了全行业关注,但这并非个例,为抢滩 AI 制药,巨头们几乎都表现得尤为疯狂,比如英伟达,就曾在一年内连续投资 8 家 AI 制药企业,这甚至比很多投资机构的布局还要多。以腾讯、百度为代表的国内大厂虽然相对克制,但实质上也是倾其押注,创始人亲自下场、集团资源 "AII IN" 的案例不在少数。

那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巨头争先扎堆 AI 制药,到底图什么?

图 3.2019-2028 年我国 AI 制药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片来源:头豹研究院

对此,动脉网总结了三点,首先第一点当然是看中了 AI 制药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摩根士丹利 2024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AI 制药的全球市场规模短期已达 500 亿美元,并有可能继续上探。再聚焦到国内,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5 — 2028 年我国 AI 制药市场规模将由 12.1 亿元增加至 58.6 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 68.3%。

这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而在其背后,实际上是 AI 制药被寄予颠覆传统制药流程的厚望。据悉,传统药物研发深陷 " 双十困局 ":一款新药的研发需要十年以上,且投入的研发资金高达十亿美元,但成功率只有 1%,而 AI 制药则有望通过智能算法将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预测等环节的周期缩短 50% 以上,成本压缩至数千万美元,并把Ⅱ期临床成功率从传统模式的 25%~30% 提升至 60%~70%。

其次是在于 AI 制药当前已从概念验证阶段逐步进入价值释放期,众多前沿成果呼之欲出。2025 年 6 月,由英矽智能研发的小分子药物 Rentosertib(ISM001-055)正式公布 IIa 期临床试验数据,71 名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参与的中国多中心试验显示,每日服用 60mg 剂量组患者肺活量平均提升 98.4 毫升,而安慰剂组患者肺活量下降 20.3 毫升,这验证了全球首款进入 II 期临床实验 AI 药物的含金量。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 10 款 AI 药物处于临床 II 期,在抗肿瘤、自身免疫、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已展现出巨大治疗潜力。

最后一点则是基于大厂与 AI 制药的产业适配性。众所周知,全球头部企业的掌门人们几乎都对生物技术充满了热情,而在这之中,AI 制药无疑是最适配的领域,它将生物技术与 AI 等信息化手段相融合,让这些大佬在陌生的行业里看到了颇为熟悉的一面,因此在跨界时更得心应手,同时也更容易将自身资源和技术转化为对 AI 制药赛道的精准判断与高效布局。

事实上,AI 制药的发展其实也需要这些巨头的涌入,无论是像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还是诸如华为、英伟达这类信息化硬件生产企业,他们的算法能力和硬件设施对于 AI 制药的推进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谈道," 巨头跨界绝非是一朝一夕,他一定是需要满足一些既定条件,比如这个市场足够大,并且还要有极高的落地可能性,最好是还能跟自己现有的技术和资源相结合,而这些 AI 制药都完全契合。所以,当巨头们在跨入 AI 制药时,才会表现得如此激进,甚至将其作为长久的战略部署。"

跨界结果如何:有人要上市,有人已变现

2025 年 5 月,百图生科 CEO 刘维对外宣称,公司计划在未来一年半左右积极谋求在香港地区实现公开上市。三个月后,AI 制药领域最大一笔 BD 交易诞生——晶泰科技宣布与 DoveTree Medicines 完成总订单规模约 470 亿港元的管线合作签约,作为被投,腾讯将因此获得一笔不错的回报。另外在研发层面,华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都已在 AI 制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

不难看出,经过过去几年的深耕与沉淀,巨头们当前在 AI 制药领域都已进入收获期。那么,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未来在 AI 制药上还有哪些想象空间?为解答疑问,动脉网重点选择了三家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分析。

先以百度为例,作为唯一一家单独创立 AI 制药企业的大厂,百图生科当前已经迈入成熟期。截至目前,百图生科在药物研发、生物制造、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已成功实现 200 多个任务模型的 State-of-the-Art 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 300 多家用户提供了优质服务,累计收获了超过 20 亿美元的总客户订单,有力地助力用户在 AI 全新蛋白设计、AI 靶点发现、AI 酶设计等前沿领域取得诸多突破性成果。

2024 年 10 月,百图生科发布全模态生物大模型 xTrimo V3,以 2100 亿参数量刷新全球最大规模的生命科学 AI 基础模型纪录。未来三年,百图生科计划将这一模型参数进一步扩展,并新增代谢组学、微生物组等模态,实现从分子到生态系统的全链条建模。对此,百图生科首席科学家李子青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百图正以‘基础大模型 + 垂直场景 + 开放生态’的三维战略,努力引领中国在全球生物计算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不同于百度全身心扑在百图生科身上,腾讯在 AI 制药领域的布局更多元化,主要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依托于自研 AI 药物研发平台 " 云深智药(iDrug)",另一条腿则是通过投资触角延伸 AI 制药全产业链。

先说 " 云深智药(iDrug)",这是腾讯推出的首个 AI 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能够将小分子药物筛选周期从数月大幅缩短至数天,目前已运行十余个药物研发项目,包括肿瘤、自免等疾病领域。另外在投资层面,截至目前,腾讯已在 AI 制药领域出手十余次,晶泰科技、英矽智能、信诺维、深势科技等都是其代表性标的,而通过投资,腾讯当前已形成 " 数据 - 算力 - 场景 " 的完整闭环。

在近日举行的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 " 上,腾讯 AI 制药技术负责人刘伟也谈到了对于未来的期待," 通过深入研究原子作用力与原子凝聚体结构,腾讯健康将让模型可适配上层各类药物研发场景,为不同模态药物研发提供基础支撑。比如在 DNA 和蛋白质结构预测上,腾讯将结合原子层面大模型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方法,大幅提升从序列或结构预测结构效果,并将其逐步扩展到核酸药物研发以及 RNA 相关领域。"

最后再聚焦到字节跳动,相比于其他大厂,其入局时间相对较晚,但当前在 AI 制药领域也已兑现了诸多成果。比如在内部层面,其依托于 AIDD 团队自主研发的 AI 驱动一体化药物发现平台,当前已在肿瘤、神经疾病等领域筛选出多个具有潜力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另外在外部合作环节,字节通过战略投资与生物科技公司深度绑定,在靶点发现和分子生成等关键环节展现出巨大潜力,已成功推动多款药物进入 IND 申报阶段。

图 4. 海外大厂入局 AI 制药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当然,海外巨头们也没闲着,在 AI 制药领域同样收获颇丰。以谷歌为例,2025 年 7 月,其旗下专注于药物研发的神秘机构 Isomorphic Labs 即将启动由 AI 设计的首次新药人体试验,这标志着 AI 制药从概念验证迈向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同样是在 7 月,微软研究院 AI for Science 团队携手柏林自由大学、莱斯大学推出 BioEmu,首次把扩散生成模型做成可规模化的 " 蛋白平衡系综模拟器 ",单张消费级 GPU 跑几十分钟,就能得到过去需要超级计算机跑十万小时的蛋白动力学情报,且预测蛋白稳定性与实验误差不到 1 kcal/mol。

由此可见,在跨界 AI 制药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巨头们并非只有 " 财大气粗 " 的噱头,而是带着各自的技术护城河正在向里程碑加速迈进。

AI 制药冰火两重天,跨界者还需要更多耐心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5 年 1-8 月,我国 AI 制药领域已完成超 10 起 BD 交易,总交易金额高达 300 亿美元,阿斯利康、赛诺菲、礼来、辉瑞等 MNC 都曾先后押注。巨额资金的涌入以及头部药企的加码,无不在证明这仍然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

图 5.2025 年已完成的 AI 制药领域代表性 BD 交易

但在另一边,AI 制药领域又在不断地传出破产、裁员、管线失败等消息,行业 " 泡沫 " 正在一个接一个戳破。2024 年 9 月,AI 制药龙头 Recursion 和 Exscientia 宣布合并,这是 AI 制药目前为止最大的一笔并购,但在外界看来,这场并购更像是老牌 AI 制药公司的抱团取暖,根据财报显示,2024 年 Recursion 净亏损 4.6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41.3%;而 Exscientia 在收购之前账上只有 1.78 亿美元,这已不足支撑其平稳度过 2024 年。

而在这种 " 冰火两重天 " 的市场态势之下,实际上也是在说明,AI 制药行业已经从幻想阶段走向了务实,更看重技术落地的真实价值与商业可持续性。

对此,某专项投资人谈道,"AI 制药领域正在进入一个预期过高之后的修正阶段,大家逐渐意识到,当初对 AI+ 生命科学的想法过于乐观,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在此之前,行业不得不思考自我‘供血’的问题。于是,大家都将注意力聚焦聚焦到了在研管线的临床验证和商业变现上。"

这意味着,一批跨界者也将迎来新的行业挑战。一方面是要更加专注于自身成果的研发和临床落地,比如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或者将自身 AI 技术运用到更多临床场景,并加速兑现。而这都需要巨头们更高层级的重视和参与,同时也要在组织形式上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则是在商业环节,巨头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并快速变现。据悉,目前国内 AI 制药公司对应的商业方向主要有三个:Biotech(创新药企)、CRO(研发外包服务机构)和 SaaS(软件工具型公司),在这之中,Biotech 是当下国内最主流的商业路径,即通过 AI 快速产生临床前管线,然后推进至临床阶段,再对外授权转让,从而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2023 年 10 月,百图生科获得赛诺菲 10 亿美元大单,这验证了这一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而在迈过 MNC 的合作门槛之后,百图生科顺势迈入增长快车道。而在 BD 交易持续火热的当下,不少 AI 制药企业都在加速向 MNC 展示自身能力,这对于一批跨界者来说同样如此。

事实上,AI 制药兼具了快和慢的两面性,一面是 AI 技术的唯快不破,另一面则是制药行业的十年磨一剑,这种矛盾性决定了 AI 制药行业的发展绝非易事。但挑战即机遇,对于一批跨界者来说,AI 制药的黄金时代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想要脱颖而出,还需要拿出更强的硬实力,以及更多的耐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腾讯 百度 英伟达 创始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